走进中华第一职教航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 14:07 《财经界》 | |||||||||
走进中华第一职教航母——访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本刊记者 陆金星 作者题记:
走进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即是走进了人文气息无比浓郁的大学园,也是走进了满目芳菲、美景如画的大花园,更是走进了与网速同步且“理论更重实践”的现代科技园。扑面而来的是只争朝夕、一日千里的滚滚热潮,视野所及之处,一艘荷载蓝色阵容的现代化超级航母正刺破滔天巨浪,在世纪接力中将一个个出色的水手输送到市场经济的海洋,他们在那里大显身手,一路凯歌…… 第一章: 劳力者也治人 颠覆传统 曾经一段时间,上海一家民企开价40万元,请来三位日本“洋技工”。其中,一人年薪高达70万元人民币;江苏昆山年薪28万元聘不到高级电焊工;杭州月薪6000元找不到合适的数控机床操作工;唐山高级电焊工月薪5000元无人应聘…… 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的比例占30%~40% ,而我国仅占3.5%,高级技工人才严重短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 “技工荒”现象,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与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快速调整相关,更主要的就是中国传统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使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形成一个“做工没出息,只有考上名牌大学日后成金领、银领、白领,才是目标所在”的恶性循环。由此出现的近年来职业教育的一度低迷自在情理之中。而面对日益凸显的“高分低能”、“管理人才好找,技术人才难求”的现实,是否真的依旧合情、仍然合理? 这一切,或许在常人的眼里已是司空见惯,或者是长吁短叹后的无奈,而有一群独具慧眼和胆识气魄的人,却再也坐不住了。他们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颠覆“劳心者治人”的传统,击碎多年来一成不变的“劳力者治于人”的坚冰。 北国春城,向人们传递着一种信息:中国第一个汽车文明的发祥地,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等无数个第一,有如岁月的音符记录着长春的发展。而谁也不会想到,日后,在这片有着传奇色彩的土地上,又多了一个新的传奇。在新世纪曙光照亮春城的时候,在内陆省份的中心城市——长春,一个打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教育“超级航母”的计划,正在这里拉开帷幕。 计划启动初始,有人提出疑义,我们都是“旱鸭子”,造航母能行吗?而策划这次特别行动的领导者却是斩钉截铁:“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发展,就必须造船出海,小舢板经不起大风浪,只有造大船才能抗击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后,在他们的视线中市场经济的海洋赫然醒目,浩瀚无垠…… 想法源于一次调查。 2001年,在主管副市长安莉的带领下,长春市对职业教育的状况进行了专项调研。结果,发现不少问题,“小、散、低、旧”现象十分突出。即:学校规模小,校均人数仅为450人;专业设置散,热门专业多家学校争着办,但都不具规模,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教学水平低,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思想落后、教学设备陈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甚至有的学校还在用普教模式办职教。 针对这些问题,长春市重新确立了全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总体思路:面向长春支柱产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构建行业配套、结构合理,与普通教育沟通顺畅、与高等教育衔接紧密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全面启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振兴工程,加快推进职业与成人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要做就做最好,要争就争第一。这是新一任长春市教育局局长王树彬的风格。面对吉林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面对市场的巨大缺口,王树彬带领着教育局班子成员,以其远见卓识和超人的气魄,下功夫打造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超级职教航母。2001年5月,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破土动工,11月一期工程建成。2002年3月,原有的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长春市计算机学校、国家级重点中专——长春市经济贸易学校、省级重点职业学校——长春市第六中等专业学校、省级重点职业高中——长春市旅游职业中专,与长春市轻工业学校、长春市第四中等专业学校、长春市机电技术学校、长春市联合职业学校和长春市电大附属职业高中等5所特色校合并,打造成了一艘全国一流的职业教育“航空母舰”——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原九所学校迁入新校舍,“职教航母”开始起航。2003年,吉林省广播电视学校并入,2004年,长春市财政学校并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最终完成了“十一校合一”的资源整合。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长春职业教育的“龙头”学校、吉林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航母”,集信息、工程、商贸、旅游、外国语言、汽车、广播电视等七个学科或行业于一身,融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社会培训教育等76个专业于一体,学院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设7个分院,专任教师5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万余人。每年向社会输送初、中、高级职业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3000余人。 每当谈及学院的情况,从海外留学归来,通过全省招聘产生的院长曲海波,就会兴致勃勃,滔滔不绝…… 在“技工荒”告急的关键时刻,长春市职业技术学院的重振雄风,无疑为低迷的职业教育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蓝色大军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和气势,颠覆了“劳心”与“劳力”的利害关系。有人不禁要说,一个高级电焊工,好像比做白领的公务员挣得钱还多呢,谁说蓝领不如别人?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 由此,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将自身的资源优势、师资优势等各种优势,尽情演绎,共同唱响了“众人划浆开大船”的时代乐章。 第二章: 术业有我专攻 辈出精英 “当不了科学家,就做个能工巧匠。” 当代工人的楷模许振超,早在30年前就确立了人生坐标。人才强国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领、银领、白领,同样离不开作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蓝领。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吉林省最大的工业产业群、物业群、商业群和旅游资源群,应运而生,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虚位以待。一个空前庞大的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市场已经形成。 整合资源,打造“职教航母”,实施蓝领人才培养的战略,势在必行。 为了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各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学院首先从更新教学观念出发,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在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确立了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职业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坚持多元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积极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兼顾中等职业教育,带动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全力构筑培养各方面、各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网络,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使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双师资格”。学院积极倡导和鼓励教师走向社会,全面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联系一家企业、学精一门技术、结识一批专家和技术能手,使教师理论教学能上讲台,实践教学能上“机台”,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一致和统一。 在硬件上下力气,加大教学设备建设和投入,使学生能够接触和体验世界新技术、新工艺,校园内采用AVAYA综合布线系统、CISCO交换机顶端设备,装备了世界一流的广播、语音、有线、监控、计算机网络等智能网络系统,视频、网络接点14000个;教学用多媒体机房80个,微机2600余台;DVCOM系列电化教学设备,现代语音教室8个;2400平方米的实训加工中心,有数控加工中心两个、数控车床5台以及日本SODICK线切割机、瑞士SP-3火花成型机和车、钻、铣、刨、磨、注塑等通用设备数十台;整套的汽车维护、修理设备和专业教学实验台;证券交易模拟中心、电算会计模拟中心、旅游模拟公司、礼仪形体训练中心、三星级实习宾馆等,可以满足全院专业课教学实践活动的需要。学院七个专业分院,各有3~5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练就职业技术技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目前,学院在计算机、工程技术、商贸、旅游、餐饮、语言等几大类行业的近20个职业中,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每年定期开展的全院性技能大赛和各分院经常组织的各种技能竞赛活动,为学生练就更高、更精的职业技术能力,提供了一个最有活力的平台。学院重点实习、实训场所和项目,其利用率和开设率均达到100%。 艰苦的探索,努力的工作,换来了丰厚的社会回报。信息分院学生代表吉林省,在2002年全国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 “文字录入与图文混排”、“网页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处理”三个项目中,分别获得一等奖3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3人和优秀奖5人;工程分院毕业生制作的以其名字命名的“国民刀具”受到德国专家的认可,并培养出了国家级白酒品酒员3人(吉林省共有国家级白酒品酒员5人);商贸分院在2000年长春会计系列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冠军和个人状元称号。其毕业生,在本市工商银行系统工作的人数,占其职工总数的1/3;旅游分院的毕业生,有40余人,应招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工作。 目前,全院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7%,重点专业已经实现了“订单教育”。 现在,学院吸引了来自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东、贵州等地的外省学生。这标志着,其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已经走出吉林、走向全国。 第三章: 总书记亲点兵 关注蓝领 2004年5月15日,对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来说,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日子。下午四时许,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王刚、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时任省长洪虎等人的陪同下来到这所学院时,全院上下一片沸腾,学院领导和万余名师生欢呼雀跃!(封面照片为总书记走进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时的情景) 胡锦涛总书记和迎上前来的长春市教育局局长王树彬、学院党委书记姜奎熹、院长曲海波等同志一一亲切握手。王树彬向胡锦涛总书记汇报了长春职业技术教育,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所提供的“四个服务”,以及这所学院的基本情况、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学院的教学模式及办学特点等情况,胡锦涛总书记很是高兴,不断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在有“一键击通就业路,十指敲开报国门”的教学理念的信息分院,胡锦涛总书记来到305机房,走到一名正在操作计算机的男同学面前,在旁边神情专注地看这个学生用Photoshop进行图形图像制作和广告设计。在科研部综合实习室,学生们展示了激光雕刻作品、刻字、喷绘、复膜、镜框制作等内容。一位老师向胡锦涛总书记介绍了实验班的教学模式。当听到这里的毕业生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时,胡锦涛总书记很满意。当王树彬局长把曾获过全国微机大赛图像处理一等奖,并已经留校任教的石家华老师的情况介绍给总书记时,胡锦涛总书记亲切地主动和他握手,石家华激动得竟说不出一句话来,只是幸福地笑着。 机器转动,马达轰鸣。实训车间和工程分院的师生们,正在紧张地为胡锦涛总书记一行表演铣床加工实训演练。曾经在工厂基层车间工作过的胡锦涛总书记,一边认真地观看着,一边不时地和师生们交流着。胡锦涛总书记对同学们的表演非常赞赏,和执教老师握手后关切地问:“学生每学期实习多长时间?”老师答道:“一共实习八周左右。”胡锦涛总书记又问:“那么,实习结束后可以达到什么水平啊?”老师答:“可以达到初、中级水平。”胡锦涛总书记听后欣慰地点头。 当胡锦涛总书记一行走到旅游翻译分院长廊时,这里又是另一种教学氛围了。丝竹缭绕,茶香飘飘。女学生们身着枣红绸缎的民族服装,正襟而坐,举手投足间洋溢着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神韵。这是旅游分院的学生们在为胡锦涛总书记表演茶艺。胡锦涛总书记非常高兴,饶有兴致地向一位名叫王卓的同学提问:“你认为做一名合格的茶艺师,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王卓回答说:“茶艺从业人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操作能力,并了解茶文化的基本知识。”胡锦涛总书记又问:“那你现在冲泡的是什么茶?用的是什么茶具?”王卓口齿伶俐地说:“是乌龙茶。用的是紫砂壶,又称孟臣罐,因为它的毛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附力。所以,紫砂壶是冲泡乌龙茶的最佳器具。”胡锦涛总书记听后满意地笑了。 在商贸分院的表演厅里,胡锦涛总书记在点钞表演的蒋秀红同学前面停下了脚步。他和蔼地询问了她的学习情况后,指着点钞券说:“你能为我们表演一下吗?”这时省委书记王云坤看着手表风趣地说:“准备好了吗?我来计算时间,开始!”点钞结束后,王云坤告诉总书记说:“九秒!”并朝蒋秀红竖起了大拇指。胡锦涛总书记亲切地拍拍蒋秀红的肩,握着她的手鼓励说:“好好学习呀!”蒋秀红强忍住激动而幸福的泪水,用力地点了点头。随后,胡锦涛总书记又来到证券、银行、会计模拟实习中心。 商贸分院南门外的涉水广场,胡锦涛总书记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正在上礼仪形象培训课的师生们展示的鞠躬问候、手势、站姿、坐姿等表演。当学生们展示完毕,向领导们鞠躬致谢时,胡锦涛总书记也向同学们鞠躬还礼,并真诚地说:“谢谢你们!” 他的这一举动,似一股巨大的暖流,在每一名师生员工的心底激荡着,大家使劲地鼓起掌来。胡锦涛总书记说:“展示得很好,我们的国家机关干部,也应该进行礼仪形象培训,提高干部素质。” 临别时,胡锦涛总书记握着商贸分院电子商务专业的一名同学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这个专业很好,你看现在电子商务,发展越来越快了,将来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了,现在你们要把这门课学好了,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局之年,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吉林省考察工作。他十分重视人才和就业工作,在短暂而紧张的行程当中,亲自来到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了解有关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就业情况。胡锦涛总书记对学院勇于开拓,坚持面向市场办专业、面向实践抓教学,探索出了新路子,培养出了大量实用技术人才,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好形势,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亲切地对学生们说:“现在社会急需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大家要好好学习,你们是未来的希望。” 第四章: 职教独辟蹊径 旗开得胜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以其雄厚的办学实力、先进的办学理念、突出的办学业绩和产业化办学的思路,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及中外办学机构的关注。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同行都说:“长春职教学院,为全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龙头带动作用。” 人们在客观、冷静地分析教育形势后,对职业教育有了一个新的诠释:社会需要“金字塔”型的人才构成体系,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和劳动者。 2001年,在吉林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作为省会城市,长春市首先做出反应,决定打破僵局,用新思维全面振兴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打造出一所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现代化、多功能的职业技术院校,这是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之初,长春市委、市政府就做出的定位。 坚决走产业化办学的道路,使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示范校。按照预先的构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从设计、征地到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历时不到一年。其建设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令人震惊,堪称全国同类学校建设中的一个奇迹。 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奥地利、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代表团,以及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相继到这所学院考察、交流。目前,学院已与美国波特兰社区大学、韩国蔚山技能大学、奥地利联邦技术学院、德国卡塞尔市教育集团等学校和联 想集团、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等国内外著名教育机构和企业集团,建立了师资培训、学术交流、互派留学生等项目和合作办学关系。2002年底,学院与“日援项目基本设计调查团”谈判成功,获得了近4亿日元的日本教学装备援助。 在教学方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把整体教育教学分为高等职业“3+2”联合办学、普通中等职业、普通中等职业对口升学、普通中等职业实验班、中等职业技术工人等六个层次教育教学类型,确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此,学校构建了“一通、一活、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通”即职业教育直通车,学生可根据自己在校期间的实际情况,选择升学、就业、创业;“一活”即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制。学校教学通过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中途休学出去创业或工作,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学分,可随时毕业。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前修满学分,提前毕业。“三结合”即学历教育与证书教育结合,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 针对实际情况,采取“三压一长”措施,即压缩理论课、压缩文化课、压缩学生在教室的时间,增长学生的实践技能课。目前,学校的实践课,已经超过课时总数的50%。同时,学校加强了课程设置,工程分院、信息分院、翻译分院、旅游分院先后推出了自编教材,投入教学使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加强职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聘请了“一汽”著名的工人技师李黄玺等具有丰富一线经验的专家、名人,作为兼职教师,专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002年,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首次招收新生,原计划招生4560人,结果从四面八方赶来报名的新生,达到了7800多人。2005年,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情况再度火爆,许多外地学生慕名报考。 如今,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得到了企业的青睐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引来省内外许多单位纷纷来这里“争抢”人才。许多专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旅游专业、信息类专业供求比例,分别达到了1:5和1:4。 中国联 通吉林分公司一位负责人说:“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他们的实践能力特别强,只需要短期的上岗培训就能操作,他们能很快进入角色,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建校4年来,通过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等方式,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5200多人,为社会培训各类实用人才约7300多人,与欧盟工业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合作,为长春地区培养急需的“现代物流”、“质量监控”等专业技术人才约200人,与劳动部门配合,仅2005年为在校学生及社会有关人员,提供资格认证培训通过的就达到1500人。目前,学院已成为国家重点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学院成立以来,各级领导曾亲临学院视察工作,并对学院的改革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云,国务委员陈至立,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时任省长洪虎,省委副书记杜学芳,长春市市委书记王儒林,市长祝业精等领导,先后光临这所学院视察工作。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云为学院题词:做职教龙头,创世界名校。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视察学院后,兴奋地说:“我看了你们的学校,非常为你们自豪。这个职业技术学院,我觉得办得非常有特色、非常实用、非常适合社会需要,而且真正学到了东西,这是中华第一职校!” 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为学院题词:职教航母。 人才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最宝贵、最生动、最伟大的资源。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是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独辟蹊径,不拘一格育人才,开局便走向了成功。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无尽的“财富”,更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祝愿“职教航母”,一路劈波斩浪,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洪流中,以它激情澎湃的动力,去征服那更加广阔的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