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牛津大学读MBA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3日 14:24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孙爱军 北京报道 管理一所大学和管理一个企业有无相通之处?对于商学院的MBA学生而言,牛津大学当前遇到的这个世纪难题正是一个可供分析讨论的鲜活案例。 12年前,以“赛德”(Said)命名的商学院(Said Business School,简称SBS)在5000名
近二十年来,牛津大学一直在学问与商务的夹缝中摇摆不定。牛津大学是所公立大学,每年接受英国政府36亿美元的直接拨款,这个数目还不及哈佛大学每年183亿美元的政府拨款的零头。即使加上每年大约2000万美元的社会和企业捐助(而且很难到位),牛津大学的正常运作资金缺口仍高达2000万美元。2003年,牛津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经费赤字近1亿英镑。 资金缺乏导致人才大量流失,教学质量下降,甚至可能危及牛津这座最令人瞩目和向往的人类最高学府的霸主地位。面对如此困境,牛津人不得不放下昔日“最高学府”神圣不可侵犯的盛气凌人的架子,屈尊就范“世俗”的商业法则:继赛德商学院之后,牛津大学还在1998年设立了以尽快将研究成果商业化为宗旨的“ISIS发明创造公司”。牛津大学副校长约翰·胡德John Hood不久前宣布了一项生源“再调整”战略:减招英国籍本科生,以增加海外生源比例(每个外国学生每年交纳的费用将近2万英镑,比本地学生高出7倍)。另外,牛津还计划推出一些更能盈利的课程。 显然,在牛津这块搞学问的世袭领地掺和商务行为不再被看作是不伦不类、大逆不道的事情了。800岁“高龄”的牛津大学正在努力向商务化、市场化的方向迈步。 访谈 问: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的华人学生比例之高举世无双,这是什么原因?听说赛德商学院还特别设置了中国商务选修课,这是不是“中国热”的表现? Tim Jekinson(牛津赛德商学院教授,前MBA项目主任):中国学生的高比例不只是今年才有的现象,从1996年MBA开始招生,SBS的中国学生的比例就在12%左右,几年来基本没有变化。我认为,中国学生高比例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富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人拿得出上MBA的这笔钱了。但我不同意“中国热”的说法,招收中国学生和设置中国商务选修课都是水到渠成的市场行为。去年,英国著名企业家Sir Peter Moores设立了190万英镑(约合3000万人民币)的基金,专门用于牛津大学SBS做中国商务研究,2005年我们决定开设中国商务选修课以便与学生分享教授们的研究成果。学生们对这一课程表示出极大兴趣,这并不令我们感到意外,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大家都想更多地了解中国。 问:从无到有,赛德商学院短短十年便跻身全球一流,尤受欧盟以外国家的经理人青睐。请问,这里面有多少是出于商学院本身的努力,又有多少是借助了牛津的招牌? Tim:不可否认,SBS的迅速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牛津大学这一金字招牌。作为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有800年历史的牛津大学是最令人瞩目和向往的人类最高学府。 我认为,SBS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独一无二的国际化商学院。我们70%的学生来自非欧盟国家,其中北美30%,亚洲30%,其它各地10%,相比之下,美国的商学院中本土学生比例要高得多。在现实的商业环境中,越来越多的雇主都愿意选择有国际背景的员工,而在SBS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人共同学习和生活正好可以增加学生的国际化生存经验;其次,牛津强大的师资力量是SBS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作为牛津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赛德商学院与其它学院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甚至共享教授;第三,SBS的MBA课程一年就可以完成,这为学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降低了他们的机会成本,提高了收益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