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课程 > 正文
 

超越合作的奉献关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3日 14:27 经济观察报

  对于组织内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说法不一:有人认为组织内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组织里只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有人认为组织内是合作关系,人和人是平等、合作的,不同职责的人为完成各自任务而相互合作。我认为,组织内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之间不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甚至也不是合作关系,而应当是奉献关系。一个人若不懂得在团队中主动贡献,让团队总是为了他必须特别费心协调,就算他能力再好,也会变成团队进步的阻力。

  这一季的美国NBA赛事中,火箭队的“MM”组合总让人觉得失望,如果认真分析火箭队取得胜利的场次,就会看到“MM”组合必定是以奉献的面目出现,没有以谁为主的说法。也就是说,队员每个人都讲奉献,结果就会赢得胜利。在管理的实践中,相信很多人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如果所有的人都很优秀,都是能力非常强的人,这些人组织起来并不会得到最好的绩效;如果让能力相当的两个人在一起工作,得到的结果是要么一个人不表现他的能力,要么这两个人对着干。

  所附案例反映了一个明显的道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个人特色,是你能够胜任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就是对于组织而言,你是否愿意热情地付出,如果你不肯付出,总是让组织迁就你的习惯,那么即便是你具备非常好的能力,你对于组织而言都是“可有可无”的。

  我们已经在日常的管理中和生活中接受合作关系这个概念,但我不想停留在这个所有人都认同的概念中,那样可能会进入一个误区,即理念正确,行动没有效果。组织的关键是有效性,是效率,因此我更关心合作关系的前提是什么,或者说组织关系最本质的基础是什么。

  尽管在今天谈奉献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可我认为,没有奉献作为基础,组织关系是不成立的。组织内的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付出的关系,部门与部门是相互付出的关系,上级与下级之间是相互付出的关系,在这样的相互关系中,组织才会真正的存在并发挥作用。

  奉献关系所产生的基本现象是:每个处于流程上的人更关心他能够为下一个工序做什么样的工作;每个部门都关心自己如何调整才能够与其他部门有和谐的接口;下级会关注自己怎样配合才能够为上级提供支持,而上级会要求自己为下级解决问题并提供帮助。也许这种描述太过理想化,但如果不是这样做,组织便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接下来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让组织关系变成是奉献的关系?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工作评价来源于工作的相关者。如果想要获得奉献的关系,需要改变以工作结果作为评价的根本对象的传统做法。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只要在流程上相关的人都是你工作评价的主体,同时不仅仅评价你的工作结果还要评价你的工作贡献。举个例子,假设你把工作完成得很好,但是因为你认为别人都没有你做的好,所以你采用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方式,虽然工作的结果很好,但是其他人因为没有机会参与工作而无所事事,我们就不能够评价你的工作很好;

  第二,“决不让雷锋吃亏”。这是华为公司企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准则,华为管理层将“我们决不让雷锋们、焦裕禄们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我们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等内容写入《华为基本法》,作为对每个员工业绩的承诺,这一点落实到中国的企业中比任何西方管理科学中提及的“关键绩效指标”都更见效果,“情”字发挥出重大的影响力。当员工从该法则中明确了华为管理层是一个讲求公平、尊重劳动、发展人才的职能部门时,认真投入工作以回报公司对个人的付出就成为了自然的行动;

  第三,激励和宣扬组织的成功而不是个人的成功。在形成每个人的奉献行为的时候,需要一种氛围,那就是注重团队或者组织的荣誉而非个人的荣誉,注重个人在团队或者组织中的角色或者所发挥的作用。多年来中国组织一直存在一个习惯,那就是习惯把所有人的努力最终变成一个人的成就,所以我们就有了所谓“组织教父”、“精神领袖”之说,结果往往会出现的两个极端,一是组织里只有一个人的绝对权威,其他人只是配角,不能够分享成就和成功;二是认为付出之后需要分享成功的人只好自立门户,结果诸侯割据尽现,无法看到长久的成功或者大的成功,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愚 人 节
整蛊先锋幽你一默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