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知识案例 > 正文
 

华立医药整合 产业与资本辩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0日 19:13 21世纪经济报道

  杭州报道

  3月29日,段继东正式走马上任华立医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统领浙江民企华立集团旗下的的医药产业。

  三周前,段卸任昆明制药以下简称昆药600422.SH总裁职务。

  2004年,昆药业绩相当不错,完成主营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12%;净利润9177万,同比增长30%。不过,这份成绩单没有达到其大股东华立老板汪力成的预期目标。自从2003年入主昆药以来,汪投资数亿元规划打造一条抗疟疾新药青蒿素产业链,旨在进军全球医药市场。然而,2004年度昆药青蒿素产品出口创汇额不过200余万美元,其国际市场亟待进一步开拓。

  汪力成原本对青蒿素寄予厚望,并将华立控股000607.SZ主业由电能表变更为医药产业。但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之时,市场却发生了变化。今年1月,桂林制药厂青蒿琥酯片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复查,成为国内惟一获批的青蒿素类药生产厂家——而截至目前,华立的同类产品仍未获得批复。

  如今,汪力成不得不面对内外交困的两难处境。而昆药换帅的背后,与华立集团决意整合旗下医药产业,尤其是青蒿素产业的资本故事密切相关。

  昆药换帅

  虽然昆药出口业绩不彰,段继东仍旧得到了汪力成的好评。

  2月28日,昆药年报亮相:在医药行业整体利润下降的情况下,昆药2004年每股收益达0.58元,并推出10送转10派1.50元的分红方案。这是一份令投资人满意的答卷,二级市场价格以小幅攀升予以肯定。

  在汪力成看来,段继东这位封疆大吏堪称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

  2002年8月,华立集团斥资1.7亿元购得昆药29%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3个月后,段继东放弃天津新资源药业公司执行总经理一职,前往昆药赴任。当时,股权收购尚未过户,新旧两大股东力量激烈博弈,公司高管间关系微妙而复杂。段很快稳住了阵脚,在战略和管理上进行了有效调整。

  不过,段继东升迁的消息在昆药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3月8日,昆药公告称,由其控股的昆明中药厂总经理李永强接替段继东职务。3月17日,本报记者致电昆药集团办公室,一位人士反而向记者打听说:“段总离职后,昆药的发展思路不会大变吧?”

  对此,段继东回应说,自己的调动为华立集团内部正常调动,不涉及昆药的任何既定战略调整。

  “昆药所面临的挑战不是资源问题,而是管理者的理念转变问题。”作为华立乃至昆药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汪力成表示,华立入主昆药已经两年了,与当初确定的目标相比还有距离。昆药原本是一个老牌国企,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过程中,一些痼疾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改变。

  汪力成说,昆药未来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植物药制造平台,华立医药所有植物药资源都将整合到这里。同时,昆药应该变被动的外贸生意为主动的市场开拓和营销,打造为外向度最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制药企业。

  近年来,以电能表起家的华立集团加大对医药行业投资力度,先后控股参股昆药、华立控股、武汉健民600976.SH,003976.SZ等上市公司,并购特色保健品企业浙大生命科技公司及医药流通企业华立九州等,构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医药产业集团。

  为了整合上述业务,华立逐步清晰其医药产业的组织结构:2004年,底将旗下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变更为华立医药投资集团,由华立大将汪诚担任董事长。作为汪力成的得力助手,汪诚一手完成了华立控股向青蒿素的转身,并协助完成了对昆药的收购。目前,他同时身兼昆药、华立控股等多家医药企业董事长职务。

  至于抽调段继东,知名经济学者、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认为,此举与汪力成称霸全球青蒿素市场的雄伟计划密切相关。目前,昆药、华立控股两家上市公司都做青蒿素,本身就需要协调,加之复星医药等强势资本的进入,华立需要更专业的经理人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在昆药两年多的“考察期”内,段继东的表现深得其老板的赏识。

  因此,华立整合旗下医药产业的重任最终落到了段的肩头。

  青蒿素困局

  与当年耗资百万美元收购飞利浦CDMA一样,华立集团介入医药也曾引起广泛关注。

  青蒿素是中国惟一被WHO认可的按照西药标准研究开发的中药,由中国科研工作者自行研制。WHO的报告显示,未来5年到10年,青蒿素类产品将在全球市场上形成15亿到20亿美元的销售额。

  长于资本运作的汪力成对此心仪已久。1999年5月,他收购川仪股份,将其更名为华立控股。2000年起,华立投入巨资人工培育优质种子,提高青蒿素的植物含量;其间还收购湖南吉首制药厂,控制中国青蒿素产量的80%以上;组建北京华立科泰医药有限公司,建立了专业的市场营销队伍。

  到2002年底华立收编昆药之时,华立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青蒿素帝国,拥有从“种植-加工-研发-成药-营销”的完整产业链。据了解,昆药是国内复方蒿甲醚的生产商,其主要原料青蒿素90%源自华立集团的子公司。

  按照汪力成的设想,将把青蒿素成药研发、制造全部集中到昆药,而重庆方面则发展成为原料基地。然而,昆药、华立控股均不愿意放弃既有业务并最终交恶,甚至发生了争夺共同客户的事件。2004年11月,两者与全球最大青蒿素药品供应商瑞士诺华达成谅解备忘录称,从2004年11月17日至2005年8月31日期间,昆药将向诺华供应蒿甲醚原药若干,华立控股向诺华供应6000公斤青蒿素原药。

  更加令汪力成难堪的是,青蒿素类药品主要市场在非洲大陆,主流市场是政府采购和WHO公共采购,但华立目前尚未完全打开这些市场。与此同时,国内、外资本也对该市场展开了疯狂争夺。

  2005年1月29日,复星医药600196.SH公告称,由其控股的桂林制药厂青蒿琥酯片已通过WHO复查,成为国内惟一获批的青蒿素类药生产厂家。

  与华立控股相比,复星医药进入青蒿素类药在时间和速度上均“落后一拍”。不过,这似乎并不影响其后来居上:2003年12月末,复星医药对桂林制药厂增资7836万元,取得了60%的绝对控制权。就是这一招,为如今与华立的竞争埋下了伏笔。

  在青蒿素产业链上游,汪力成认为已经控制了超过80%的原料药,但青蒿素是一年生植物,在我国适合种植的地方多,今年重庆酉阳就将种植面积扩展到10万亩,而云、桂、川等省区还有许多地方计划种植。所以,华立根本不可能垄断其种植环节。

  而在下游,华立控股目前还没有进入WHO的采购目录,只是为瑞士诺华该类产品提供原料药;昆药则已将其海外市场开发权转让给西方公司——10年前诺华与昆药签下协议,由诺华负责昆药开发的青蒿素药品在欧美市场的注册和销售。也就是说,华立能否从“原料商”蜕变为“供应商”,这本身也是个未知数。

  如今,华立医药的处境尴尬异常:在青蒿素产业的“地板”(全球性销售网络)和“天花板”(核心技术)两方面,华立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资本为王”

  面对来自市场的现实挑战,汪力成并不气馁。他说:“植物药都来源于中药和天然植物,谁要在植物药行业称霸,首先得看他能控制多少上游资源,再看他的研发能力有多强。”

  据介绍,华立医药的远景规划为:以重庆华立控股为龙头,实现对青蒿素的资源整合,以控制上游资源推动产业的全面扩张;以昆药为先锋,全面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植物药资源,建成全国最重要最强大的植物药生产基地;参股武汉健民,切入中成药行业,为上游已获得的资源带来全面增值;控股浙大生命科技,正式进军保健品行业。

  汪力成希望以植物药资源为抓手,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从而实现几年后,华立医药产业成为该集团最重要的利润来源。

  其实,在该集团的仪表及系统、医药、信息电子和房地产等众多产业之中,汪力成对医药情有独钟。据透露,该集团预计到2010年销售额300亿、海外市场占50%规模。其中,医药产业2005年预计销售额达50亿,2007年达到100亿,2010年则达到150亿元。2004年度,华立集团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亿,但海外市场仅占10%。

  谈到进军医药的原始冲动,汪力成说,华立的电能表制造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40%,是全球产能最大的电能表制造商。按照测算,全球电能表产业的年需求总值不过100多亿美元,市场规模狭小,希望进入一些新兴行业找到继续高速成长的机会。

  但是产业链多元化始终是笼罩在华立头顶的乌云。对此,汪力成的解释是:“产业链多元化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看企业在怎样的环境下用怎样的手段实现怎样的目标。”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谷迎春表示,华立发展的问题是资本链带来的远景大大超前于产业链短期的能力,能否整合好华立的两根链条是汪力成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资本决定技术和市场。”四年前,汪力成曾对其收购飞利浦CDMA项目得意不已,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出此番言论。然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华立”牌手机或通信产品并没有出现在市场上,有传闻说汪力成没有获得该项目的核心技术。

  如今,华立医药同样也走到了紧要关头,向来高调的汪力成能否顺利突围?

  ·观察·

  华立国际化:“冲动的惩罚”?

  华立系目前掌控着三家上市公司,其主业无一例外都是医药产业。人们不禁要问,汪力成为什么豪赌医药?

  2001年华立收购飞利浦CDMA之时,业界盛传汪力成一举拥有600多项CDMA核心技术专利,将迅速切入手机产业链上游并确立优势地位。然而,这位杭州人很快发现,由于飞利浦与美国高通公司关于CDMA芯片有一些秘密交叉授权协议——高通拥有大约40%的CDMA核心专利——华立只获得了有限的知识产权,而关键技术则由高通掌握。如果要开发和销售CDMA芯片和客户端设备,华立必须向高通缴纳巨额授权费用。

  当初,正因为电能表市场日益狭小、利润越来越薄,汪力成才决定实施多元化、国际化战略。谁料想,CDMA不仅没带来暴利,他还不得不从电能表微薄的利润中抽取巨额资金投入该项目研发。三年来,华立累计投入近2亿元研发资金,其市场反响却一片沉寂。

  “假如能够重新开始,我会选择不一样的方式收购,这中间有很多教训。换句话说,让飞利浦得了太多的便宜。”在面对浙江电视台采访时,汪力成的话语之间颇显无奈。

  记者从华立网站上获悉,2005年华立信息产业公司将冲击10亿销售额的目标——与医药产业预计50亿销售额相比,CDMA项目的产业化之路显得更加漫长遥远。

  浙江财经学院单东教授表示,华立陷入了“无关联扩张”的误区。

  他指出,本土企业海外多元化至少应具备两个基础条件:第一,在国内已有相当的核心产业基础,即主业相关性或互补性原则,例如万向集团;第二,一定要有人才储备和较高行业熟悉度。否则,它们就会因盲目逐利而走入多元化误区,不可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还容易导致重大损失。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资本新闻 全部产业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