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发展前景不断提升自我 温州海归面面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3日 14:57 温州日报 | |||||||||
手持硬梆梆的东西洋学位证书,他们曾经因国际教育背景而熠熠生辉;而一旦“海归”人数大增,“镀金”的光芒逐渐褪去,他们的状况又会怎样? 来自温州市外国专家局的统计称,该市现有留学归国人员参与创办的企业7家,投资总额4170万元,另外还有78名“海归派”活跃在高新技术产业园、高校、市直机关等工作岗位上。该局工作人员蔡世纬透露,今年初至今,他们已为13位回到温州的“海归”出具了留学
机遇比乡思更诱人 祝丽是温州市区人,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一年多后,自费出国攻读国际商务硕士学位。年初,学成的她一刻也不耽搁地回到了国内。重执温师院教鞭的小祝坦言,她所留学的是个农业型移民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远不如中国,从发展机遇看,国内不比国外小,这是吸引她回来的重要因素。 张寅2001年前往美国伊利诺亚大学攻读MBA。从一开始,小张的工作预设就是“回国找一家有实力、有规模、有明确国际化战略的私营企业,力求实现企业和个人最大化的共同发展”。经过一番“试婚”,小张在正泰集团如鱼得水。如今,他还以自己为实例,积极游说尚在国外的几个校友回国工作。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经济年均增长7%以上的快速发展,是吸引海外留学人员的巨大磁场。除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外,经济活跃、生活水平较高的家乡,对温籍海归具有相当吸引力。 实力比招牌更服人 “工作挺难找。”不少新近回国的“海归”发出这样的喟叹。拿着国际商务洋硕士文凭而干回教师本行的“海归”祝丽说,考虑到自己不熟悉温州的经济环境,又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应聘高职高薪工作的胜算不大,便放弃了到外资合资企业工作的打算。“海归的身份没让我在单位有什么特别待遇,能力是最重要的。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走出自己的路。”祝丽表示,拿了洋文凭回国后,她的忧患意识没比出国前少。 正泰的张寅说,从最初在集团做国际贸易和国际业务,到如今在投资中心参与企业战略管理等重要事务,是他的能力而不是学历在起作用。小张对自己目前的薪酬表示认可。从价值和能力的角度看,这个待遇让他感觉“比预想的更让人满意”。 市厂长经理人才公司的资深猎头季亚斐承认,现在为“海归”做工作推荐越来越难。她认为,留学门槛进一步降低,“海归”群体不断扩大而质量参差,加上不少企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用人单位对“海归”的评价和使用都渐趋理性,“海归”的身价自然下降,洋文凭与高薪、高职之间已经没有必然联系。相比之下,学历含金量高、熟悉本专业和国内环境、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海归”才是用人方的“香饽饽”。 发展比高薪更留人 黄奇是留美双料硕士,去年毕业后被温州一家颇有规模的光学企业高薪聘为人力资源主管。当小黄满腔热忱准备实践自己所学的现代管理制度时,却发现困难重重:没有可合作的团队,把持人事实权的是靠经验工作的家族人员,老板对他那套理论和制度也是充满疑虑,缺乏支持力度。两个月前,黄奇毫不留恋地舍弃了高职高薪的“花瓶”待遇,前往上海寻找更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发展空间。 张寅表示,不少海归朋友不愿意去民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满意现有企业制度和管理理念前提下的个人发展空间。过去他也是这么想的,甚至在正式签约前,省外也有几个薪酬不比正泰低的工作机会垂青于他。最后,这家民企明确的发展战略、灵活的制度和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下定了决心,企业吸引力抵消了他对地域及企业性质的顾虑,“相比一时的高职高薪,我们更看重发展前景。”(作者/潘秀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