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长安讲坛 > 正文

李杨:国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金融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13年09月26日 14:24  新浪财经微博

  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目标要从原来的出口创汇转变到价值链升级,领域上从货物贸易领域向服务贸易领域扩展,从单向投资向双向投资扩展,从实体经济向金融领域和规则制定领域的扩展。空间上从沿海地区向全方位空间扩展。

  国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金融改革

  李杨:各位同学晚上好,非常高兴再次来到我们长安讲坛跟大家讨论问题。今天题目肯定是目前比较关注的题目,我想大家对这个题目可能已经听到过一些讨论,今天我提出一种意见,参加这个讨论。我讲八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引言。引言的内容,实际上我要把讨论的范围界定,尤其是大家看到我的副标题是说,从服务实体经济来讨论金融改革。什么是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等等,实际上是有争论的。比如说在引言部分,会对于这样的一些界定进行了一些讨论。我会有五个部分的讨论,什么样的实体经济因素在未来会发生重大变化。

  我列举的是全球危机,人的生化(音译)指的是国际环境,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指的是国内的大环境。我认为在未来有三项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任务和面临的重大的因素。一项就是人口结构变化。我不会很仔细的谈人口结构问题,但是我会说人口结构变化对我们金融发展产生什么样的绝对性的影响。再有两个,一个就是城镇化和工业化进入新阶段。讨论这样五个实体经济变化的结构会归纳一下。前面五个问题基本上谈这个因素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个变化对金融会提出什么新的挑战。这个挑战有一些共同的,接下来我会总结,归纳一下我们所列的五个因素,对我们金融改革,有怎样的一些挑战,我归纳为一个减少,三个增加,最后我们把它归拢一下。在我看来下一步金融改革的要点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这是我们讲金融学,一开始就会强调的观点。这个观点自危机发生以来得到了强化,可以说深入人心了。在我看来,当下讨论金融改革,必须按照这个理念展开。像我这个年龄的,我参与过几乎所有的金融改革方案的讨论,几十年了。我自己的印象,过去我们谈金融改革有一个倾向,我们通常拿发达经济体作为一个参照,我们会说,比如说美国有金融周期(音译),我们没有金融周期,因此我们下一步改革要发展金融周期,这个情况是非常常见的。最近的一次就是上个世纪末,大家知道1999年美国出现金融服务现代化法,这个法只是触及了所谓混业问题,它并没有法律的体制。媒体有一些不负责任的研究者,告诉大家这个法奠定了金融混业的基础或者法律框架,这是错误的,大家看一下这个法就知道了。它指出了这样的倾向,需要研究这样的问题。

  这个东西出来以后,被媒体介绍进来之后,影响了从那以来很长时间中国金融改革的思路,比如说混业,要从分业到混业。可以说我们很长时间以来,中国金融改革的课题,差不多都是由这种思路提出来的。有它的合理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在一个完全没有市场的这样一个国家中建立市场经济。在一个基本上没有金融的一个国注里(音译)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所以向先进的,特别是美国这种国家学习是很自然的,而且也是很有效的。但是这次危机使得很多情况发生了变化。巨大的变化就是,我们以前一直奉为榜样的发达经济,特别是美国,他们经济、金融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基于经济实践和金融实践之上的理论发生了问题,政策更是发散可趁(音译)。所以危机以后,对于中国的经济学界和金融界最大的一个冲击,或者说最大的一个影响就是,使得大家有了一些信心,大家觉得我们似乎小学生这样一个时代也可以过去,我们在很多的问题上是可以和发达经济体平等进行讨论的。确实是有这样的问题。比如说我简单举例说,金融监管的层面上,我们和发达经济体实际上是一个层面上,实际上我们很多发达经济体走的已经很靠前了,上星期我参加银监会在中国关于贯彻实行巴塞尔3,新资本协议的讨论会上,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情况了。中国目前的研究,中国目前准备做的事,绝大多数发达经济体都还没有做,存在这样的情况。

  这样一种发展,使得我们进一步沉下心讨论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我们究竟怎么样来推进我们的金融改革,所以这个问题就归到根本上了。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而中国的实体经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样的事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挑战呢?我归纳一下,这一步的金融改革需要从实体经济的变化来寻找路径,两个原因。一个是实体经济领域未来的变化,决定了哪些改革和发展措施是应当做的,而且是有可操作性的。第二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绩效,这种东西对我们来说是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还有待考察。怎么考察呢,就是看它是否有助于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关注中国经济的特别是金融改革的人,应该知道按,我们很多改革是无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关于中央银行的设置,我们完全按美国模式设置的,按经济趋势设中央银行,现在已经完全流产了。现在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实体经济出发,重新考虑我们中央银行的结构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首先我们说的中国的金融改革,包括我们经济改革也是如此,要从我们自己需要什么,以及根据我们自己对于很多理论的理解来重新设定。

  提出这个命题之后,要做一点界定,什么是实体经济?原本大家觉得实体经济好像不复杂,但是最近我参加好几个研讨会发现很复杂,什么是实体经济没有说清,比如说有一种看法认为在很高的层面上,很高地位的人就说,金融本身是服务业,服务业是实体经济,所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命题是有问题的。什么是实体经济就要研究。恰好我在那个会上,本来我是做别的发言的,听到这样的言论,我就即兴在我的发言中加了一条,我理解什么是实体经济。我说这个问题不要讨论,在正规的经济学中都有。我们知道整个经济学体系有两块,一块就是实体世界,一块是货币世界(音译)。金融最早的理论所谓两分板,金融所组成的体系和实体经济因素构成的体系是两个体系。那么那个是真实世界,这个是货币世界。我们的任务就是研究货币世界和实体世界是如何相互关联的。特别是我们要研究我们货币和金融世界如何能够影响实体经济。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的道理,一个基本的前提。我觉得这个不应该讨论,什么东西都拿出来重新讨论,就没有办法进行讨论了。

  在经济学中,所谓实体世界,指的由物质资源,人口,产品,劳务,劳动生产力技术等等实体因素构成的经济世界,而货币世界则指的是饥不食,很不能衣的货币资金的运动所构成的一个经济世界,这个界定是很清晰的。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都由交易展开,凡交易就需要有货币世界,就要有金融融通,所以这样的基本事实,就使货币金融活动,深深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

  我用图把刚才这样一个判断,一个分析框架展示一下。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实体经济分两层,最实体的是物质产品,接着是商品和真实的服务贸易,服务是实体经济。往下是货币经济,股票,债券,商品期货等衍生的虚拟产品,那么最适宜(音译)的是衍生金融产品,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架构。这个架构简单,但是很实用,能反映我们对于实体经济和金融世界的关系和看法,建议大家琢磨一下这个东西。

  因为有这样的二分法,所以我们全部的经济学,就三个学问体系。第一个学问体系是实体经济体系。我不知道你们老师讲不讲,但是我知道在现在的课堂上,很多老师不讲。我们所谓的经济学,我们经济学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实际上只是单位,只是分析问题的单位。在我们经济学中讨论的所有的问题是没有货币和金融概念的,所以有的时候用这个词,但是它的分析单位实际上是没有的。所以造成了这次危机以后,一个老问题又被提出来了。货币金融是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正规的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特别是一般金融框架里面,是摆不定货币和金融因素的,这个问题又被再次提出来,很尴尬,大家谈了很多金融。如果金融因素,不能在实体因素,特别是实体因素构成的分析框架中得到它应有的位置,你所有关于金融的分析都是不可靠的。我在清华讲讲,有兴趣研究这个问题的要从这个层面研究。

  换言之,我们关于金融、货币很多的言论,很多的定理,很多的结论很容易被推翻的。你说金融的研究,什么是金戈玉律不能推翻,没有。因为金融始终没有在一般均衡框架中得到解释,所以很讨厌的,这个问题又再次提出来了。

  我们整个经济学包括三块,一块是关于实体经济的学问,学问很多了。还有一块是关于金融自身的学问体系,第三块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相互关系的学问体系三个体系。今天要讨论的是第三个体系的中的问题,金融如何影响实体经济,怎么使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这是我们第三个学问体系要讨论的内容之一。在现在的情况下,金融学,我们的研究对象,就是第二套金融体制学问体系加第三套金融体系,这就是我们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我这样一分的话,大家知道现在金融不得了,三套体系我们研究两套,我们本身不直接研究实体经济。这是一个总的情况。因为参加这次讨论引出来一个思考,我觉得有必要把这样的问题引到这个层面加以讨论,不要再随随便便的推理。这是引言,在引言的最后,我们想归纳一下,在我们看来,所谓实体经济因素发生变化有哪些。一个是国际经济,第二个是国内经济,第三是中国人口,第四中国的城镇化,第五中国的工业化。

  我们先看全球危机问题。我在别的地方谈过关于这次危机的问题。这次危机是一个非常深重的危机,是一个长周期的危机,大家知道危机有好多种类型,我们眼下正在经历的危机是一个长周期的危机。长周期的危机,它的实体经济因素是科技进步,而且是革命性的科技进步。因为有这样的一种革命性的科技进步,改造我们的工业生产的面貌,改变了我们生产的方式。正是因为要基于这么大规模的,而且有革命性的科技进步,所以这个周期是比较长的。确定了这样的立场之后,我们就看,这次危机之前全世界曾经产生过一个三百年历史,就是资本主义三百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个非常好的经济增长阶段。这个阶段高增长,低通胀,低利率。

  按部分同的国家来说。发达经济体其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到这次危机之前,将近20年的时间里面,前所未有的好。其实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因为它太好了,使得他们失去了应有的一些警觉,失去了对一些应有的基本的规则的一些遵守。拼命的借钱。发达经济体增长总体是比较平稳的。在我们所在的亚洲更是如此,大家想想顺次发生的,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中国华南地区,然后全中国,整个中南亚,包括南亚,总体都是在趋好。那么在拉美地区,拉美曾经作为发展经济学的滥赤之地(音译)联合国过去一直打压他们。但是很快就暴露了问题,于是拉美出现了所谓失去的十年。失去的十年困顿之后,拉美在这轮周期中真正的得到了发展。现在方兴未艾,现在拉美,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真正走上了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那么在非洲,非洲自从民族解放之后,一直没有什么好日子。民族是独立的了,但是经济没有增长。那么在这轮周期中,在整个周期过程当中,非洲获得了真正的发展,我想你们都会看到这个信息,本世纪的下半段,然后是下世纪是非洲的世纪。所谓非洲世纪的基础是在我们刚刚过去的这几十年当中奠定的。中国当然也没有问题了,中国有了长达30余年的结构性增速的过程。我们一直觉得,我们身在增长过程当中,老是心里打鼓,觉得这个事历史上没有过。当年日本,韩国的起飞也就十几年,我们有三十几年,现在甚至还可以延续,尽管速度稍微低一点,一直没有减速,如果没有减速随时准备跌下来。所以国际舆论很多心怀叵测者随时畅空中国(音译),最近又畅空中国,现在又觉得中国经济增长2%,3%了。但是没有。现在如果把中国放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视野中看,我觉得会得到一个让我们放心的一个解释,就是说整个世界都是这样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光。但是好时光总会过去的。那个好时光,以至于大家都好到什么程度。有的人放出狂言,历史都终结了(音译)。这种说法乍一听觉得挺可笑,挺天真的论断,也不是说没有根据,就觉得世界这么好,没有什么缺点。他误认为这样的没有缺点,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所以才有历史终结这样的误读。从07危机开始,让我们跌了一个新的低潮,回顾一下历史,还是那样走的。大的历史规律并没有发生变化。

  为什么我们说这个危机仍然继续深化?在07,08年的时候,我们有过一个判断,我们觉得危机恢复时期恐怕要十年,现在一眨眼六年过去了,危机的恢复根本没有任何的迹象,现在比我们那个时候预计的十年可能还要长。尽管各国的政要不断的说。今天上午我在我们院主持希腊总理在我们那里的演讲。希腊总理到中国来寻求中国到他那里进行投资。不是那样的,我们已经完成任务三分之二了,大家要对希腊政府有信心,但是没有那么美好。为什么如此呢?因为这次危机很深重,深重就在于危机很多的原因,很早就种下了。如果我们判定这些是危机的原因,危机的恢复显然需要这些原因得到解决,而我们看到的是没有解决。

  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经济发展方式扭曲,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发达经济体中,基本可以概括为过低的储蓄率,过度的消费,由于过度的消费,由于储蓄率低,他没有自强性的资金来支撑消费,于是大家借钱,于是造成了负债经济,这是第一个。我们在讲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扭曲,说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候,我们会说我们现在储蓄率太高了,我们消费不足,我们富余制度不够(音译)发现他们跟我们是相反的,所以这个世界在全球化的大框架中在运行。

  第二个因素,就是经济结构的扭曲。产业空心化,所谓产业主要指制造业空心化,空到哪去了,空到中国来,转到中国来了,所以叫中国制造。服务业过度发展,它过度发展,一定是有地方需要服务业了,中国需要了,我们的服务业跟不上我们制造业的发展。所以在贸易上我们就知道了,我们制造业的产品贸易是顺差,我们服务业的贸易始终是逆差。这就是一个国际分工的局面。如果中国到支持它是可以的,现在我们中国把传统产业拿到手上之后,凭借我们低廉的劳动力,凭借我们环境过度的使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非常低的底本,彻底摧毁了这个产业。而制造业呢,从来就是就业的一个主要来源,现在的就业问题。上上个星期,我接待美联储的七个理事之一。我问他美国经济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危机以来损失900多万个岗位,现在才恢复600多万。所以我们所有的经济好消息,都还不能够抵消这样一个坏消息,他们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还是持相对悲观的态度。服务业过度的发展,必须有人要求服务业,现在经济发展,我们要发展自己的服务业,所以对它的需求就减弱了。服务业不能自我服务,就出现这样的问题。

  第三个因素就金融结构扭曲,过度杠杆化,现实这次危机现实金融可以脱离它的服务对象,自娱自乐,这个问题非常的突出。当下中国的金融问题,其实就是中国金融业也开始自娱自乐了,自我服务。你要看M2增长很快,债券增长很快,这个很好,我们就想发展债券市场,M2我们不想让它太多了,债券发展很多。你要仔细追溯的看,A银行发,B银行买,商银行发,投资银行买,投资银行发,保险公司买,赚来赚去,都是金融机构里面运转,典型的自娱自乐,典型的不服务实体经济,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杠杆化,所以才会有M2对GDP的比重,在3月份升到了191%,量超过了113万亿,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人说这个数字很可怕,会不会造成什么通货膨胀,不是?它造成的是资产价格膨胀,因为它在金融领域中,买来买去,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这是值得注意的。

  第四个因素是财政结构扭曲,最集中体现两个率的高悬,一个是赤字率高,因为赤字率长期高,占有率也是高悬的,都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的水平。我们倾向于从这几个角度来刻划危机的发展方式,它的经济结构,它的金融结构和财政结构,四个因素中,三个是实体因素,财政是实体因素,金融是虚拟因素。三个实体因素,一个金融因素在扭曲,当然使得危机非常之深重。救助危机必须使得四个因素恶化的情况得到有效的约束才会有好转。我们看到这四个因素都没有好转。

  不仅如此,除了四个植根于它体系内的因素逐渐的恶化,之外还有一些新的因素,这些新的因素在各国救助危机过程中产生的。这次危机和以往任何一次危机不相同的,也就是危机发生之后全世界联手救助,没有让危机沿它原来的轨迹衰退箫条,长期的在负增长低水平上徘徊,没有,07年2月发生危机,07年下半年就开始救助,G20机制马上激活,全世界获得共识,一起救助危机,救助的方式是什么?美国人告诉我们救助的方式就是发钞票,大家知道柏南提(音译)是危机专家,他专门研究29-33危机的,他的专业就是这个,他深知那次危机中,使得危机加重的因素是社会正在最需要货币的时候,当时的中央银行停止了货币供应。所以他就告诉大家危机来了,得放钞票了,放到今天已经是洪水泛滥了。大家一起来救助,使得危机就变形了,它就没有按原来传统的轨迹走,它的轨迹被打断了,于是产生了一些新的状态。

  那么这样的因素造成了很多的副作用。我们不妨列举一下副作用,我觉得也可以概括四个方面。一过度的货币供应,现在的货币供应多到没有人敢想未来的程度。未来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第二个政府债台继续高筑,我们说危机是因为政府借钱过多造成的,救助危机还得借钱。今天系大总理演讲,我们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在解决你经济结构失衡和保持经济稳定之间你怎么平衡?具体说你这个政府债务,赤字你怎么办,你是不是维持政府的支出,维持支出没有收入,还是赤字,说了半天也没说明白。因为没有办法,就那么几个手段。第三个松懈的市场纪律。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经济体它的运行都是要有纪律的。原来传统的市场经济靠的是市场的一个纪律。出问题就破产,这是纪律。但是现在没有纪律了,大的不能倒,小的不能倒,大家都不能倒,没有纪律了。我们这种国家,国外分析者认为我们市场秩序不行,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纪律,现在我们也没有纪律了,一会儿搞个万亿,国五条,八条,多少条,不断的出这样临时的规定,没有纪律了。这么大的经济体要靠秩序维持,秩序就是纪律,要有奖惩制度,我们研究没有这样的纪律,全世界都没有,全世界都在探讨未来向何处去,我们未来的纪律在哪里。第四个问题由于货币乱发,财政一会儿停,一会儿又发,没有纪律,所以社会就动荡了。三天两头就罢工,恐怖主义等等接踵而来,现在都没有预期,我们看不到近期可以返还的状态。无论是从造成危机的根源,以及我们在救助危机过程中采取这些错误的副作用,加在一起看,现在问题多得很。由于问题如此多,由于问题如此之深刻,危机恐怕躲不过去了。

  于是我可以看到一种新的常态,这个新的常态是什么呢?经济增长低水平波动,它不负增长,增长但是低水平波动。我们预计3.2又到2.2,这是低水平波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调低了我们对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全球流动性过剩,到处都是钱,大宗产品价格和资产价格变动不居。我们知道这次危机中很重要的一个成果,就是大宗产品的类金融化,大豆,玉米,石油,包括黄金等等,类金融化了。第四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地缘政治紧张。地缘政治紧张到不打仗不能解决问题的程度。我在有一些地方讲国际形势我讲过这一点。有一次一个媒体报道,说中国社科院李杨说要打仗了。我说怎么能讲成这样呢。第一从历史上看大危机无战争是挺难解决的。从现在看,本世界初开始到现在哪一天没有战争。我们一直觉得,我们所谓战略机遇期,机遇期很重要的根据就是和平发展。钓鱼岛,南海,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和平发展已经挺难了。南海那边我们的一个台湾同胞被打死一个。军备竞赛(音译)不得了,战争一天都没有停止过。你往前追溯,美国的导弹打到我们使馆地下二层,其实是标准战争状态。现在看起来,地缘政治紧张没有法则。现在变成一个新常态了。我觉得新常态还会延续很长时间的。危机不会很快的恢复,但是大家都采取措施救助,使得它不沿着旧的轨道运行,于是它产生了一种新的状态,就是一个新常态,这个新常态就是这样的表现,增长,流动性,产品价格,各国之间的关系,地缘政治的问题,这是新常态。

  新的货币战争事实上已经开始了。货币战争体现两个方面,一个从货币的量上面,我们前面一直说货币过剩了。我们看美联储的数量宽松未有尽期,最新的美联储还维持用宽松政策不改变。大家知道欧洲中央银行本来是一个跛脚的中央银行,它不是完整的中央银行。不完整性体现为它没有相应坚实的财政基础,欧洲中央银行一开始就没有最后贷款的功能,设计者没有赋予它可以用发钞票的方式去救助成员国的功能。这套东西没有,它正常运行很好,你不可能乱发钞票的。大家都知道,其实欧元实际上是很收敛。所谓的收敛就是说,欧元区这些国家的GDP占全球GDP的比重超过欧元占整个金融世界中所使用的比重。那就说明欧元区除了用欧元之外还用其他的货币。美国不是,美元的使用范围超过美国GDP占世界比重,超过一倍,像英镑超过的更多,中国只占0.2,比重极低,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中国人民币占世界的比重0.2。欧洲中央银行为什么是这种情况?因为他们不允许乱发货币。最近闹腾的欧债危机,怎么解决欧债危机呢?欧元区去买嘛,第一个是希腊,欧元区能不能用欧元钞票购买希腊政府发的主权债务,过去肯定是不允许的,现在允许了。允许好了,一发不可收拾。意大利接着又来了。这次危机之后的一个成果,就是欧元区也可以放水。第三个我们看日元,日元本来也是很收敛的,由于资本经济长期不好,失去了20年。但是安倍上来之后,前几天我接待日本的人,我说安倍,他要干什么,损人也不利己,他们就说安倍是小孩子,小顽童,不要把他当回事。我说我们不能把他当回事,闹的我们闹心。他还没有上台就开始约见中央银行行长,说你给我搞出一个通货膨胀,你给我搞出负利率,2%的通胀,所以他无限量的在市场购买国债,无限量向外供应日元,亚洲国家已经感受到了日元的冲击,美国也感受到了,日元竞争性的贬值,美国财政部在一个评价报告里面,没有说中国操纵汇率,反而说日本人操纵。人民币早就泛滥了。

  从2009年推出四万亿投资以来,M2走势一直都是高位,这种情况出现以后,我们分析了一下。中国M2对GDP的比重,我们国家从1982年开始有统计,那是24%,慢慢走,超过了一百,再走,到2005年的时候停止了,就开始下降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状态是很好的。前面走,到了一定的预值还要走很正常。2009年来了一个四万亿,一直走,一发不可收拾,这段调控真的值得我们总结的。

  大家想想货币,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都泛滥,这个世界还不洪水泛滥嘛。再加说有一个东西,所谓各国之间的货币互换。货币互换就是你出问题我救你,用你的货币,用我的货币都可以的,就看协议怎么签了。把这些泛滥的这些债务连在一起,所以全世界,中央银行形成一个真正的放水同盟,也没有别的办法救助危机。从货币量来说很大。我们跟很多国外的学者和中央银行谈,货币怎么办?不知道,走着看。这是量,有了这个量,大家竞相变化量,自然有价格的剧烈变动,汇率也变动,这个也是好事。外面也放水,汇率变动,大家的注意力就不集中在人民币汇率上,现在很少说中国人民币怎么怎么了。好事不注意我们,坏事大家都坏。货币战争已经开始了,在竞相的扩大货币供应。在基于货币供应的极度的添量的增发的基础上,各国货币汇率也出现了变动不居的状况,使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出口很难较快增长,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这是毫无疑问的一个事实了。我们高达三万多亿的储备,它的价值堪舆(音译)老放水,老稀释,我们根据没有任何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是非常头疼的。中央有一个说法,全球经济工作会议上认为,现在情况如此复杂多变,与其应对这些变化不断的采取措施,还不如回头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全国经济工作会对整个经济形势的判断,这段是值得大家关注的,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只是简单的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也就是说过去我们一直是这样的,而现在我们必须把这样一个外部的压力,变成一个动力,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很符合逻辑的概括。这是一个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的矛盾。我们需要努力提高仍民币的国际化水平,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你说外汇储备有问题,就改变它,改变它唯一路径就是另起炉灶,但是这个谈何容易。最后是一个消极的办法,用更加有利的方式摆布我国的外汇储备,但是这个空间是比较小的。

  国际的环境这样的实体因素,刚才说起来已经够恶劣了,现在还有更恶劣的因素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已经注意到发达经济体开始制定新的国际规则,老的国际规则是他们制定的,在加入WTO的时候,要求我们按照这个规则行事,我们就按这个规则行事了,我们按这个规则行事获得了比较利益,我们在一个一个领域取得了竞争优势,使得他们的发展受到了挤压,于是回过头来说,原有的国际货币制度,原有的经济制度是有利于中国的,所以我们要搞一个新的制度。大家注意,现在要改变国际货币体系的,要改变国际经济体系的是美国,不是中国。我们说不合理的国际体系,我没有分析这个。要改的是美国,以及发达经济体要改的。这个制度往哪改呢?已经初显端倪,TPP,TIPP,SAP(音译)也许的东西。TPP泛太平洋,跨大西洋的TIPP,跨大西洋贸易伙伴,美国和欧洲,日本再加进去,美欧日发达经济体作为一个集体组成了一个新的自贸区。在新的自贸区中,实行了新的规则。WTO也有这样规则,它的规则降低关税,你放松管制,是这样的。新的国际规则是越过国际,介入你的生产生活体系之中。你这个产品价格这样的水平,我要看你的地价,有没有补贴,有没有税收的减让,有没有这些东西,它就深入到你的生产过程了。以前生产的结果做交易,过去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体系解决这个问题,以及生成的产品交易,关税,汇率这些问题,现在不管这些了。越过这个东西深入到你的体系,你的国情,你的劳动力,你的贷款为什么利率这么低,为什么你的税收是这样的。所以它的成本利润税收补贴贷款汇率等等,都是新规则的评估范围,竞争中立(音译),说市场经济地位,这是新的国际规则的两个大坝,现在这两个大坝都指向我们的,其实我们还没有非常有效的回应的措施,今后我们必须认真的对待这个新的国际规则。这套规则也是非常强硬的。

  我们归纳一下第一个问题,全球危机深化金融影响是什么?金融影响,我们看恐怕是原来我们的世界失衡,开始趋向平衡。中国的外汇,国际收支已经开始趋向平衡了,然后汇率,储备就会有新的动态。汇率储备有新的动向,国内的货币供应,国内的利率就有新的因素影响了,基本上就是这样的。而且在新的情况下,资本流动比以往冲击力更大,更加突出。资本流动和汇率的变动不居,使中国经济平稳发展外部环境增加了新的不稳定因素,新的不可控的因素,我想这是国际经济环境继续恶化对中国发生的实体经济的影响。

  第二个问题我们回头看中国,我们的判断,中国经济基本结束了长达33年的年均接近十的增长,进入了较低的低增长。我们把这个状况概括为开始结构性减速。我有两个判断一个是减速了,第二个是减速是因为结构变化造成的。中国的经济减速不奇怪,因为当今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的,而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经济体中有多少问题,新型经济体,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有同样的问题。只不过是相反的。美国贸易逆差,中国贸易顺差。美国长期债务,中国长期外汇储备增长。美国低储蓄,中国高储蓄,美国的高消费,中国低消费,全球化就是这样的状况。所以我们用镜像刻划在全球化背景下,主要国家体现的关系。新型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先后陷入经济减速的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困境之中。我们在认识这样的一种,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各国之间这样的联系,就告诉我们,我们所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科学发展观,不是小事情,不是一个口号,是关注我们命运的事情。现在其实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就看谁调的快,谁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实现转型。绝不能说风景这边独好,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可能有哪个国家是独善其身的,我们必须清楚认识这一点。

  除了国际环境,从我们内部因素来看,中国经济减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把它归结为结构性因素,它不是周期性的。所谓周期性今天跌一段,明天又起来了,不是周期的,更不是政策的,过去是打压政策,现在刺激它就改变,不可能改变的。硬要改,那就是通货膨胀,是结构性的。大家都知道经济增长最新的理论,最完备的就是关于结构增长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实体因素,以及实体因素之间的构造,以及创新在中间发生的作用,技术进步发生的作用,这是大家公认的经济增长的因素。

  既然把中国的减速说成结构性的,我们就看哪些结构,有助于分析减速,结构很多的,中西部结构,有关联的结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经济结构,一产,二产,制造业服务业,第二个结构生产要素结构,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科技进步。下面我们从两个结构来看中国经济减速的必然性。

  我们先从产业结构来看,我们讲减速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曾经增过速,也是结构变化使我们增速的。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基本轨道,一产,农业,种植业比重迅速的下降。二产,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比重迅速的上升。三产,特别是服务业缓慢增长,过去几十年就是这样的。这就是工业化的典型过程。工业化为什么使一国经济增长呢?那就是因为在三个产业中,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是非常高的,是最高的。中国现在有不同的算法,中国的制造业是农业的劳动生产率20倍,有这么说的,有说10倍的。反正不管怎么样,是成倍番的。我们看到了过去的历史,不断的,每年都有一千万人从农业领域中出来,向城市流动,进入工业。每年有一千万的劳动生产率很低的人,一下子创造了很高的生产力,10倍过去,5倍过去,经济当然会增长了。这个工业化过程,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过去30几年有增长,30几年,年年都如此,有大量的低劳动生产率的人口,或者人口向低劳动生产转向高的劳动生产率领域。而高劳动生产领域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遇,让他们来,让他们发挥这样高的劳动生产率,经济不增长才怪呢,过去是这样的。中国30多年是结构性增速,是因为我们的结构发生了二产,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迅速的扩张,以至于造成了中国制造这样一个大的经济结构的结果,这是它的结果。我们沿着这个思路走,现在发现了问题要转折了,制造业基本饱和,制造业还能投什么,不能投了。于是我们向服务业转。大量的服务提高服务业比重。我们用结构的分析方法。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服务业的劳老生产率相比又如何呢?中国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制造业的,我们中国社科院社科组估计这个数,以上海为例,上海的服务业生产率是制造业生产率的70%。一个劳动者从制造业转到服务业去就意味着劳动生产率下降了,我们现在正在促进这个进程,制造业基本上饱和了,我们自己不能扩张了,制造业再扩张,向越南扩张了,我们还准备向朝鲜扩大,本国不可能扩张了,本国大力发展服务业,而且把它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标准,一年提高百分之多少。

  但是这个背后有一个劳动生产率下降的问题,所以我们经济结构这个变化是导致经济减速的重要的原因。所以党中央明察秋毫,说我们制造业要发展高端制造业,不能发展低端制造业,不能都是洗脚,剃头,唱歌,跳舞,卖馒头,卖烧饼,我们的服务业现在干的是这个事。前年搞文化产业大发展,要搞5%,你看一下统计就知道了,转型,劳动生产率在下降。现在我们必须发展高端的服务业,更严格的说,我们要发展劳改生产率比制造业更高的服务业,这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是一个结构。

  第二个结构生产要素的结构。我们知道劳动资本科技进步,过去几十年也是结构性增速,为什么?劳动不断的投入。我们过去这些年,不断的增加劳动力,农村有过剩劳动力,在城里发展制造业把他吸收过来,一年一千万,一年一个国家往这里移动。为什么能移动呢?因为那边有投资,投资不断的造厂,造一个钢铁厂不够,造两个,造十个,造二十个,修铁路,普通铁路不行修高铁,投资,投入容纳劳动者。所以高投资,高增长,低通胀。这是我们是千年未有好机遇。你要有兴趣,你看我过去很多的言论,我就说这个事,不要认为投资是坏事,这是千载难逢,有这么大的投资,通货膨胀不高。科技进步缓慢进行,劳动不断增加,资本形成不断增加,那边科技进步没有拖后腿,不增长才怪呢。

  现在又进入一个时期了,人口很快停止增长了,而且总人口劳动人口开始下降了。无通货膨胀的资本投入,美国是通货膨胀的资本。我们看看巴西的情况,像希腊投资是通货膨胀投资,靠印钞票,无通货膨胀投资,资金来源于储蓄。过去我们很高的储蓄,现在人口这种状况,储蓄率开始下降了,无通货膨胀的情况也会改变的。人口日趋老龄化,传统工业化接近尾声,消费率缓慢提高,导致中国居高不下的储蓄率趋于下降,所以无通货膨胀的资本投入也出要改变了。

  我希望技术进步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们资本回报率很低,进步缓慢,这是老问题,短时间是解决不了的。我们看劳动投入增长率下降,资本投入增长率下降,技术进步还是那样的,总的结果就是结构性的减速了。我想这两个结构,把我们的格局基本上确定了。我们进入比过去人均接近10%的增长变成较低水平之上了。

  这样的水平都在预测,我们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运行实验室实验结果。2011-2015年潜在增长率在7.8-8.7,目前我们在底线运行,现在是7.7,第一季度是这样的。2016-2020是5.7-6.6,2021-2030是5.4-6.3,我们的预测是这样的,潜在增长率,能达到的增长率,无通货膨胀的。这个水平跟我们过去相比来说不过瘾,但是很好。如果真能保持这个水平,也不要太多年我们就超过美国了。会使我们全民的素质(音译)迅速的,而且真正的提高,这就是结构性减速的结果,一个数量的刻划。

  其实减速不可怕,由于对中国来说,为什么?因为中国过去的速度水分很大。所以如果减速是减了水分的话,是我们求之不得的。最近我发了一篇文章,追求无水分的经济增长,就讲这个问题,就讲我们过去的增长水分很多。大家知道增长很快,很简单,投资下去马上就增长,投资直接油需求。投资上来了,看你投什么了。当今如果再投资,如果没有好的投资领域,你还投铁公鸡,第二年就转化为产出了,我们就要考量,这个投资在第二年需要考量,没有形成生产能力,因为你投了,已经记入GDP了,但是如果没有形成生产能力,那么这个GDP就是水分了,这个很显然,很遗憾,我们很多的投资没有形成生产能力。进一步看,形成生产能力了,产能利用率如何?又是一个很遗憾,我们很多投资形成了生产能力。与此相对应的,内部GDP增长又是水分。我们很多的投资,很多的增长,本来是可以用较少的投资就可以实现的,我们用很大的投资去进行,效率的损失其实也是水分。总之我们过去投资虽然很多,水分很大,增长虽然很高,水分很大。怎样很高,水分很大的结果就是,高GDP增长,低国民财富的积累。投资了,GDP什么都有了,钱也分到了,但是没有财富积累。大家想一想,其实我们财富积累是比较少的,所以日本老说你们增长没有这么高,10%的增长,9.8%的增长,按日本的经验,连续30年,中国不是这样的面貌,他说的就是你这么高的增长率,没有水分的9.8%的增长率,留下的国民财富要比这个多得多。简单的说,我们的财富,那个路坏了修,修了通,都是增长,都是GDP。到现在我们北京二环内的建筑物还没有定型呢,老是拆,拆了盖,都是GDP。上海今天最好的建筑物是100年前盖的,盖就是财富。上海外滩那个地方还是财富,还在,但是我们这几十年盖的东西,今安在?都不在了,这都是GDP增长,但是都没有了,水分很大的,也就是说不科学。如果说我们减速了,但是减速使得我们更科学一点,这个帐算的细一点是好事,不可怕,像一些落后的国家可能要经历这个阶段,所以我们现在正在这个阶段,在转型过程当中。

  我认为比过去稍慢,但是质量和效益均有所提高的速度,恰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恰好为我们穿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确实的物资保障,我觉得应该积极的看。过去我们政府说经济增长的时候平稳较快,又快又好,快字当头,大家注意本届政府从来不说快,都说质量,需要持续,环境友好,尊重经济规律,健康,说的都是这些,注意了这些问题。李克强总理明确的说,经济增长的水分太大了。如果我们研究以水分的思路来对待减速好事情,中国经济真是有希望,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经济增长阶段。但是减速有影响,它的金融后果是什么呢?我们列举一下。其实是很多的,我们列了五方面。第一储蓄率可能下降,因为减速了嘛。储蓄率下降,资金的供应也会减少。供应减少,如果需求确定的情况下,利率也会上升的,因此自然利率上升。由于储蓄率下降,银行存款的增长率会下降的,抬高银行的资金成本,增大流动性风险。第三与此对应,银行规模扩张的模式将至未路,不应该做大,要做强,我们搞规模扩大,这个里面背后有好多事情。

  我跟大家说一个事,中国不良资产现在已经引起了国外关注了。国外关注你,前几年不太关注,是因为在经济高增长的时候,不良也变成优良了。经济减速之后,优良也可能变成不良了。不仅如此,你解决手段少了。证监会的尚主席曾经当过农行行长,当了一段时间以后,我见到他,他从中央银行过去的,我说你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最大的体会是什么?他说我体会是这样的,银行经营就是要搞存款,存款就是活水,今年的存款的活水过去全是死水,这一滩死水有多少不良资产无所谓,只有上面有活水就行了。只要经济增长,存款不断的增长,银行什么事都没有,但是水落实出,问题一下就暴露出来了,这个是很讨厌的。

  金融体系的竞争因此加剧,不仅仅是银行和银行之间的竞争,银行和非银行之间的竞争,现在最大的竞争就是金融机构和影子银行的竞争。我对影子银行三句话,第一它是创新的源泉,我是尽情讴歌影子银行,第二风险的温床,毫无疑问,第三监管的重点。不管怎么说,它发展的挺快。这几年大家看到我们的贷款增长,看到我们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在增长,增长最快的是影子银行。所以这个竞争我觉得对我们银行体系造成较大的压力。资本回报率会下降,所以减速后的金融后果也很严峻。

  第三人口结构发生趋势性转折。我们用这个图刻划了中国人口结构基本状况以及它的变化趋势。把人分成三等,切两刀分成三块,一块是15岁之前被滋养(音译),15-60是劳动人口,60以上被滋养(音译)。一个经济体系的活力就在中间这块比重比较大,这块比较大就会获得人口红利。当这批比较大的比重的人获得了就业机会之后就产生了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不仅仅是人口多了就是红利,在毛泽东时代,人是负担嘛,人口论。那时候觉得人多了,所以才有一胎化,计划生育。那时候人多,人还是那个人,很多,没有就业,现在就业机会比那时候多得多了。这个状况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中国的人口在发生着我们很不希望看到的变化。这个变化综合导致所谓刘易斯转折点状态,刘易斯转折点之前是无限量供应着人口,因此导致工资水平不可能很高。但是过了这个转折点,人口开始有限了,工资成本就会上升了。今天就是这样的,不用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它也会提高的,因为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已经逆转了。我们关注的就是这两条曲线,造成金融有什么变化呢?我们列了六条,其实要列的很多,大家注意这又是一个研究学问的一个思路。你们要研究金融,你花大气力研究人口,尤其是对未来中国来说,你人口搞熟了,你金融就很熟了。

  我们看第一条储蓄率将趋向下降,与此同时,养老的压力不断增大,于是迫切需要建立稳定且有效的跨期配置储蓄的机制。金融是时间的学问,所谓时间的学问就是搞期限。人口决定的期限就是跨期,而且跨的是一代一代的日期,代继交换,这一代怎么养上一代人。中国迄今为止,我们中国跨期配置能力是很弱的。我们就是现收现付,这些拿了钱就去用,基本上不存在,现在造成这些储蓄,能够为20年,40年后用,没有,我们没有这个机制。大家恐怕也看到过,戴耀龙,我们质保基金委员会的理事长(音译),他现在退了,当书记,他就说过。他到美国考察一下,就发现美国的这种积累,长期积累有两代的跨期配置,相当于GDP的百分之一百五十几,回过头看我们百分之十几,落后一塌糊涂。发展固定收益产品的需求也会大大提高,对金融产品的收益稳定性要求也会提高。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好了我们得到了解释,为什么中国股票市场不行了。股票市场投机,高收益,现在不行了,固定收益市场这几年发展的极好。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风险偏好下降,确实现在风险偏好下降,总的结果债权市场已经发展到了黄金时期。第三一些契约型机构,像保险,养老基金,这种契约类的金融机构是一个黄金发展。契约型机构就是用长期契约的方式进行资金的跨期配置,而且是跨大周期配置。工作20岁开始为60岁以后存钱,你跨两个期,20年一期。我们现在最大的期不过10年。第四是财富管理业,钱这么不好搞,那么高的风险,现在我们现有的工具,不足以让我们有效防范风险,于是我们寻找,怎么更加有效的管理我的财富。所以理财之类的财富管理业才会蓬勃发展。以至于监管当局,三令五声不让他干,但还是蓬勃发展,有需要,不让他干,你提供一个东西,让他管理风险,让他能跨期配置,提供了就有效,不多不够。所以理财构成我国的影子银行的主体部分。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你正规体系中供应不够,在别的地方寻找。所以各种非金融机构开始做金融,以至于金融机构也开始把自己兜里的意到表外去开始管理财富。

  上述发展趋势,会提升资产证券化的要求。资产证券化干什么,进一步的盘活资金,降低流动性风险。下一轮金融改革了,证券化又是一个话题。十年前搞证券化,我是完全有资格说这个事的,我参与所有的证券化的设计路程的。发现中国没有证券化的需要,钱这么多证券化干什么?到人民银行跑一跑,跑一个牌照,立一个牌说某某银行钱就来了,我搞证券化这么累,而且很真实认真的搞证券化是不挣钱的。只能说和别的配合在一起才能挣钱的。但是到今天证券化是需要的。因为大量的机构发现会有流动性风险。缓释流动性风险的金融手段就是证券化。第六稳定物价成为货币当局极为严厉的任务。这几十年来哪有什么通货膨胀,尤其这十年来,喊得凶,真没有通货膨胀,喊喊就没有了,都是猪的问题,中国通货膨胀猪了算。最近在一个会上,我现在是人大财经委的成员,我问有关部门,我说你们怎么看物价问题。俗话说你不能在一块石头上栽两跤,猪让我们栽了三跤,你们怎么处理?我以为他们会反驳,结果他们说,照目前的状况栽一百跤都可以。我说这叫什么宏观管理,你让我们栽一百跤。猪导致物价变动,不是宏观经济。造成的物价不是货币当局的任务,那是农业当局任务,是养猪当局的任务。当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以后那真是通货膨胀了,那就很严厉了。所以货币当局指出我们要关注更广泛意义的整体价格水平稳定,必须要注意这个问题,以前都是假通胀,现在通货膨胀真的来了。

  第四城镇化。我们今天不专讲城镇化。但是我们要讲城镇化过程当中最重要的问题。最近几年谈城镇化的事,好像没辙了,一直在喊。其实中国一直没有明确城镇化的方略,改革开放前甚至是逆城镇化。一千万知情,包括本人在内,到农村去,逆城镇化,城镇人变成乡下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是稳步的推进,但是这个城镇化是工业化带动的,不是为了城镇化而采取这些措施,使城镇化水平提高了,不是,那是因为工业化水平提高了,带动了城镇化,所以才会产生工业化水平超过城镇化水平。所以才有争论,工业化先于城镇化,工业化水平高于城镇化,是好还是坏?看媒体主流的意见肯定说它坏,我说搞错了,这才是好事,中国经验的真正的精髓。为什么呢?我们说中国的城镇化怎么发展的,工业化带动的,产业发展,就业,产业集中,人口就集中了,人口多了就成城市了。所以它是非常良性的循环,人口的移动有就业,而不是有别的东西,不像拉美,城里好就去到那去流浪街头,中国不是这样的。流动人口,第一代流动人口要回家,第二代流动人口现在迷茫,新生代流动人口是迷茫的,但是他还有就业。所以中国遵循着产业发展就业人口集中城市发展的道路,保证了流动人口基本能获得就业,估计这是中国经济最成功的经验之一了。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怎么会动荡的呢?那就是人盲流,没有工作才在那流的。现在我们看,节假日,多少亿人在流动,不是盲流,所以不会出事,历史有几千万,几万人在江湖闹事,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现在城市化变成一个任务的时候一下全搞外了,造城。李克强总理及时指出城镇化不是造城。你们研究城市化的人要注意,城镇化讲的很厉害,越讲越弱。不是说我们不搞城镇化了,而是我们深入研究之后发现城镇化这个问题不简单,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被搞歪了,要把这个拧回来,让城镇化是健康的城镇化。现在城镇化典型的情况,很心虚,利用手头的职权划几百亩地,划一块地,现在搞一块湿地,先把湿地搞出来,先搞出来,招商引资,大多数情况下人家不来的,然后它就成鬼城,这笔投资就是水分,现在城镇化出现这样的情况,成功者有之,失败者更多。

  十八大以来,我们看中央领导不断的提,提高城镇化质量,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低碳,绿色,不断的变。我注意习近平总书记,从来没有说过城镇化,他只说城乡一体化。关于城镇化这样的被炒的极热的东西现在需要冷静,因为它太重要了,一旦走歪了,我们万劫不复。我们列举了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我简单列就这么多,其实还可以延长的。什么是城镇化。大家回答,都说搞城镇化,什么是城镇化。这个问题不是白问的。有人口,有户籍人口城市化,有常居人口城市化,OECD前两年有一个研究,说中国实现了城市化,显然用的又是一个标准了。他说的很简单,说什么是城市化,现在的公共服务基本上得到了就是城镇化了。你们中国这几年村村通,网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通,水通,路都修的村村通,就是城市化了。显然不一样的,显然对城镇化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城镇化是经济意义的城镇化。我们说的城镇化是什么意义的?是户口意义的城镇化。它只是城镇化的一种理解,或者是中国城镇化的一个内容,肯定不是全部内容,更不是它更重要的内容。为什么要城市化?很多人想进城市的时候,为什么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想当农村人?北京很多人农转非,很多人要非转农,农转非要十万块钱,非转农要20万,成民农村很难,现在的大队书记牛得很,比劳动局局长来厉害。动因是什么。城镇化的国际经验,美国欧洲,日本一直在搞,最近搞了一个课题,马上到日本做大规模调查。我们发现在这个方面日本经验比美国经验对中国更有启发意义。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有什么关系。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系。城镇化的模式,以及成本收益分析。经济学家不能不说成本,不能不说收益,不能不提效益,现在这些都不说是不行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什么关系。城镇化与土地制度改革是什么关系。现在很多深入研究城镇化的问题现在研究城镇化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建设,城镇化的财政成本及其分担问题,支持城镇化的金融体系,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这些问题基本上没有很好的回答,就搞城镇化这是不行的。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四个问题。

  第一城镇化本身不是目的。城镇化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手段,通过这种手段想达到什么目的呢?我经济目的就是生产要素和产业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目标是通过生产要素的集中产生聚集效益进而提高效率。现在都说低了搞城镇化,它讲这个,不讲这个,不讲这个是不行的,它是经济行为。二彻底打破城乡分割,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最终目标,城乡分割是传统体制,是我们一个大的历史遗产。中国城镇化跟别的国家不同,难就难在我们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城乡二元,还有一个身份意义的,制度意义的城乡二元一体化。其实要说还要加,我们在底下在省里讨论,还加一个因素,城镇化还有一个级别问题,不能轻易说你是城镇化,你城镇化是县级,古级,(音译)地市级,副地市级,副省级,城镇化难在哪里?要把级别也搞出来。中国城镇化很麻烦,层层迷雾,但是它真正的城镇化有经济意义,大家说的很少。第三应该由市而城。我们观察世界各国,有两个路径,先城而市还是先市而城,后城,在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先市后城,先有市场,一聚集才能成为城,中国是先有城,后有市。其实我们有很多城市,只有城没有市,北京一解放,北京绝对没有市,没有产业,中国很多这种没有任何产业的城。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实是没有的。商业中心才能成为城市。中国这几十年的城市化,遵循了市而城的发展道路。先搞产业,产业园一集中马上就变成城市了。第四应该市场驱动,不应该是政府驱动,政府政绩驱动,上面给一个指标今年1%,1.2%,1.3%,压着指标。迷失了它真正的含义,迷失了它应该走的,有效的道路。如果触及劳动力,资本土地的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需要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予以配套,应摆脱过去政府主导造城运动。我们觉得这么多问题中,这四个问题必须给予明确的回答,否则这个城镇化很可能误入歧途了。

  城镇化对金融改革是什么要求呢?首先投资主导还将持续。我们说经济发展方式有问题,两个问题,第一过度依赖出口,第二过度依赖投资,还消失不了,因为你要城镇化,城镇化不管怎么定义,都要投资的,所以投资主导还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投资主导有一些变化了,我们现在要投有兼有公共性和商业性的混合型产品,这在过去都是很少的,对长期资金会有大规模的需求,中国其实已经开始实践了,那个实践就是地方融资平台,支持探讨城镇化的金融体系,虽然它是扭曲的,甚至有时候被人厌恶的一种方式在探讨。投资都在地方,都在城市,不在中南海,城市没钱,没钱怎么办,融资平台。融资平台都是长期的,在地方融资平台中可以折射我们金融体系的毛病。在研究城镇化的金融改革体系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分析地方融资平台。我们必须要有大规模的金融改革,资本市场要发展,市政债券应当适时推出,政策性金融应以新的形式发挥重要作用,还有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全面放开民营资本的准入。城市化对金融改革有这么多的发展要求。我们金融改革当然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这些对我们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第五工业化。工业化从世界范围看,人类一直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但是现在进入工业化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多。按照通常来说,中国工业化已经进入后期了,冶金,机械,化工为主的工业化,中国已经进入后期了。进入后期也就是说它不能再继续发展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投资是主导,你要投,自然就沿着传统工业化的道路去投资,结果显然,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就是这个问题。不能再盖钢铁厂了,但是你看发改委一批还是钢铁厂,传统工业化。大家都知道湛江市长听了那个批件他还很冷静,听了之后也没敢干,你不能干了,那是传统工业化,不能干了,一干就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就是不良资产。今天我们中国还要工业,千万要记住传统工业已经过去,我们要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绿色化,是精致化,是信息化,是服务化。要迅速转到这个上面了。传统的工业化就是创造GDP,不可避免的要有污染,于是花钱治污染,治污染是经济增长的成本。传统工业化是这个思路。我们新型工业化治理污染就是我的目标,这完全颠倒了,倒过来了。创造青山绿水就是我投资的目标,它就是GDP,这个GDP是没有水分的GDP,不需要克制的GDP。已经算过了,如果我们整个生活绿色化,10年,整个生产绿色化20年,地下重金属都慢慢消化掉。整个转到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上,也不是没有前途的。把我们整个的国家的这样一个风向标变一下,你的激励机制变一下,造成污染的GDP不要,这是一个很大的体制变化,精致化,信息化,服务化。前面我们讲到中国的服务业投资生产率低于生产制造业,什么缘故?主要的缘故就是中国的服务业不是基于高度发达的制造业而产生的,它不是在高度发达的制造业,进一步有了分工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

  举一个例子。汽车典型的制造业吧,你把它搞在一起就是一个制造业,但是汽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汽车的各个生产环节,都是可以独立的。你把一个生产环节变成一个产业,于是一个汽车产生是很多产业交换分工和交换的结果。你回头一看都是服务业。一个汽车这样的一个整体的制造业,用分工交叉的原则拆分之后发现是一个一个的服务业,中间还有制造业,但是服务业发展起来,这就是所谓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发展服务业。

  大家想为什么分工呢?分工以后效益肯定更高,我们最小担心的问题,服务业发展效率低于制造业没有完。在今天这个问题,大家说服务业要发展确实不错,我到很多省里面,很多省长直言无讳的说,说你们院里很多人忽悠我,说让我们发展服务业,我不发展制造业怎么发展服务业。俞正声书记,他现在是主席了。他在上海,他说我们上海也要发展服务业,当时三一重工要转到上海来,当时有很多争论,说我们不该发展传统制造业。我微不足道的一个意见,当然要发展它,然后有分工再发展服务业,我们的制造业还不够强。不是强大的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业,基础是不牢固的。中国服务业大,但是不强,而且服务业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非常良好的分工。各位学经济学的,我们老祖宗亚当斯密讲经济学发展说的就是分工。他说一个针怎么能分两百个工序分工交易,市场经济的精髓就是这个东西,不能忘这个东西。制造业发展然后分工,分工交易形成一个经济体系,这个体系有很多其实是服务业的。这个就是需要我们注意的。还有第三次工业革命。除了我们自己搞一个新型工业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又来了,前不久说的都能打印手枪了,就在我们身边,说那个程序被下载好几十万,人人都想打印手枪,制造手枪。这是大规模定制,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现在的工业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周期。美国人要走出危机要两再,第一再工业化,第二再出口。再工业化指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上再工业化,不是再把钢铁厂捡起来,这个显示出非常强的国际竞争。这个就告诉我们,面对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的工业化应该以创新为导向,绝不能再次搞铁公鸡了,搞了之后,来年就是随分,当年是GDP,下一年就是水分。然后就是愈演愈烈的产能过剩。我觉得这么一分析,大家就清楚这个道理了。一个问题在于不当的城镇化,第二个是不当的工业化,造成产能过剩。

  最近中央提出一个任务说,我们所有的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集中在解决好产能过剩上,这个说的是对的,我们要分析产能过剩和我们什么样的战略有关,和我们什么样的政策有关。我刚才给大家理了一个头绪,这个头绪应该是清楚的。于是我们需要重新塑造我们国家工业的竞争力。有两个坚定,一个是坚定发展现代工业,一个是坚决放开要素市场,就是体制变化。危机恢复也需要期待新的科技革命,我们刚才说这个危机是大的问题,是长周期,长周期的基础是科技革命,所以危机的恢复其实也需要科技革命,在这个意义上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危机的进程是密切相关的。谁抓住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谁能率先走出危机,所以我们危机走出要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发展以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就是以机构还是市场,发展传统的金融机构,还是发展资本市场。答案是很显然的,我们支持创新的体系是市场。

  我们总结一下,总结实体经济发展变化,对金融业的挑战是什么?挑战有四,一个减少,三个增加。一个减少无通货膨胀的资金来源,大幅度减少,刚才所说的所有的会使得我们无通胀的资金来源大幅度减少,金融风险增大,金融机构,金融活动的规模扩张受到了限制,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对长期信用的需求增加,投资,工业化,城镇化,工业化投资需要挺长时间了,城镇化投资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它的商业模式就是那样的状况。中国金融业长期存在的期限错配的风险增大。我们一直短期资金来源做长期使用,这是我们金融体系的老问题,这个问题因工业化进一步的发展,因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更加的突出了,必须下决心从机构,工具市场等方面全面增加我国的长期资本工业。再一个增加对权益性金融资产需求增加,不是需要钱,要钱贷款,长期贷款不行,我要的是股本,要的是资本。资本和负债不一样,如果是资本增加,都是长期资金,但是是资本增加的话,杠杆率是下来的。都是长期资金,长期贷款杠杆率是上升的。我们对权益性金融资产需求是大幅度增加了。要发展现行的资本市场,要发展以证券公司的网络系统为平台,经济人为核心的真正的常务关系(音译)不能只局限于主板,二板,小板,创业板,板板都是一个板了。而且就容纳几千家,中国是多少万家企业需要资本,只有几千家有权利获取资本。第三个增加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增加。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收入水平上升,多样化的需求。现有金融体系无法提供小供应,所以要发展影子银行。监管又偏颇,所以要发展地下影子银行,也就是这样的,供应和需求就是这样的。因此我们需要向影子银行体系学习。

  最后一个问题今后金融改革的要点。第一我们需要改变宏观政策的理念,从需求管理转向供应管理。迄今为止我们需求管理,四万亿需求管理,抽紧银根需求管理,稳健的货币政策需求管理,积极的财政政策需求管理。需求管理第一无助于结构转型,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结构问题。第二长期使用效益递减,已经有副作用了,现在还能供应货币吗?没有效率了。第三在国际范围,都使用需求货币管理,就是货币债,现在越演越烈的货币债,所以需求管理已经至末路了。说到供应管理会有一些误解,产业政策,翻译成中国的语言就是产业政策。

  今天我们参加基金评审(音译)中国产业政策没有一个是成功的,但是天天搞,今天没有时间列举产业政策不成功了。我想强调的,供应管理不是产业政策,供应管理两个要点。一个要点是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税负,降低融资成本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激发企业主体的活力,让他们承担起变革责任,第一条让企业做大,不要政府管。第二致力于通过解除各种的僵硬的体制机制约束,提高要素市场。也就是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的效率,全面提升经济体制的竞争力。要给出一个准确的市场配置的情况。你不能管制着,你不知道什么贵什么贱,然后资源配置就会扭曲,就会错配。供应管理,第一要让企业发挥作用,第二要让市场发挥作用。

  供应管理的本质其实是创造新的改革红利。产业政策从哪里来,从宏观政策,从需求管理为主,转向供应管理为主得来,这是我们改革红利的获得的唯一路径。第二个转变要建立一个宏观审慎的政策体系。我用一堂课讲过宏观审慎,今天我就不能讲了。但是我想说的宏观审慎,大家都知道要改的,但迄今为止还不成熟。

  我用红字标出来的,宏观审慎真正值得注意的就是在实施微观审慎监管过程中,要有宏观视野,要高度关注各种监管政策的宏观效益,这是一面。另外一面,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基于对微观结构审慎的理解,并注意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的政策传导机制。宏观政策要注意它的微观体制,微观基础,微观政策要注意它的宏观效果,我就是宏观审慎之要点。现在这些年分开了,他搞一搞,他搞一搞,都不注意,所以相互掣肘。要想做到这点是体制变化,就是整个宏观调控当局应当密切配合。所以为什么学者说要成立大金融监管结构,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第三改革要点,完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说三个事。一市场价格基准体系。就包括利率改革和汇率改革,两个基本价格,要让它市场化。第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改革,不能局限于主板那些东西。要建立真正的以券商为中心,以经济商为核心的真正的场外市场。第三要建立长期资本的投融资体系,中国现在缺长期资本。这三个是我们说的所谓完善市场体系的三个要点。第一是价格,第二是多支持资本市场,第三长期资本的投融资。

  第四个改革要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讲宏观审慎是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配合。有一个老问题,在我看来是更更根本的问题,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而这个配合在我们这里,基本上没有被提出来过。下一步必须配合。我们所说的配合,主要有五个领域的配合。第一态势的配合。紧财政,松货币,紧财政,中性货币(音译)中性财政笔,紧货币,松货币等等。松松紧紧,紧紧松松,好多东西。这个不能满足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配合配合几十年,其实没有任何的信息量,这种含含胡胡的说话是不能再进行下去了。

  第二国债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传统领域是国债政策,国债政策在发行的时候(音译)是财政政策,一进入市场就是货币政策的范围。由于这个东西是互相影响的,所以必须要配合,期限,种类,基准利率,收益率曲线等等,必须要配合的。

  第三越来越严重,到底归谁管,财政管,银行管,财政管。美联储一个礼拜,日本是财政部管,中央银行290亿美元归他管,其余一万多亿归财政部管,相应的汇率归财政部,是这样的体制。中国香港,新加坡,全部归银行管,它没有货币政策,也没有像样的财政政策,靠的就是盯住汇率,所以它是这样的,各个国家都不相同,我们必须要分析中间的利弊得失,然后说外汇储备归谁管。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提出了,已经给出一个初步的答案,成立一个CIC,成立一个中国投资公司,要把完全由银行管的格局要改变。

  第四中长期政策性资金筹集和投资机制。长期资金的筹措其实主要是地方,而且相当程度是地方性的,政策就是财政政策性,金融是金融问题。所以他们之间的配合是有大关系的(音译)。

  最大的问题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机制。我们知道G20一开会,央行行长财长会,两个人,经常出现的事是两个人说不一样的话,你如何对外一致呢,怎么维护我们国家的利益呢,所以在这方面要协调配合,现在是有一些问题的。总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合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你要看教科书是老问题,而且已经很成熟的,在中国其实是一个新问题。因为这个事情一直没有被提出来过。我今天就讲到这里。如果我讲的对大家有所启发的话是我的荣幸,如果大家要有什么问题讲和我探讨的和我联系,或者通过50人论坛,谢谢各位。

  主持人:今天就不进行提问环节了,再一次感谢李杨老师的演讲。下一期5月30日,两个星期以后,主讲人是50人论坛成员,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同三,主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的机遇期。

 

最近访问股

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