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调研预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本报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华夏时报》记者近日采访获悉,国家相关部委正在就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展密集调研,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日前在山东调研时的讲话,亦向外界传递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信号。
12月下旬,一年一度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即将召开,按照惯例,会后将公布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业界预计,今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是生态农业。记者向多位农业部人士核实,他们均表示会议还未召开,目前无法确定。
梳理过去11个中央一号文件可以发现,均各有侧重,都与当时不同的年代背景密切相关。而当下,随着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业却超越工业成为第一大污染产业,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被中央提上了日程。
聚焦生态农业
11月26日,习近平赴菏泽市参观考察尧舜牡丹产业园,并考察了牡丹加工车间。在了解到牡丹不仅可以观赏、药用,还可以炼出牡丹籽油,开发出茶、精油、食品、保健品等一系列附加产业后,习近平饶有兴致地拿起一瓶牡丹籽油闻了闻,并询问相关定价、产销情况。
11月27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山东省农科院,视察智能化温室和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了解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情况,随后召开座谈会,听取农业科研机构、农业行政部门、基层干部等有关人员对“三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习近平在座谈会上表示。
社科院一位农业问题专家对本报记者说,习近平的讲话内容,基本上为即将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明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定了调。他认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政策取向,“生态农业”将取代“石油农业”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据悉,为准备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近期各部委就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密集调研。
而刚刚发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同样将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到相当的高度。民生证券认为,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十年涉农,2014年或涉及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种良性循环,不能再一味地向土地要效益了,过度开发土地资源的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严重影响,中央强调生态农业说明对生态环境更加重视了,反映出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农业部一位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高污染倒逼改革
目前,农业发展到新的阶段,温饱问题解决了,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和农膜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农业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大隐患。
“我们国家农业污染超过了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污染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不然的话我们13亿人口,将来15亿人口,怎么生存?”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农业之所以成为第一污染的产业,很大程度上源于化肥的过度使用。原农业部副部长路明就曾表示,我们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但实际上我们用掉了世界上35%的化肥。
中国的耕地经过近30年来的过量使用氮肥之后,农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率已经越来越低。而就在粮食连年丰收的同时,中国也一跃成为世界化肥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其中主要是氮肥生产。
河南农业厅土肥站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河南省每年施用的300多万吨化肥中,只有1/3被农作物吸收,1/3进入了大气,1/3沉留在土壤中。
据悉,中国最好的农耕用地大都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因此,过量的氮肥大部分都流入水体。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也曾饱受污染之困,其最大的难题同样是农业面源污染。
所谓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水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等。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认为,农业污染的治理不可采取末端治理,只有生态农业才是中国解决面源污染减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
业界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确定了农业的生态补偿制度,参照该基调,相关政策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将予以重点支持。中信证券报告也认为,将生态补偿引入农业生态保护和农业污染控制中,是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理性选择。
事实上,国家政策对于生态农业早有“布局”。在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中,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成为重要内容。行动计划提出,在农业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