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私募 > 正文

私募迎来阳光新时代:转型对冲挑战犹存

http://www.sina.com.cn  2013年07月22日 01:44  第一财经日报

  刘冬 戴金鸿

  [ 1990~2012年,全球对冲基金的产业规模增长了39倍,从500亿美元增长到2万亿美元,投资产品更加丰富,相应的对冲策略和杠杆需求也更加多样 ]

  “在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低迷的市道下,怎样通过自身高超的投研能力为投资人获取良好回报,这是摆在阳光私募面前的现实课题。”7月20日,在2013年度中国阳光私募基金峰会暨第一财经第四届阳光私募基金颁奖典礼上,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杨宇东开宗明义。

  今年6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实施,一项重要内容是阳光私募被纳入监管,取得了合法身份。不仅如此,私募将可发行与公募基金一样的产品。新的机遇下,私募未来发展之路将如何改变,其管理方式、产品创新、风险理念又如何与时俱进?

  新《基金法》带来的机遇

  本次峰会是由第一财经携手中国平安、CFA协会联合举办。峰会对年度最佳回报私募、最佳管理人、稳健金樽奖、新锐金樽奖、最佳信托公司等奖项进行颁奖。

  北京神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鼎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获得了中国阳光私募最佳回报金樽奖;上海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理成资产管理公司、北京源乐晟资产管理公司、深圳民森投资有限公司、上海世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获得中国阳光私募稳健金樽奖。

  今年6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实施,这一天犹如阳光私募的成年礼:新《基金法》的诞生意味着阳光私募基金正式纳入监管,与此同时,私募基金在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将面临很多挑战。

  今年5月,证监会公布《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明确符合条件的券商、保险资产管理、阳光私募等机构可以注册成为资产管理公司,私募基金也可以开展公募基金业务。

  北京星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业内最早、最明确将开展公募业务的阳光私募。在峰会上,星石投资总裁杨玲分享了对私募转型公募的看法。杨玲认为,新基金法实施后,阳光私募可以通过自己的通道发行基金产品,但也意味着私募要自己去做后台,包括估值、销售体系都要建立,这个成本并不低。

  因此,杨玲认为,私募在转型过程中,将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做轻型的资产管理公司非常必要,这样才能保持对投研团队配置较高的资源,规避一些公募基金出现的人员流动问题。

  转型对冲的难题

  上海励石投资董事总经理肖世明认为,私募行业处在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从2006年私募开始发行信托产品,这么多年下来,私募基金发展开始走向对冲基金时代。

  进入对冲时代,也是众多私募大佬不约而同的答案。1990~2012年,全球对冲基金的产业规模增长了39倍,从500亿美元增长到2万亿美元,投资产品更加丰富,相应的对冲策略和杠杆需求也更加多样。但从国内来看,目前阳光私募的市场规模仅在2000亿左右,产品也较为单一。

  平安证券投资交易事业部总经理王冠东认为,一个成熟的市场,产生对冲基金的土壤来自好的交易平台、对冲工具和好的交易对手。中国不缺创造力、交易能力和投资选股能力的团队,但目前做空市场还非常不成熟,对冲手段也只有股指期货。

  具体来说,王冠东提出,目前国内的交易平台非常落后:国际上,交易股票类70%全部是自动化交易,但国内的交易平台是由三四家大的稳定提供商提供。比如一个月一次换手率,包含0.1%的税,再加上付给券商的费用,每次要0.3%,一年12次,总计要付出将近4%的交易成本。这对未来想成为通过交易获利为主的对冲基金来讲成本是非常高的。交易平台和交易算法需要优化。与此同时,市场虽然推出了融资融券的平台,但是成本也过高。第三,便宜的衍生品的对冲工具非常少,以及缺少交易对手。这是抑制阳光私募进入到对冲时代最主要的原因。

  “客户听到对冲两个字,基本上是要走掉一半,我们去找银行谈为对冲基金提供融资支持的时候,除了极个别的愿意涉足衍生产品的股份制银行之外,大部分的银行一听到期货两个字,从资金上基本不会提供太多的支持。”平安证券经纪业务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房师杰在会上说。他认为,国内对冲基金业的生存环境还有待提升和优化,目前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券商、银行,大家对对冲型产品的接受程度都不够。

  上海世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家琳认为,私募行业最大的特点是灵活,这个灵活并不是去追寻监管的套利,但却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对冲是其中一部分。在这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里,每个公司都有机会,关键是根据自身的实力找到一个定位。

最近访问股

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