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刘胜军:中国平安的下一个25年

http://www.sina.com.cn  2013年05月27日 10:36  新浪财经微博

  刘胜军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1988年从零起步,创业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城市深圳,中国平安迅速崛起为中国金融业的奇迹。

  中国平安不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但它却是业务种类最为齐全、创新能力最强、也最具想象力的金融机构。它经历了次贷危机的洗礼而变得更加成熟。正如深圳平安金融大厦将挑战中国建筑最高度一样,平安集团从来没有放慢自我变革、自我挑战的步伐。

  平安过去25年的成长,可以归结为三大关键成功因素。

  第一,国际化。马明哲起了个英文名Peter,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表明了企业领导对待国际化的心态。在平安的100位高管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来自海外。针对引入国际团队的融合挑战,平安提出要为国际人才提供“国际标准的球杆”,包括给予发挥才能的职位、配备工作所需的资源、国际水准的薪酬等。平安之所以在管理上能够国际化,这和其股权结构的国际化是分不开的。国际化的管理,给了平安一个不一样的起点。

  第二,制度化。对制度与流程关注不足,是中国企业的通病。在平安金融培训学院的大堂里,摆放着孔子和爱因斯坦的头像:孔子代表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爱因斯坦代表现代科学精神、制度和理性。平安特别注重平台的力量。马明哲说过:讲在嘴上的制度是给人听的,写在纸上的制度是给人看的,落在流程上的制度才是可靠的。他还指出,“小胜靠个人,中胜靠机遇,大胜靠平台”。平安非常注重借鉴世界一流公司的经验来提升自我。从1997年开始平安聘用麦肯锡作为战略与管理顾问。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平安还聘用了不少麦肯锡的员工担任平安的干部。

  第三,拥抱变革。变革是商界永恒的主题:拥抱变革,变革就是机遇;逃避变革,变革就是梦魇。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平安是最具创新与变革勇气的,其对信息技术的深刻理解也极富远见。平安投资10亿元、耗费10年建立了超前的“后援中心”,整合了4000万个人客户和400万公司客户资料,参观者络绎不绝,几乎成为金融界人士的旅游景点。要知道,为实施后援中心的建设,平安要面对工作地点转换、岗位分流,甚至导致一些专业干部和员工流失。离开远见和执着是很难完成如此大的项目的。

  展望下一个25年,平安已经具备一流的条件和基础,通过拥抱变革、大胆创新,平安完全可以在下一个25年创造更多奇迹。

  第一,迎接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正在重塑当今的商业现实,引发颠覆式创新机遇。在互联网金融这场大变革中,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有速度和创新优势,但缺乏金融专业能力和牌照;大型银行有规模和专业优势,但缺乏创新的动力、能力和机制。平安,兼具创新能力、对互联网的深刻理解和综合金融优势,将具有领先创新的巨大空间。这是一次改写金融业版图的历史性机遇。平安陆金所的成立,标志着平安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第二,抓住金融市场化机遇。中国金融业存在两大管制:一是利率管制,一是对民营资本的限制。在重启改革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场化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兴起的影子银行,已经是金融市场化的前奏。随着金融管制的解除,那些拥有速度优势、创新优势、业务范围经济优势的金融机构,将获得更大成长空间。对平安而言,金融市场化不是挑战而是机遇。

  每次参加平安的活动,都能感受到平安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和创新活力。这是平安不断前进的内生动力。

  祝贺平安25岁生日,赞赏平安为推动中国金融创新而做出的巨大努力,期盼平安永葆创新与变革激情,谱写中国乃至全球金融业新的传奇。

 

最近访问股

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