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评论 > 正文

谭雅玲:今年人民币能否扛住贬值压力

http://www.sina.com.cn  2013年01月26日 07:38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最近,中国经济令人疑惑地片段重现了工业革命初期的景象。一边是很多地区不断出现的颇为严重的空气污染,一边是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经济重新加速增长,这使得对于未来经济形势的许多估计更为乐观。但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1月22日在其微博上表示:“去年的经济指标与实际感受到的状况有所不同,外贸并不好、实体在下降、制造在转产。有人说地方造假太严重,各级官员看着对比发布统计指标,不实事求是,只有5%的增长,造出的却是10.1%。听了以后很揪心,感觉这是在害国害民。但上面知道吗?昧了良心和道德的官员太可怕了。”

  谭雅玲还认为,一两个月的指标向好并不代表国内经济将出现趋势性反弹。一是目前的市场状态不是发展或改革到有一定新的突破;二是现在很多企业的利润和品质,包括发展方向和思路都不确定,甚至干劲不足和方向不明现象比较突出;三是企业库存在增加,投机套利行为在扩大,但投机套利本身的利润在减少,亏损现象较为突出。因此一两个月的指标并不能界定对经济前景的乐观判断,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更加谨慎、更加努力地在发展思路和改革方向上做文章。

  就上述观点,《华夏时报》记者专访了谭雅玲。

  经济数据:

  感受和指标不一致

  《华夏时报》:新近公布的用电量和钢铁产量等实际经济指标都显示经济状况开始增强,去年第四季度的经济数据似乎结束了连续七个季度增速放缓的局面,外界对可能发生硬着陆的一些担忧也随之有所减轻,但在你看来,这些似乎都只是表象而且存在着并非真实的因素?

  谭雅玲:在我看来,统计指标中政绩考核的要素特别多。我刚刚从一个地区回来,我担任着该地区的经济顾问,当地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向我透露,地方造假的现象现在太严重了。对此说法,一开始我还不太相信。但这位官员继续说,当地的经济增长率只有5%,而造出来的增长率竟然有10.1%。并且,该地区先是观察到邻近地区的指标发布,然后再决定本地区的上报指标。这让我听了之后顿时感到非常吃惊。但后来经过冷静思考,便意识到,现实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经济增长状况,的确并没有发布的经济指标那么好。首先,最明显的例证就是股市。两千多家上市公司的利润都在下滑而不是在增长,这不就能感觉到经济的不好吗?其次,换个角度看,制造业的指标也不是特别好。第三,外贸数据,去年的贸易顺差高于前年,但去年贸易增长指标却大大低于前年,这二者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联,让我很不明白。

  再看去年GDP指标50.92万亿,前年GDP指标47万亿多一点,而去年的信贷是8.2万亿,货币供应量前年是70多万亿,去年是90多万亿,投资增长大约都在25%到28%之间,权衡这些指标就可看到,尽管都投入那么多,而回报收益却只有3万亿,如此计算,就发现经济增长仍然没有显示出质量和效率,难道这就是我们中国经济所想要的结果吗?

  当大家都在兴奋于2012年的经济增长,并对于2013年的经济增长前景感到特别乐观的时候,我的感受却完全不一样。最近我参加了各种各样的会,在去上述地区开会之前,我还曾到过沈阳,在当地的一个会议上受邀首先做了演讲,听众给予了很多掌声,演讲完毕后听到主持人说:刚才我们还认为钢铁行业的春天来了,但听了谭老师的演讲之后,心情特别沉重,因为她的分析让我们真实地看到钢铁行业仍然面临很大压力和困难,让我们不再有春天的感觉了。由此我感到,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讨论经济问题?如果只是喊些空洞的口号,我也会,但若凭着良心,这些话并不是该说的话。

  尤其在我听了上述那个地区的发改委官员的话并参加该地区的一个相关会议之后,我感觉到当地经济口号性、文件性的东西特别多,而且声称经济要以投资为主,但该地区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区域,那它现在为何要以投资为主?我对此十分不解。这应是没有打破传统思维惯性,没有本地区特色的发展路径,这种发展是可持续的吗?

  经济增速:

  速度不代表经济结果

  《华夏时报》:你估计今年的投资增速将与去年有何不同?

  谭雅玲:投资增速未必较去年有很大不同。我认为,现阶段,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的非常好的动力和潜力,但关键在于投资投向及其结果与效率应受到特别关注。

  今年投资的百分比不见得有很大变动或调整,但投资究竟投向哪里,这是很关键的问题。过去大多数年份都是投向了房地产,未来还会是房地产吗?

  《华夏时报》:你认为调整可能会往哪个方向去?

  谭雅玲:第一是向农村,第二是向新兴的创新型的产业,特别是研发上具有中国品牌和品质的产业。决策层一直强调要调整房地产,我觉得重心将转向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因为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好处。

  《华夏时报》:这种调整结果会否影响到经济增速?

  谭雅玲:经济增速问题不代表经济结果。去年经济增速应该是1999年以来相对较低的,但经济总量不是仍在向上走吗?我们的经济到底在追求什么,一段时期以来似乎有点乱了、糊涂了。

  房价:

  正与调控政策底线博弈

  《华夏时报》:有人认为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加强了投资,而政府为实现经济复苏有再次扩大信贷和投资支出的迹象,从增长前景来看,这不是个好消息吗?

  谭雅玲:房屋建设和基础建设投资加大了,但老百姓面对房价上涨是什么感觉?应该预想到这一政策和规划与其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否对称,否则,尽管投入了很多,但老百姓埋怨的还是房价太高,大家会质疑,我们的发展究竟是为了什么?

  而且我看到,现在居然有很多人在喊房价不能跌,房价对中国经济有很大影响,对此,我的直觉是,第一,利益集团绑架经济,大的房地产公司、部分政府官员以及少数投资者等,都有利益在其中,所以他们拼命地绑着房价,不让房价跌下来。但若从经济规律和经济周期包括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来看,有哪个国家是房地产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崛起?没有。所以,中国这条路走得到底对不对?既然要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路,这条路是不是应该给百姓给大多数国民带来安逸带来幸福?第二,房价问题不仅仅是价格指数的问题,它对整个产业链的扭曲,包括对经济的可持续和产业的可持续,都带来很大问题。比如信托业现在僵持着不能动了,但中国信托业规模最大的一家公司有位老板告诉我,他的信托产品有85%都在房地产上。由此来看,之所以不敢让房价一下子跌下来,其原因是否与金融业也有密切关联?我曾在银行工作过,我观察到,目前银行信贷的80%在房地产上,钢铁行业生产的钢材65%用在了房地产上,对这样的发展,我们到底该如何去理解?现在宏观调控的政策声称主要还是调结构,如果这种调控真正能够使得结构均衡、合理和具有创造力,未来的发展才会好。

  但现在经济发展的惯性已经形成,很难立刻将其加以扭转。

  物价:

  防止今年出现疯狂高涨

  《华夏时报》:市场对于经济的温和复苏预感乐观,但也担心复苏之路或有不少变数,你怎么看?

  谭雅玲:关于经济的变数,我认为关键问题不是量的问题而是方向问题。方向若不准确,宏调政策中的降息降准还能准确吗?我不认为去年的降息降准是准确的。如果按照经济总量和货币供应量比较,我们不是应该降息,而是应该加息。只有约束了资金的松散状态,才能带来经济结果和金融结果的效率,但恰恰我们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在数量上关注过多,而对结果和效率关注太少。所以我并不认为现在的宏观调控面临变数问题,而是方向不准的问题。

  比如我们讨论通胀问题,去年全年通胀指标从3%以上降到了1%以上,但如果从人们的切身感受来看,虽然通胀指标要比前年低了很多,但物价实际却一年比一年高,这怎么解读?而且,去年大宗商品资源价格包括农产品价格是在一个温和调节或上涨的阶段,今年可能就不一样了。第一,流动性的泛滥程度,支持投机套利。第二,美元贬值会加速资源产品、大宗商品、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美元贬值依然是今年的主基调。第三,各国要继续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心理上的影响一定会推高商品价格。第四,全世界的主要国家都在用战略资源来应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需求。我看到美国人在囤积石油、日本人在囤积稀土,他们都在做准备。

  《华夏时报》:从消费增长的数据看,如果外来务工人员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1.8%,这是否有可能支撑消费的增长?

  谭雅玲:中国目前对于消费增长的统计可能还停留在原来的统计概念或统计标准之上,但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如果依然用原来的版本去调查或统计,将更多是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消费在增加,其品质和数量应该是有限的。因此,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必然给城市里的消费带来增长。但整体的消费结构怎样?首先,工资收入没有增加;第二,物价在上涨。从个人感受来看,内心不能不充满疑惑。我们讨论宏观经济问题时,还是应该倡导大家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来讨论。宏观经济并不都是政府决策人员或经济学家来关注的事情,老百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切身感受,以这种感受来观察和分析,就能够找到经济到底是好了还是坏了、到底在往哪里走等问题的根源所在。

  人民币升值:

  最后的疯狂不会再有

  《华夏时报》:低迷的出口曾经对去年的经济增长产生下拉作用,统计数据说去年12月出口同比增速反弹至14%,你已质疑了这一增长的可信度,不过眼下似乎并无出口数据失实的确凿证据?

  谭雅玲:我并非认为是商务部的统计错了,但我们看到的历史数据是,前年的贸易增长是20%多,大前年的贸易增长是40%多,去年的贸易增长只有6.2%或6.4%,而中央一直强调去年全年外贸增长要完成12%,显然这一指标并没有完成。原来贸易是第一辆马车,现在,贸易是最后一辆马车,成了投资、消费、贸易的次第排列格局,这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明显格局。而且,过去贸易顺差曾一度是包袱,现在却不断在减少。由此比较来看,难道中国经济是在向好吗?

  《华夏时报》:人民币汇率连续上涨走势今年会多次出现吗?

  谭雅玲:今年仍会出现人民币上涨,但上涨底线应该不太大,我更担忧的是今年人民币能否扛得住贬值趋势。从去年8、9月份开始的这一轮人民币升值,据我的观察,其与过去六年的人民币升值完全不一样。过去六年,人民币的升值可以说是投资拉动,那时的人民币好像很有价值,人民币的经济也很好。但近5个月以来的人民币升值,纯粹是投机型升值,完全是为了套利和对冲。第一,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下降;第二,中国贸易的数据越来越不好;第三,中国整体的宏观调控,包括加息和降准,现在是不是都很纠结?包括房价调整在内的很多宏观政策的调整,都处在两难的境地。

  我前年就预测,人民币对美元去年最低点是6.38,结果终于摸到了这个点,但最高点6.21,这是我所没能想象到的,然而这个点确实出现了。所以我觉得,如果用一个未必恰当的词句来形容,那就是最后的疯狂。我很担心人民币今年能否扛得住贬值的压力,因为现在资产转移的倾向非常严重,如果伴随人民币贬值,国内资产向海外转移的倾向会越来越严重。

  宏观调控:

  须有长期战略把握

  《华夏时报》:就你来看,今年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调控经济,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而如果采取聪明的思维,并能够正确应对,则年底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什么样的调控目标得以实现?

  谭雅玲:如果按照理性的思维方式看今年的宏观调控,可以看到,政策的压力将非常大。

  第一,这种压力会扭曲货币政策取向。我们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微调,是保持基本稳定,但今年的市场环境与政策基调所关注的环境不同,今年很可能是高通胀时期,石油价格高涨、资源价格高涨、农产品价格高涨,理由就在于,流动性过剩。去年是盘稳下跌,今年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就会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的基调,货币政策的基调被改变了,伤害的是对宏观调控的信心。

  第二,应该理性面对产业和行业的实际状态,认真梳理行业和产业的基本定位。我们的行业和产业正处于这样一个状态:通过研发能把过去的数量时代变成精品或品质的时代,而不再是以大规模的数量的概念促成经济的发展,因为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流动性过剩已经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业和产业要用精品来利用流动性过剩,而不再是用速度和规模去追逐流动性过剩的潮流,那样路子就会走偏了,那样就会投机套利。反之就会淡定下来做精品和竞争力的研发,将来就会是赢家。所以,找准现阶段中国经济的位置、找准行业和产业现阶段的位置,非常重要。

  第三,最大的弱点,是政策太短期化,没有很多中长期的考量和打算,经济的可持续因此正在面临较大阻力。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规律,可能相同的地方比较多,而三十年之后,规律与过去的三十年可能就不一样了,未来三十年,可能会发生很多阶段性和周期性的个性化差异与表现。怎么去应对?必须有长期的战略思路来把握宏观调控。

最近访问股

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