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发布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1月17日 22:22  新浪财经微博

  北京师范大学发布《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

  ——关注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

  新浪财经讯 时值党的十八大刚刚胜利闭幕,由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持编写的《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作为每年一部的系列报告之一,此次最新发布的报告紧密追踪时代变化的步伐,将焦点聚集到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变革上。该报告的发布得到了诸多关心中国就业问题和教育问题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的关注,他们都对本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未来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教育和就业作为两大最重要的民生项目,在报告中多次给予了论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两个“优先”的发展思路,对未来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互动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报告正是紧紧围绕着近十年来高等教育扩展与劳动力市场变革这个主题展开研究的。运用历史回顾、逻辑归纳与实证研究的分析方法,本报告认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展,劳动力市场发生了以下十大变革:

  变革一:劳动参与率逐渐下降

  劳动参与率是衡量劳动力市场变动的重要经济指标。近10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变革的一大特征是劳动参与率稳步下降。总体劳动参与率从2000年的77%下降到2010年的74.2%,下降2.8个百分点;分性别来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劳动参与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男性参与率下降了2.4个百分点,而女性下降了3.2个百分点。劳动参与率的下降背后,有深刻的原因。一方面,青年人口的入学率提高降低了参与率;另一方面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家庭平均劳动供给量下降。

  变革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提高

  劳动者素质是决定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因素。高等教育扩招始于1999年,并在21世纪的前十年里保持了规模的增长,因此就业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例不断上升,从2000年的4.66%上升到了2010年的10.05%,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其中大学专科的比例最高,2010年为6.05%。与此同时,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各类就业者获得的职业证书数量均有增加,其中初级证书和高级证书增长速度也较快,分别由2001年的1756881人、523010人增长到2010年的5899097人、2097432人。

  变革三: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招工难”并存

  近些年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与农民工“招工难”并存的两难局面。“两难”现象的并存,既矛盾又统一。矛盾之处在于前者反映劳动力的需求不足而后者反映供给不足,需求不足与供给不足同时并存于劳动力市场明显是一种矛盾现象。统一之处在于大学生群体和农民工群体面临着同样的经济产业结构和发展条件,都需要在劳动力市场上就工作岗位展开竞争,不同比较优势前提下竞争的结果自然不同,其就业的概率也不尽相同。本报告运用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与互动,认为是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调整过于缓慢,才使得高等教育人口显得相对过剩,而且这种相对过剩并非是一件坏事,而是为将来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准备好了更多的人力资本,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源泉。

  变革四:大学毕业生配置不均衡

  大学毕业生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近十年来,在城镇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占大学毕业生从业人员的比例始终维持在88%左右,只有12%左右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乡村就业;二是在区域之间的分布差异显著。有超过50%的大学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随着学历程度的提升,这种集中的现象更加明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集中的趋势也十分突出;三是在行业之间的分布也有较大的差异。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相对较为落后的农、林、牧、渔业工作;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是初中和高中受教育程度者分布比例较高的行业;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员多选择在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工作。

  变革五: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过度教育现象

  相对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言,我国整体上还处于教育不足、人才匮乏阶段。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高能低就”、“大材小用”的过度教育现象。根据本报告的研究结果,分所有制类型来看,城镇私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省国有企业的过度教育发生率较高,分别为57.04%、55.36%和53.92%;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过度教育发生率较高,分别为60.00%和54.12%,在企业中教育不足发生率较高。从地区来看,东部的过度教育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

  变革六: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8.19% 增加到2010年的16.53%,上升了8.34个百分点。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符合一般发展中国家的规律性特征,也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一,地区间流动规模扩大。东部地区人口稳步上升,占全国人口比重已达41.26%,中西部地区持续下降;其二,城乡间流动剧增。2011年末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目前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未来3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其三,职业间流动加快。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上转换新工作变得越来越容易,在一个职位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职业流动越来越频繁。

  变革七: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本报告的研究表明,我国就业质量总指数从2000年的最低点0.43分逐年上升到了2010年的最高点0.81分,增长了约一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仅仅是单纯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要想从根本上实现持续扩大就业的目标,还必须提高工作岗位的质量,从就业环境、劳动者报酬、社会保护、劳动关系多个角度继续改善就业质量,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质量的同步转变。

  变革八:收入差距面临缩小的拐点

  有观点认为,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在持续不断地拉大,也有观点认为虽然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处于较大的状态,但扩大的趋势已经在减缓。本报告认为,我国可能已迎来了收入差距变化的转折点。但是,这一转折点还很不稳定,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支持。收入差距面临缩小拐点的主要证据如下:一方面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我国收入差距约50%来自城乡之间的差距,城乡差距的走向对整体收入差距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比最近两年持续下降,从2009年的3.33下降到2010年的3.23,进一步下降到2011年的3.13。另一方面是城乡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高收入群体。2010年城镇居民低、较低、中、较高和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05年增长89.3%、89.3%、87.4%、84%和79.7%,这意味着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在缩小。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也出现同样的趋势。2010年农村居民按低、中低、中等、中高和高收入户分组的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9年增长20.69%、16.43%、15.98%、15.04%和14.05%。今后一个时期,虽然高低收入人群之间收入的绝对差距还可能拉大,但只要相对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继续保持,整体收入不平等程度就将得到改善。收入差距缩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了不断的提高。因为随着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高学历劳动者不再稀缺,教育收益率逐渐稳定,不同学历劳动者的工资比不再上升,近年来甚至出现工资趋同的现象,不同学历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

  变革九:劳动力市场法治化程度加强

  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衡量就业保护立法严格程度及劳动市场安全性的指标是OECD的就业保护立法(EPL)指标。EPL指标的工具性含义是衡量测度值在0一6之间变动的一组指数,其中,0表示EPL最灵活,劳动者获得的工作安全性最低;而6表示EPL最严格,劳动者的工作安全性最高。2008年,OECD对30个成员国及部分非成员国的就业保护严格程度进行了评估。从评估结果来看,我国就业保护的总体严格程度达到了2.65,超过了多数OECD成员国的情况,并且明显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1.94)。再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看,我国与希腊(2.73)、挪威(2.69)和西班牙(2.98)的就业保护总体严格程度较为接近,而与美国(0.21)、英国(0.75)、爱尔兰(l.11)的情况相差最远,即使与同处亚洲、社会文化背景相接近的日本和韩国相比,我国就业保护立法也是比较严格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EPL水平虽然相对较为严格,但是还未达到经济发展难以承受的严格程度,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上是可以匹配的。目前,我国的就业保护立法越来越完善,基本实现了从法律上规范企业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就业和生活质量的目标。

  变革十:劳动力市场受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进入21世纪,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国内劳动力市场越来越明显地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以在城镇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人员计算,近十年来,就业规模显著增长。2000年,城镇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单位就业人员为310.32万,2005年上升到556.83万,而2010年则达到了770万,十年时间增长了一倍多。2000年,城镇外商投资单位的就业人员为331.96万,2005年上升到688.4万,2010年达到1053万人,十年时间增长了两倍多。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国内劳动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具有外部性特征,即不仅影响外资企业,还通过外溢效应影响内资企业。此外,来华就业外国人的管理成为劳动关系领域的新问题。来华就业外国人一方面加强了中外文化和科技交流,另一方面给当地的劳动关系管理带来新的难题。

  本报告的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德胜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展持续了十多年,已经积累起了巨大的人力资本。这对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说是挑战,是因为每年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毕业,如果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太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太多的毕业生找不到比较理想的工作,而且相关措施又跟不上,那么,作为权利意识比较强的群体,他们很可能会把就业问题归因于政府和社会,从而成为社会动荡的源泉。说是机遇,是因为人力资本与创新密切相关,更多的人力资本会导致更多的创意和创新,但这有个前提,那就是人力资本应该得到合理配置和使用,如果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已经积累起的人力资本就会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源泉。如何变挑战为机遇,是当前促进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良性互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赖德胜教授特别指出,相比较而言,当前阻碍人力资本潜力充分释放的因素更多地来自劳动力市场。虽然高校扩招以来,随着人力资本积累得越来越多,劳动力市场也不断地进行了调整和变革。但从人力资本释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来看,劳动力市场必须做出更深刻、更全面的变革,以使大学毕业生有更优化的配置和更多更好的就业,使教育有更高的经济回报,使人才有更充分的流动,从而使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更有效地匹配。

最近访问股

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