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证券 > 正文

比亚迪变革未尽又遇高管离职 杨龙忠套现闪退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12日 23:40  中国经营报微博

  余跃

  比亚迪“变革”未尽,又遇高管离职。

  日前,比亚迪(002594.SZ)发布公告称,董事会于9月27日收到公司副总裁杨龙忠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因公司业务结构调整及其个人原因,杨龙忠申请辞去其所担任的公司副总裁职务,辞职后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这也是继2011年比亚迪原副总经理、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离职之后,又一比亚迪高管离职。作为比亚迪的创业元老,杨龙忠没来得及在比亚迪新一轮战略变革中有所作为就悄然离去。杨在比亚迪早期发展中留下了浓重的印记,此番离任也给业界带来了许多猜测,而在这其中,变革中的比亚迪未来将走向何方成为焦点。

  闪电退场

  在7月份大幅减持比亚迪股票套现之后,杨龙忠在9月份便“闪电”宣布辞职,两者之间显然存在一定的联系。

  实际上,在比亚迪正式发布公告之前,杨龙忠的“去意”就已经在微博上“走漏风声”。

  9月中旬,有比亚迪内部员工就在微博上传出杨龙忠将离职的消息。据公开资料显示,杨龙忠是比亚迪总裁王传福的大学同学,于1995年2月加入比亚迪,是公司的发起人之一。离任前,他担任比亚迪副总经理及营销本部总经理,并主要管理IT业务。据比亚迪内部人士透露,营销本部总经理将由比亚迪资深销售管理人员负责,目前公司内部已有人接替杨龙忠的工作,但尚未发布任命文件。

  “由于个人原因,本人已于昨日(9月27日)辞职。”9月28日,杨龙忠在微博上如是称。但有比亚迪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杨的辞职,与公司内部的调整有一定的关系。”

  在杨离任前期,比亚迪进行了一系列内部管理体系的调整。而其中涉及到对比亚迪IT产业群(比亚迪目前共有IT、汽车、新能源三个产业群)旗下事业部实施“营销权下放”策略——今后比亚迪每一个单一事业部都将拥有独立的营销业务功能,同时承担着相应的利润考核指标。据记者了解,比亚迪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变革不止在IT产业群,未来还将延伸至汽车产业群。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各个事业部在营销方面的“独立”,改变了以往由杨龙忠所在的比亚迪营销本部“统一”掌管产业群营销工作的局面,目前营销本部只负责一些大的集团客户同时对各个事业部进行营销工作的统筹,这也就意味着营销本部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减”了。 “杨总(杨龙忠)此前曾对这一变革模式并不认同。”上述比亚迪内部人士表示。

  据比亚迪发布的半年报显示,杨龙忠持有比亚迪股票7872.57万股,已解禁股票1968.14万股。早在今年6月30日其限售股解禁后,杨龙忠便开始套现,其在7月27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比亚迪股份834万股,成交均价14.16元,套现1.2亿多元。彼时,对于杨龙忠的大幅套现行为,比亚迪官方曾表示,这是相关高管在进行个人财务及家庭生活安排,并对杨龙忠有可能离职的传言进行了否认。但没想到,“事实”来得这么突然。

  “王氏”疗法

  对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变革模式,杨龙忠在今年2月便表达了异议。

  实际上,2012年并非比亚迪的“首个冬天”——因为比亚迪早在2010年就已经在“过冬”了(频繁的退网事件让比亚迪深受其累,同时,比亚迪当年销量目标大幅缩水)。但伴随着夏治冰(2011年8月5日离职)、杨龙忠等“老臣”的陆续离去,比亚迪的当下似乎感受到更多的“寒意”。

  早在2011年9月初,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就宣布从2011年起比亚迪进入调整年,彼时,王传福表示:“这个调整一是优化管理团队和经销商网络,二是加强品牌设计。”至于调整时间,王传福给出的期限是到2013年。

  2012年初,王传福开始着手营造一个更为立体的管理架构,启动了内部控制规范,而前述IT产业群管理模式的调整就被认为是汽车产业管理模式调整的前奏。对于这样的调整,比亚迪方面给出的解释是,这有利于解决“公司相关产业群各事业部自身缺少销售职能,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无法适应国内外制造业竞争加剧,导致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同时,在主营业务发展方向上,比亚迪也正在进行相应的调整。“今后,公司的业务重心将逐渐调整到汽车和新能源两大业务板块上来,IT业务则保持当下发展水平。”比亚迪方面表示。

  不过,如今三年调整期过去了大半,比亚迪的业绩似乎并没有明显改观。据比亚迪上半年年报显示,比亚迪汽车业务销售收入同比上升12.72%;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则同比下跌11.62%;二次充电电池及新能源业务也同比下跌了5.54%。而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总收入225.82亿元,同比增长0.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26.9万元,同比下降94.09%;基本每股收益0.01元,同比下降91.67%。

  实际上,早在今年2月,杨龙忠就在自己微博上针对前述管理模式调整表示:“事业部KPI(关键绩效指标法)仅有利润指标而没有ROA(资产收益率)等其他指标,事业部容易只盲目增加投入而不顾投入产出比,只重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利益。”

  “在不佳的业绩面前,高管的离职能充分说明其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不看好。”有证券分析人士表示,今年以来,比亚迪股价从最高的32.7元/股曾一路下探至13.58元/股,股价缩水幅度高达58.5%,“不难发现,在资本市场上,大家对比亚迪的变革前景也颇为担心”。

  变革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比亚迪在弱市背景下发展需要资金;管理模式上,比亚迪需要从一个家族企业往一个国际化团队转型,需要人才;同时,其战略转型还需要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

  与夏治冰类似,杨龙忠也曾是比亚迪市场营销的领军人物,曾参与并推动比亚迪汽车的发展,使比亚迪跻身IT业一流EMS厂商之列,也让全球三分之一的手机锂电池刻下“比亚迪制造”。但如今,他们却都选择了另谋出路。

  “对于比亚迪乃至所有国内制造企业而言,在新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要成功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仍旧需要三样东西支撑:资金、人才和技术。”知名汽车评论员钟师认为,首先是企业在弱市背景下发展需要资金;管理模式上,比亚迪需要从一个家族企业往一个国际化团队转型,需要人才;自主品牌车企战略转型,还需要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

  据记者了解,除此前并购的日本荻原模具厂之外,比亚迪近年来对S6、G6等汽车产品结构的调整将成为比亚迪企业业务发展的支撑。“这就如同2011年,比亚迪决心全面提高汽车产品质量和档次,不再把价格低作为竞争指标的时候,王传福和比亚迪前面的路无疑宽了许多。”汽车业知名分析师贾新光表示。但与外资车企相比,比亚迪汽车如大多数汽车自主品牌一样面临核心技术缺失的问题。

  随着国内企业人力成本的增加,在传统制造业务方面,原本具备成本优势的项目也不得不面临成本增加的现实。实际上,与国内大多数传统制造企业类似,比亚迪的传统配套项目及OEM业务上也面临对国际新技术跟进不足的压力。“例如,当苹果公司开发出触摸屏的iPhone手机之后,比亚迪此前为诺基亚配套的手机按键键盘生产基地也因诺基亚手机业务的下滑而成为‘鸡肋’。”比亚迪上述内部人士坦言。

  外界普遍认为,比亚迪将其未来的业务发展重心放在其掌握了电池核心技术的电动车业务方面,这符合战略转型升级的现实,但这些投资项目短期内的确难以有较大的收益。

  实际上,比亚迪此轮的战略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内传统制造业战略升级转型的一个缩影,而比亚迪当下面临的困难也几乎在国内其他制造企业中重复上演。对于王传福而言,比亚迪接下来如何进行战略转变,将真正考验其智慧。

  比亚迪的坎坷路

  2010年3月开始,比亚迪销量出现下滑,比亚迪对经销商压货,湖南、浙江、北京、成都、郑州等地的许多重量级经销商先后选择了退网。

  2010年8月,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将公司当年汽车销售目标下调25%,从80万辆下调至60万辆。即便如此,比亚迪最终依然没有完成销售目标。

  2011年初,比亚迪公布财报显示,其2010年净利润同比下跌33.48%,其中汽车业务利润从2009年的35亿元下滑至17.4亿元,下滑幅度接近50%。

  2011年8月,为比亚迪汽车立下汗马功劳的副总裁夏治冰辞去所有职务。

  2012年3月,比亚迪公布财报显示,其2011年净利润同比下跌了45.13%。

  2012年5月,深圳出租车市场的一辆比亚迪纯电动车e6被撞后起火并致人死亡,引发业内对比亚迪新能源车技术和路线的广泛质疑。

  2012年8月,比亚迪公布财报显示,其2012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达94.09%。

  2012年9月,比亚迪的创业元老、副总裁杨龙忠宣布辞职。

最近访问股

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