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证券 > 科龙原董事长顾雏军出狱 > 正文
侯雪莲
顾雏军于2001年10月31日走进公众视野。 这一天,名不见经传的格林柯尔公司成为国内制冷家电龙头企业科龙的第一大股东。前者以5.6亿元收购科龙电器20.6%的股权(后来这个收购价降为3.48亿元)。作为格林柯尔的董事长,顾雏军由此走向了前台。短短几年间,顾雏军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入主科龙、收购吉诺尔、收购美菱、收购亚星等,迅速打造了一个庞大的格林柯尔系,之后又因经济问题身陷囹圄。是什么导致了顾雏军这样大起大落的人生?
前身——“一个与世界斗气的人”
在此前的制冷界,顾雏军也算是小有名气,但口碑并不怎么样。
1959年出生于江苏泰县的顾雏军,早年就读于江苏工学院内燃机专业,后来考上了天津大学的热力学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之后,在该校热能研究所从事了近4年的科研工作。1988年前后,顾雏军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以及热力循环理论(命名为“顾氏理论”)。所谓顾氏理论是指在循环的制冷空调系统中利用超多元混合工质,可以使冰箱、空调以及热流体发电系统节电增效。但迎接他的是诸多的质疑:如果“顾氏理论”能够成立,则意味着热力学理论将被改写,用中国制冷学会秘书长曹德胜的话说,“那是要得诺贝尔奖的”,其导师也公开撰文说他搞的是“伪理论”,师生就此反目。在很多人看来,顾是一个性格倔强而又无比自傲的人。因为他的制冷剂没找到合适的买家,顾雏军下海创办了一家注册资金为10万元的小公司,专门推销他的节能技术。1991年顾在惠州办了一家空调工厂,生产小康牌空调,广告上自称是“目前世界上耗电最省的家用空调器”。那时正赶上“空调热”,顾生产的空调成本低、价格也低,每台基本上能赚1000元。3年下来,他赚了将近1亿元。在产品销售了一段时期之后,空调压缩机出现了质量问题,但凭厂里的技术无力解决。1994年,恰逢“3·15”消费者权益日,惠州市技术监督局认定小康空调产品质量不合格,将厂子给查封了。碰到“枪口”上的顾雏军,眼看产品不能销售、生产停顿、资金链断裂,债主上门逼债,最终选择了逃避。
兵败惠州之后,顾雏军北上,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了一家无氟制冷剂工厂,名字就是“格林柯尔”。那几年,基于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无氟家电成了一个被追捧的新概念。1998年,格林柯尔制冷剂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环保实用技术推荐产品,海南、湖北及天津等省市还把他的产品作为无氟首选替代品。2000年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融资5.46亿元。在招股说明书上,一位王姓董事是刚刚退休的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上市第一年,格林柯尔就宣布实现利润2.69亿元,营业收入在过去3年里增长3300倍,名列香港创业板赢利第一。在2001年年报中,公司宣布实现营业收入5.16亿元,毛利4.1亿元,净利润3.4亿元。但媒体评论道,“其收入简直是一个无法达到的数字”。甚至在制冷界,许多人都不认为顾雏军是一个能够信任的人。
这也就不难理解,当顾雏军准备收购科龙的消息传出后,中国家电协会的有关领导会焦急地飞赴科龙总部广东顺德,与当地政府沟通,强烈建议不由格林柯尔来收购科龙。
对于最终收购的结果,许多家电行业资深人士都不免发出感慨,“可惜了,科龙”。
造系——要垄断,不要浪费时间
在人们来不及为科龙惋惜之时,顾雏军已经大展拳脚。以每隔半年的速度,顾雏军收购了另外三家国内上市公司,共动用资金7亿元左右。2003年,是顾雏军职业生涯中短暂而耀眼的一年。科龙电器在他的治理下恢复正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1.7亿元,重新回到家电一线企业的行列。而顾雏军发起的一次次近乎疯狂的收购行动更将其推上了峰口浪尖。
2003年5月,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以2.07亿元收购了当时国内另一冰箱产业巨头美菱电器20.03%的股权;2003年12月,新登场的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斥资4.18亿元,收购亚星客车60.67%股权等等。
2004年1月25日,格林柯尔在北京高调宣布,已全资收购两家欧洲汽车公司——盖茨国际在法国莱维斯的汽车管件工厂和雷莱德产品发展公司。此时的格林柯尔系已经形成了以冰箱、空调、制冷剂为主的家电产业链,以及汽车产业链两大产业阵营组成的联合体。
格林柯尔的收购整合速度之快,让整个资本市场叹为观止,顾雏军用意何在?一位接近顾雏军的人士表示:“老顾的想法很简单,他要垄断。以冰箱为例,冰箱业的竞争日趋恶劣,利润在不断压缩,在2002年9月、12月和2003年5月,他已分别悄悄地收购了原吉林吉诺尔、上海上菱电器、远东阿里斯顿和杭州西冷的冰箱生产线。”
在收购中,顾雏军基本上只染指国有企业,他曾对一密友说:“国有企业好进入,如果我不要的话,浪费也是浪费了。” 但同时,各界质疑顾雏军最多的问题就是他用于收购的巨额资金的来源。
所谓的“好进入”福利,并非是所有企业家都可以享用的。顾雏军在“搞定”国有企业以及政府部门方面别有一套:比如,以答应帮忙全部偿还国有企业债务、给企业很好的回赠条件进行收购。
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对顾的并购行为提出质疑,一场声势浩大的“郎顾之争”由此展开。郎咸平对顾雏军的指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收购过程中,格林柯尔与原来控股大股东容桂镇政府之间存在着关联交易。二是动用科龙电器强大的现金流来完成各项收购。郎咸平通过财务计算得出,顾雏军大量挪用科龙的资金进行收购,他利用某些地方政府急于加快国有企业退出的思路,将收购与改制打包在一起,仅用9亿元资金就换走了价值136亿元的国有资产,玩了一把双方互惠互利的双赢游戏。
据判决书中公布的案情显示,在收购扬州亚星的过程中,顾雏军直接从格林科尔系的相关公司挪用资金,经过多番转账后变成天津格林柯尔对顾雏军控制下的扬州格林柯尔的“借款”,成为了顾个人收购扬州亚星的“资本”。 如果说在科龙电器收购过程中,顾雏军还通过香港格林柯尔的股票套现,向科龙股东支付了3亿多元“真金白银”的话,那么到了收购扬州亚星的时候,他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空手套白狼”的资本玩家。
2005年4月4日,湖北、江苏、安徽、广东四省证监局联合调查格林柯尔系的ST襄轴、亚星客车、美菱电器、科龙电器四家上市公司,由证监会稽查部门主导的20多人工作组正式进驻科龙展开调查。
7月29日17时左右,于北京奔走公关多时的顾雏军,在北京首都机场被警方带走。顾雏军由此出局。
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