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港股 > 正文

美银美林王竝:香港IPO市场面临短暂挫折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2日 01:16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郭兴艳

  香港新股集资连续四年全球称冠,今年却难以为继,上半年IPO募资额已同比大跌84%,仅有298亿港元。美银美林中国投资银行部联席主席王竝近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今年新股融资形势严峻、市况非常波动,但港股IPO市场面临的挫折只是短暂的。

  王竝已在香港资本市场摸爬滚打近十五年。他指出,从历史角度看,市场一两年的低迷状况属正常。他认为,虽然大型新股来势放缓,内地民企仍将继续到港上市,目前情况将是短暂现象。实际上,中国证监会今年将完成内地民企到港上市规模条件的修订,支持形成“小H股”市场。

  同时,香港资本市场将从新股发行逐渐深入至以兼并收购为主的再融资领域。他认为,随着港交所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尝试从股票债券传统证券市场进入商品交易市场,“十年、十五年后再看,香港的资本市场将是不一样的情况。”

  第一财经日报:今年香港新股市场表现低迷,在市况不好的大环境下,一方面大型企业多已到港上市,大型新股发行人减少,另一方面民企信用危机不断,投资者对民企存有戒心,你怎么看香港IPO市场现况?

  王竝: 今年资本市场波动大,大环境影响导致融资放缓,不少公司选择推迟或中止上市。今年形势严峻融资量低,但从历史角度看不是太大问题。2008年金融海啸期间香港新股市场进入冰点,2009年却迅速恢复反弹,总融资额同比上涨4倍。这样看来,一两年的低迷是正常和短暂的挫折。

  虽然来港进行IPO的大型公司将减少,港交所仍比其他交易所有优势,特别是规模小的内地民企将不断进入香港资本市场,我们也听说内地民企到港融资的管道还要拓宽。

  实际上今年全球IPO市场都并不活跃,美国同行与我们的业务有些不一样,我们主要专注IPO,美国投行则将再融资和兼并收购作为其主要业务。我们也将向这方面深入发展,对前景我是非常乐观的。

  日报: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境外上市融资首选地,回归十五年来有哪些阶段性特征?

  王竝:过去十至十五年,香港资本市场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型变革,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金融中心。1993年青岛啤酒成为第一个香港上市的H股内地企业,实际上在1997年前,香港资本市场以港、澳企业为主,规模相对较小,买方市场的基金也以传统基金为主,实力不强,资金池也不大。

  第二阶段的10~15年间,香港资本市场完成了百分百转变,从本地市场转型成为大中华地区资本平台。最开始是掀起有内地背景在香港注册成立公司的“红筹股”热潮;随后大型国企到香港上市,比如电信、航空、电力、银行等;此后内地民营企业纷至沓来,比如房地产、消费类民企等。

  IPO融资量是检验一个资本市场融资能力的很好指标。10年前如果有一个IPO规模达到10亿美元以上,不论是投行还是公司,为保险起见都必须在香港市场和美国市场上市,担心10亿美元以上的盘子对香港市场来说太大,担心没有足够订单认购,担心即使勉强发出去也会出现认购不足或者价格不是特别好的情况。

  不过,今天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后香港资本市场将从区域性进一步转型为全球性的市场。过去几年,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大型国际企业都到香港上市,如友邦、俄铝、嘉能可、普拉达等。可以看到香港集资的吸引力增加,同时在香港上市还能起到花钱都买不到的广告效应。我们参与了其中很多交易,看到有更多的企业表示有兴趣到香港上市。

  日报:你认为香港资本市场应该继续往哪些方面深入发展?

  王竝:美国同行与我们的业务并不一样,我们主要专注IPO,美国投行的主要业务是再融资、兼并收购。香港市场兼并收购的数量、金额和活跃度,比欧美市场仍有一定差距。兼并收购的不活跃可能是在港上市公司的性质导致,除国企外,不少民企是由创始人控制,仍处于第一代、第二代阶段,进行兼并收购尚太早。相信今后兼并收购的活跃程度会逐渐增加。

  我们也注意到,港交所收购LME把眼光放到下一个市场上去,是从传统证券市场进入商品实物交易市场的努力和尝试。十年、十五年后再看,相信香港资本市场将是不一样的情况。

  美国有两个证券交易所,中国的香港、上海和深圳三个金融平台之间并不是零合竞争,而应合作发展起来。比如近期三个交易所宣布成立合资公司、港股和A股ETF的开通等都是往这方面发展的良好迹象。

最近访问股

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