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贵金属 > 正文

揭秘中国黄金战略和飞涨的黄金需求

http://www.sina.com.cn  2014年04月08日 09:09  华尔街见闻

  “我总是不断地估算被中国吸收的黄金数量,但每次都不得不调高数据。为了揭示中国的黄金战略,经过详细的历史数据梳理,我第一次对中国库存的黄金有了合理的估计,这些黄金来自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的金库,来自矿商的生产,也来自废旧黄金的回收和重铸。”

  黄金评论网站goldmoney专栏作家Alasdair Macleod认为,随着西方各国央行对金价的打压,中国正在逐步获得国际黄金市场的控制权,而且这一进程在2013年有所加速。

  Macleod首先指出中国储存黄金的逻辑:

  1、中国早就知道,黄金是西方国家的弱点,西方央行的实际黄金储备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中国的情报部门很可能已经准确地评估出西方国家的金库中到底有多少黄金。如果中国没有准确数字,那么俄罗斯的情报部门很可能已经有了。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已经参加过国际清算银行对该问题的公开讨论。

  2、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绝大多数是美元,受到美国人的控制。通过控制黄金市场,中国可以根据需要将美国国债转换成黄金。如果有必要,黄金将成为中国对西方的终极金融武器。

  3、通过鼓励民众购买黄金,中国减轻了为了控制人民币汇率而必须购入美元的压力。换句话说,民众的黄金购买帮助吸收了贸易盈余。

  最近几年,中国似乎已经成功主宰了实物黄金市场。2008年1月以来,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交易量已经从每季度362吨上升至每月1100吨,交割数量则从每月44吨上升至212吨。值得注意的是,从2013年4月国际黄金价格下跌开始,交易量开始迅速攀升。自2008年1月开始,上海黄金交易所已经累计交割了6776吨黄金,这些黄金都流入到大众手中。

  当然,这只是进入到公众的那部分。另外还有通过香港进口、绕过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上海黄金交易所下辖金库中的黄金库存增加,国内生产的黄金,政府在伦敦等地购买的黄金,储存在海外金库的黄金等等。

  在中国所有的黄金需求中,可以量化的主要分为三部分:1、上海黄金交易所交割并最终流向公众的黄金;2、通过香港进口的黄金;3、上海黄金交易所库存的黄金变化;4、重新回收浇铸的黄金;5、中国自己生产的黄金。

  1、上海黄金交易所交割的黄金

  如果上面那张图还不足以看清楚上海黄金交易所交割的黄金数量,那么下面这张图详细展示了从2008年1月至2014年2月的黄金交割数量。可以看出,从2013年开始,交割数量开始显著上升。

  大众对黄金需求的增长,既反映了中国消费者财富和储蓄的增加,也反映了普通民众投资黄金的热情在上升。Macleod认为,后者与中国政府的广告宣传不无关系。

  2、从香港进口的黄金

  香港会提供黄金进口、出口和再出口的详细数据。出口数据主要包括从香港直接进入(绕过上海黄金交易所)大陆的黄金饰品;再出口数据包括以金条的形式进入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进口的黄金还有一部分留在岛内,要么被储存在香港的金库,要么被加工成饰品进入香港的金店被大陆游客买走。

  主流媒体大多报道香港的黄金主要是从瑞士进口,但这并不是全部。2013年,香港从瑞士进口黄金916吨,从美国进口190吨,从澳大利亚进口176吨,从南非进口150吨,还有包括英国在内的另外8个国家。此外,香港还从大陆进口了337吨黄金,并将其中的211吨加工后重新出口回了中国。

  3、上海黄金交易所储存的黄金

  上海黄金交易所金库中储存的黄金已经多年没有更新,只能大致估计。根据上海黄金交易所此前的报告,2008年时金库中储存的黄金有519.55吨,2009年为582.6吨,2010年为841.8吨。此后就再没有公布过。

  与此同时,2008年至2010年期间,上海黄金交易所交割黄金与黄金库存的比例一直保持稳定在1左右,分别为1.05、1.03和0.99。假设这一比例不变,那么我们就可以预估接下来几年的黄金库存。

  4、重新炼制的黄金

  每年有一大批废旧的黄金从普通消费者的手中出售并精炼。2009年至2011年,官方公布的精炼黄金数据为244.5吨、256.3吨和405.8吨。根据市场黄金价格的变动,Macleod估计2012年和2013年的精炼黄金为430吨和350吨。

  我们可以合理假设,这些精炼的黄金被政府或其下辖的资产管理机构储存了起来。理由是中国政府控制了黄金生产和精炼,下文中会提到。

  5、矿商供应的黄金

  通常情况下,金矿企业先要生产出“金锭”(doré),经过鉴定之后再被送到精炼厂加工。“金锭”只有在经过精炼并浇铸成标准的金条之后,才能流入市场。大致来讲,黄金要从“金锭”变成可出售的金条,可能会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 精炼商向矿商收取佣金并将黄金浇铸成金条,由矿商向市场出售。这种操作不利于矿商的现金流管理。

  • 精炼商向矿上购买“金锭”,浇铸完成后出售给上海黄金交易所。这种操作不利于精炼商的现金流,因为他们往往要通过融资来购买金锭。

  • 一家商业银行(通常是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提前向矿商支付精炼费用。这是国际上通行的方法。

  • 政府提前以协议价格买下矿商的产品,黄金最终可能进入到市场流通,也可能不进入。

  Macleod认为,中国大多数金矿产品都被政府买下(即最后一种),因为这符合前文提到的战略。而且,Macleod的两位香港朋友(一位在香港的瑞士精炼企业工作,一位在香港的金库工作)告诉他,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中国精炼的1公斤金条。这说明,要么中国消费者买下了所有金条,将其留在了大陆,要么中国政府控制了国内所有的金条生产(除了50或100克的金条)。逻辑上来看,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可信。

  所以,Macleod指出在中国官方的控制下,金条没有进入市场,而是被储藏了起来。

  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和数据,Macleod总结了从2008至2013年中国实际的黄金需求(下表)。

  上表显示,2013年中国的黄金需求暴增至4843吨,同比翻了一番。而且该数据可能还比较保守,因为其中还没有包括中国政府在伦敦等地购买以及贮藏在海外金库的黄金。

  很多分析师认为,2013年全球ETF共售出881吨黄金满足了亚洲市场对黄金的需求。但Macleod指出,ETF仅占了中国需求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黄金供应室来自全球各国央行的金库。来自瑞士的传闻称,四大主要的黄金精炼商都在24小时加班将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400盎司金条浇铸成供应中国的一公斤金条。他们甚至将沾满了灰尘金条也翻了出来。这意味着,为了满足中国的需求,西方不仅搬出了压箱底的库存,而且为自己也挖了一个大大的坑。

  (原文作者Alasdair Macleod是黄金评论网站goldmoney的专栏作家)

最近访问股

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