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股指期货 > 正文

利率市场化利于A股结构均衡 意义大于单纯上涨

http://www.sina.com.cn  2013年07月21日 21:19  期货日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今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无疑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高息差、高利润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负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病诟和管理层的重视。2012年中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利润占上市公司总利润近50%的事实更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迫在眉睫。在中国经济复苏面临困境的同时,金融业作为服务经济的主体行业,反而对实体经济的利润形成了明显的挤压。

  在本次决定中,“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正是对市场多年诉求的一个回应。这对实体经济中短期是否会带来实质的影响呢?我们可以通过目前银行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数据来分析。其中,整体金融机构贷款较基准利率下浮10%的比例仅为11.44%,而整体上浮的占比则高达64.77%,上浮30%的达到44.26%。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较基准利率下浮10%的比例分别为31.12%、28.01%和35.57%,而整体上浮的占比分别为36.47%、35.57%和46.3%。城乡信用社的这两大比例则为2.36%和89.09%。

  从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贷款利率达到0.7倍下限的比例在过去的银行贷款比例中占比非常小,银行始终占据了资金成本控制的主导权。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市场融资结构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企业在无法获得正常银行的贷款的背景下,不得不寻求其他渠道,从而使得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的占比从2002年的超过90%已经下降到了目前的50%甚至以下。但从绝对量来看,银行的贷款增长依旧没有受到太多挤压,占比回落是其他融资渠道市场蛋糕做大的结果。

  整体来看,我们认为贷款利率下限取消的效果不如存款利率上限取消。且从美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并不一定带来息差缩小。在利率市场化前,美国的净息差均值为1.3%,而之后净息差则扩大到3%以上。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结果是美国银行的非利率收入占比从之前的20%迅速扩张到40%。目前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为25%和10%左右,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或许更多的是对银行创新业务的要求和考验。

  虽然改革对于银行中短期的利润产生实质负面冲击的影响有限,但长期来看,中国银行业通过固定高息差实现高利润的盈利模式将面临终结,市场化程度将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角色将进一步明确。在这种不断有序推进的改革预期下,A股市场的结构也将发生悄然的变化。过去银行、房地产主导的市场将向更均衡化的结构发展。这个意义远大于指数的单纯上涨。结构性行情的背后孕育着未来中国经济的希望。

  (作者单位:中证期货)

最近访问股

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