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6月6日表示,为了更好地盘活存量,增加资金的有效供给,银监会将会根据情况相应调整存贷比的内容。
所谓存贷比,就是存款与贷款的比例。按照《商业银行法》的相关规定,银行存贷比的上限是75%。
据了解,目前银行系统的存贷比约在65%左右,离规定的上限还有大约10个百分点的空间。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似乎并不像存贷比所反映的那么美好。去年连续多次出现的“钱荒”,预示着在存贷比安全的情况下流动性风险犹存。
显然,问题不出在存贷比上,而出在信贷资金结构和银行资金的流动效率上。
众所周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实现了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短短的几年时间,就投放了数十亿的信贷资金。而从资金投放来看,绝大部分都进入到了政府融资平台、开发企业及部分大型企业的腰包。特别是开发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基本是流动性很差的行业。如果说实体企业一元可以当几元花的话,这些企业则只能几元当一元花。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资金的流动性很差,特别是实体经济普遍面临资金困境。但是,就银行而言,存贷比却一直保持得很好。这就是75%的尴尬,也是实体经济的悲哀。
对监管部门来说,严格控制银行有没有突破75%的上限,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中国的银行,已经无法用存贷比来衡量是否存在流动性风险以及投资过热的问题了。更多情况下,需要看信贷资金的结构和分布。
现在,监管部门希望通过调整存贷比内容来控制存贷比,到底是想在结构上下功夫呢,还是为了控制流动性风险而人为地将存贷比降下来?如果是后者,风险不仅不能化解,反而会越积越多。真正有效的办法,就是按照中央提出的盘活存量资金要求,做好信贷资金的结构调整工作,尽可能地扩大实体经济的贷款比重,以此来改变流动效率低、流动性差的局面,使存贷比的内涵有质的提升。
谭浩俊(财经评论员)
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