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银行 > 正文

夏平:“互联网+区域经济”破解发展难题新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15年12月28日 11:14  中国银行业

  文/ 本刊记者  李琪

  新常态下,资源浪费、环境过载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战略的兴起,为探索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和内生增长提供了新的路径。“互联网+区域经济”形成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思路,将颠覆传统区域经济模式,以新变化、新特点重构区域经济新生态。

  伴随着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我国经济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在狭窄资源空间和传统技术层面上实施的“平推式”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受到生产要素及传统观念的限制,出现了资源利用下降、生态环境过载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的下滑倒逼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以江苏为例,近年来,江苏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但是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江苏区域经济呈现出南北发展不平衡,县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现象,导致区域差异逐渐拉大。

  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与环境资源容量的约束,江苏银行董事长夏平提出了“互联网+区域经济”的发展理念。他指出,“十三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要放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上,根据区域条件的不同,转变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加强区域内外合作、完善电信设施、凸显个性优势,实现区域内互联网产业的差异化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实力。

  “互联网+区域经济”是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是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互联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对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老大难”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刊记者对夏平董事长进行了专访。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难题待解

  本刊记者: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区域差异反映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格局及区域竞争的失衡。长期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阻碍了区域整体发展的协调与进步。对此您怎么看?

  夏平: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一系列“新常态”问题。一方面,国民人口结构的变化及环境资源消耗的过快增长,导致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的成本不断攀升,区域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正逐步消失,传统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中人力、资源粗放式投入已不再能适应当前经济的持续进步。另一方面,由于地域区位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差异,长期以来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与整体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区域差距的过快增长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造成生产要素的不合理流动。地缘性均衡问题成为阻碍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以江苏省区域发展为例,由于历史、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存在典型的阶梯性和不平衡态势。近几年,在资金、政策导向的支持下,苏中、苏北经济增速逐渐赶超苏南,2014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6%、11.6%和12.4%,苏北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0.5%、20.1%和22.3%。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培育江苏地区新的经济发展优势迫在眉睫。

  本刊记者:新常态下,要素与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效益逐渐弱化,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逐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您认为何种创新有助于区域经济的新发展?

  夏平:是的,资金及政策的倾斜作为解决区域矛盾的传统手段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确发挥着作用,但是区域经济的协调统一并非各地区经济的简单相加,资金援助难以维持区域经济长期发展。正在这样的背景下,倡导“互联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对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老大难”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区域经济发展困局遇到“互联网+”

  本刊记者: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困局,您提出了“互联网+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理念,主要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夏平:为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传统理论先后有过城乡一体化建设、吸引区域外投资等观点。然而,以资金、政策倾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予以支持的传统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面临战略空间的约束。把握区域发展新机遇,必须着眼于“互联网+”创新驱动战略,开创“互联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增加互联网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

  “互联网+区域经济”代表的是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并非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运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传统产业经济的生产方式与商业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改造传统产业结构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最终完成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通过互联网与区域内各因素之间的融合,不断创造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模式,实现区域整体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各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形成区域竞争的新优势与新动力。

  本刊记者:当前,互联网正以一种“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新时代精神重塑社会关系,成为传统经济创新驱动的新引擎。2015年初,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那么,您如何理解“互联网+”的含义?

  夏平:“互联网+”重构了国家经济创新体系,也逐渐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的先导力量。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下,“互联网+”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创新可以创造新的区域发展生态。

  “互联网+”作为未来信息化社会运行的基本载体,不仅是一种思维模式和经济生产方式,更是一套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经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一方面,互联网思维要求人们以“开放共享、跨界融合、以人为本、大数据创新”的理念来发展经济,改造世界;另一方面,互联网经济是信息化时代诞生的一种独特的经济运行方式,具有知识性、虚拟性、个性化和开放式等特点,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产业为主导,以知识与数据为核心资源,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基础实现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正常运行。由于其网络延伸的外部性,“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所产生的价值增值将不可估量。

  本刊记者:当“互联网”遇到“区域经济”,又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夏平:互联网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最大的影响是在思维模式上。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以“开放共享、跨界融合、以人为本、大数据创新”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快速渗透区域经济的发展理念中。传统产业向扁平化、平台化方向发展,信息资源逐渐成为区域发展中的战略性资产。区域产业发展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整合,实现互联网信息服务与实体生产的有效对接,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区域经济走向服务深化的新阶段。

  本刊记者:“互联网+区域经济”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

  夏平:我认为其最本质的特点在于通过区域经济的互联网化,优化产业结构、革新发展理念,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依托互联网将区域内各孤立的传统产业相互连接,通过大数据、大搜索完成行业间的信息共享。目前,互联网已经在金融、物流、零售等领域完成了产业的融合和升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互联网+区域经济”力求区域经济的互联网化,将逐渐完成更多的传统产业升级。

  本刊记者:那么,“互联网+区域经济”理念的提出,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夏平:一方面,“互联网+区域经济”淡化了区域内的区位概念。传统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中,区域经济的进步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传统观念上的区位因素如交通、地理和自然条件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正在被削弱。以江苏省为例,现阶段江苏以长江为界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互联网+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使三大区域概念逐渐消失,在互联网、信息数据与人才的合作交流中,逐渐形成一个个多极化区域中心,并辐射整个江苏地区。

  另一方面,“互联网+区域经济”重塑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互联网+区域经济”改变了传统的依靠物资资源的大量投入换取经济发展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而是更多地依靠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附加效应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产业的涌现,为信息和知识的传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电子商务、软件开发、P2P平台等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对于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并没有严格的限制,这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大路径选择

  本刊记者:在您看来,“互联网+区域经济”具体有哪些发展路径?

  夏平:“十三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要放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上,根据区域条件的不同,转变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加强区域内外合作、完善电信设施、凸显个性优势,实现区域内互联网产业的差异化发展,以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实力。具体可包括四大发展路径:

  一是加强跨界融合,构建区域内外合作机制。区域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仅表现为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也表现为与其他区域经济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因此,区域经济的协调共进,必须加强区域内外部的跨界合作,构建新的区域合作机制,制定区域整体发展规划,在综合利用各地区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区域单元的自协调发展。一方面,江苏地区应在加强“南北合作”、“跨江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南北统筹、跨江融合的发展机制,构建南北城市群之间的社会网络、生产网络和生活网络,加强大中小城市与乡镇之间的相互协作,形成贯通南北的特色经济带。另一方面,江苏地区要把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时代机遇,创新与经济带上其他省份的投资合作方式,在研发、生产、销售等领域开展多层次经营合作,推动长江经济带形成东西互利的开放新格局。

  二是凸显个性优势,制定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各地区在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时,必须结合自身区域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以及产业特点布局互联网经济发展,避免照搬模仿和“一刀切”现象。以江苏地区经济发展为例,依据“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不同实行“分区指导、差异对待”,扶持各自地区的主导产业,鼓励形成特色的产业结构。苏南地区充分发挥高水平经济优势,大力发展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并借互联网拓展域外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从而吸引更多的服务供应商、技术供应商进入,形成互联网产业规模经济。苏中地区由于产业基础较弱,在做好与苏南地区经济互补和产业联合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沿江重工业,同时抓住互联网经济发展大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塑工业生产价值链。苏北地区具有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必须抓住苏南地区产业升级的机遇,主动接受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业的转移和辐射,利用现代技术提供产业加工深度,同时利用自然优势,积极发展电商农业、生态农业,打破农产品交易的时空限制,促进苏北地区农业产业的价值增值。

  三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促进区域互联网产业发展。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严峻。以江苏为例,苏南信息化程度高,各类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而苏中苏北面临着“数字滞后”问题,而从城乡发展来看,广大农村地区还处于“信息边缘化”阶段。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紧抓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加快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尤其积极扶持欠发达地区与农村地区的信息化跨越发展。

  四是扩大民生内需,强化区域民生服务信息化。各区域可以通过创新民生服务方式,推进互联网信息化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民生内生性需求方面的应用,构建国内民生建设示范区域。一是加快发展互联网时代民生类高端设备制造业,例如高端医疗器械、高科技人体人工材料、老年功能性用品、城市防灾救助等设备,保障民生服务的有效供给。二是大力发展远程医疗、网上挂号咨询等互联网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提高农村等边远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有效缓解医疗卫生等民生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三是加快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各区域间人口、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以开放式电子信息的形式形成公共卫生机构、社区医疗和居民之间的信息共享。四是打造区域一体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区域内各高校、研究机构等高端教育资源,根据受众人群的教育背景、知识层次及身份特征的不同,提供开放式、差异化在线课程,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

  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11期。

最近访问股

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