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管理 > 正文

潘石屹称微博已成他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1月28日 12:04  法治周末微博

  潘石屹是个什么样的人?会用媒体造势,会打形象广告?善于玩概念,善于做营销,能“将西红柿卖出水果价”的精明“二道贩子”?从潘石屹的经历中,你会发现他观察和思考任何问题,百分之百都是用商人的眼光

  法治周末记者 戴蕾蕾

  在中国,拥有超高曝光率的地产商之一就是SOHO中国的董事长潘石屹。网上的“潘石屹”铺天盖地。

  近日他的一条微博,将SOHO中国和复星集团两家企业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同时让尚在审理中的“外滩地王”纠纷案再起波澜。11月20日晚潘石屹微博自曝与复星集团“翻脸”内幕,称双方对簿公堂的起因是在对外滩8-1项目的收购中,复星要求其补偿5亿元,遭到拒绝。对此,复星相关人士则称,将等待法院判决。

  微博让潘石屹身边的事迅速而广泛传播。其实,要想了解潘石屹的动向,就要关注他的微博。潘石屹的微博在十多个主流门户网站上落户,他成功地利用其个人博客和微博推广SOHO品牌、建立起个人形象。他还通过网聊以及众多重要的会议(如:世界经济论坛、亚洲企业领袖协会)上的发言,分享他的见闻及观点,生动地向公众宣讲行业趋势以及更广泛的社会话题。

  几乎潘石屹的每一句发言,都会成为第二天相关网站上的文章标题;几乎每一天他也都会发微博,与天南海北的粉丝们互动。仅在新浪微博上,潘石屹就拥有3个账号,分别是实名认证的“潘石屹”、“潘石屹-语录”和“潘石屹文摘”,粉丝数超过1300万。他称“微博确实成为我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在媒体面前,潘石屹是透明的。至少他要给媒体透明的感觉。作为SOHO中国的董事长,他把对自己的个人营销和整个SOHO中国的品牌牢牢地绑在一起。他坦承,采访、曝光,都是对SOHO中国的免费广告。

  潘石屹曾对某媒体说过,自己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商人本性,由此,窥豹一斑。

  曾经的草根

  所有接触过潘石屹的人都会对他招牌式的笑容印象深刻。

  他的笑让人觉得他很平易近人。SOHO中国的一位员工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他初见潘石屹时的第一印象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潘石屹确实是很谦和的,这一点并不是任何人上一期绅士训练班就能速成的。潘石屹气质中最难模仿之处就在于,他会让你觉得他是一个名人,而且没有架子。

  “他的衣服都不是什么奢侈的名牌,一个坐拥上亿元资产的大老板戴的还是电子表。因为他喜欢跑步,电子表更方便些。他很务实。他的营销方式也是草根式的,低成本却很有效。”该员工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有人把这些和潘石屹早年的经历联系在一起。最初,潘石屹并不叫“潘石屹”,而是“潘适夷”,这个名字是爷爷起的。“适,是合适、适合的意思,夷,是安逸。这是爷爷对我生活的期望吧。”潘石屹说。

  但是他似乎并不安逸。

  潘石屹的老家天水位于甘肃与陕西的交界处,地处偏远。潘石屹的童年封闭而贫困,村子里的人听不懂普通话广播。由于老是吃不饱,他上中学的时候老梦见一张一张的食堂饭票。那时的潘石屹是一个不怎么会讲普通话、视吃饱饭为理想的穷小子。

  之后,他考上中专考上大学。1984年他从石油管道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1987年,在机关已经呆得很安稳的潘石屹,毅然辞职下海。

  第一个落脚点是深圳。对于一个初次越过长江的北方人来说,气候、饮食、语言、工作压力,不适应感来自方方面面。据潘石屹说:“那是自己最不愉快的一段时间。刚下海时,几乎所有人都劝我回头,只有一个在伊拉克做过工程的朋友跟我说,计划经济没出息,你坚持往前走,哪怕要饭也不要往回走。他是唯一支持我的人。”

  1989年,潘石屹来到海南,经人介绍认识了海南省体改所负责人,加入到其下属机构“农高投”——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在那里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当时的“农高投”聚集了好几位如今北京商业圈叱咤风云的人物,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阳光100集团董事长易小迪,还有在做风险投资的王功权……几个年轻人吃住、办公整日呆在一起,共同筹划创业大计。在“当事人”的叙述里,那是个“财富与梦想”的年代。

  “冯仑以前是做体制研究的,喜爱社交,开始时主要务虚,他又是我们几个人中年纪最大的,我们都听他的。公司成立的前几个月主要是王功权在做业务,后来他在开会时极力推荐我,说潘石屹最具有革命热情,这种人不做业务做什么?”潘石屹回忆道。

  王功权也许没有想到,几年后,潘石屹正是凭借具有“革命”、“前卫”精神的SOHO现代城,成为中国房地产界最有影响力的开发商。

  纯粹的商人

  1992年,潘石屹和冯仑先后来到了北京。“当时,我在海口市规划局无意中看到,海口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50多平方米,而北京只有7平方米多,我就感到这个市场很不正常了。”潘石屹曾回忆说。

  回北京的第一个项目是从任志强手上买来的地。1993年年底,这个叫“万通新世界广场”项目,地基的第一锹土还没挖,房子已经卖光了。这是北京第一个称得上是真正市场化操作的写字楼。几个亿在手,北京万通有钱了。然后就开始上演许多与中国民营企业似曾相识的一幕:合伙人之间的分歧出现了。“大约有一年的时间,我们一开会就吵,几乎天天吵。”潘石屹说。

  1995年4月,潘石屹从北京万通分立出来。晃荡了半年多,于1995年底创立红石实业有限公司。终于找到了一块地,是国贸东南原红星二锅头的厂址。那地方,到处是烂泥,每星期有两天出酒糟,臭气直扑3里之外的国贸饭店。他的两个助手去转了一圈回来跟他汇报说,潘总,这个地方糟透了,别做了。潘夫人张欣也捂着鼻子说,这地方臭气熏天,哪能盖房子?

  结果我们都知道,潘石屹赢了。现代城散售的售价从6000多元一路飚升到8000、9000直至10000多元。现代城让潘石屹彻底红了,房地产界从此也有了自己的明星。

  有人总结说,现代城的成功,除了潘、张将住房按揭全面引入外,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老潘制造了“SOHO”这个概念———并且给市场和消费均不成熟的京城房地产带了一个“造概念”的头。而这种造概念的方法延续至今。

  潘石屹是个善于营销的人。这种本事让冯仑、任志强等叹为观止。

  几个在建外SOHO上班的人,曾评价说潘石屹用的材料真不怎么样,简单的装修却卖那么高的价钱。

  去过SOHO的人会发现那里的店铺商业风格都不怎么统一,“他们追求短期获利,房子一建好就很快卖出去了,风险都给了小的租户了,公司早已经获利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小潘就擅于做营销导向,他思考问题比较商业,最关键的这部分是卖东西。他的公司,我日后分析过,生存之道,在于营销做得好。包括个人品牌的打造,都非常成功,这跟其他很多公司都不一样。”冯仑说。

  任志强也说,潘石屹能“将西红柿卖出水果价”。他是勤恳的菜农,潘就是精明的“二道贩子”。

  一位潘石屹旧友曾说,老潘就是靠着他那点机灵混到了今天的模样。他说潘石屹向来相机行事,不墨守陈规。潘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在商业领域,教条主义的东西很难行得通,而实用主义、经验主义、机会主义的东西往往行得通。”

  “北京楼盘宣传推广费用约占楼盘销售的2%到3%,我花在推广宣传方面的费用只是相当小的数字,可是效果却很好。说我善于表演,其实只是商业的需要。你不出去表演没人知道你,房子就卖不出去了。”对于自己的特殊才能,潘石屹毫不讳言。

  我们看到,他的楼盘都有一些文化艺术的佐料,但在如何赚钱的问题上却毫不含糊。你不能说潘是一个文化人,是一名艺术家,可是他却经常折腾出一些文化艺术的话题,让自己身在其中;你同样不能说潘是个锱铢必较的商人,他会经常和朋友们在一起谈到理想。

  潘石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纯粹的商人。你会发现,他观察和思考任何问题,百分之百都是用商人的眼光。”一个自称非常了解潘石屹的人说,“可惜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纯粹的商人太少了。”

  同SOHO中国一起转型

  如今的潘石屹似乎在顺应SOHO中国的转型一起变化。

  今年8月,SOHO中国宣布,经过反复的分析、测算,公司将“告别散售,持有北京、上海有价值的物业”。

  此前,SOHO中国的销售机制由潘石屹一手打造。这一销售机制让SOHO变成了一个销售额达238亿元、单体项目年销售额创中国最高的商业地产龙头企业之一。

  自2010年年中起,SOHO中国出现一系列大的变化,先是内部大调整,销售部被裁撤一半,取消了沿用10年的末位淘汰制。紧接着,运作了9年的《SOHO小报》停刊,预示着品牌战略的改变。这个过程中,潘石屹大多保持沉默,很少介入SOHO的具体管理。

  到了2012年,有说法是张欣已掌握了SOHO中国的管理任务,潘石屹则成为“精神领袖”。从公开资料看,SOHO中国也从2004年开始逐步转入商业地产,主要阵地也在近年从北京转向了上海。

  “散售到租赁的转型,实际就是进入一个新行业。”在商业地产界浸润多年的永正资本总裁王威表示,“面对租赁市场的客户,SOHO中国原有的营销优势统统失效,SOHO中国在散售领域是九段高手,而在租赁领域则连段位都没有。”

  对转型后面临的挑战,潘石屹表示:“SOHO中国3年前把香港地铁物业公司北京分公司全部的员工收过来,到现在从原来的470人已经扩展到了2200多人。除了现代城和建外SOHO西区,SOHO中国大多数项目是我们管理的,SOHO中国有着超过10年、逾250万平方米的物业租赁经验,因此不惧挑战。物业管理方面,也会一步步管理好、一步步提高。”

  这个常常把自己和公司绑在一起的地产明星,也许正像他转型中的公司一样,在慢慢地转型。

最近访问股

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