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国内财经 > 2015年两会报道:值时艰  > 正文

陈章良批粮食储备过多观点:一旦减产涨价 哭都来不及

http://www.sina.com.cn  2015年03月11日 09:45  第一财经日报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不可能回避粮食安全问题。由于中国执行最低保护价政策,小麦、稻米的库存爆满。这是粮食总产量“十一连增”的一个缩影。不过,部分国内粮价高于国外的事实,促使粮食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

  面对高于国际通行的库存消费比,以及库存所带来的财政负担,这为“中国的粮食太多了”的言论发酵提供了土壤。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不能只看到粮仓爆满的情况,而无视粮食进口量的增加。

  陈章良说,中国农业的策略应该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而非简单认为,粮仓满了,就要少生产点,这其实是很危险的。

  粮仓爆满不能看不到进口在增加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实现粮食总产量十一连增,有言论称“粮食太多了”,你如何看待这一言论?中国的粮食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

  陈章良:建国以来,粮食生产都有一个规律:粮食产量每增长三到五年后就会下降,这是自然气候和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直接来说,每次都是粮食多了,然后不重视,再加上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就下来了。

  “十一连增”对于粮食价格的稳定,CPI的稳定都是有关系的,并且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15年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1000亿斤以上。虽然有“以上”二字,但最终结果可能是在数量指标附近。

  不过,相比去年,这意味着今年粮食总产量会下降。这引起我的担忧。

  目前有很多专家在讲,中国的粮食多余了。原因是,粮仓爆满,储备粮会变成陈化粮,储备的成本特别高。对于需要财政进行存储的相关部门来讲,那么多粮食出不去,自然就显得多了。

  另外,连续多年来,中国每年8000万吨粮食的进口,相当于利用了国外7亿亩土地。如果不注意这一数据,只看到前面粮食多余,这是不全面的。在粮库粮食过多的背景下大量进口,原因就在于中国的粮价高于国外。

  所以制定农业政策要注意两点。一,继续保持稳定略有增长的趋势,因为人口在增长;二,降低粮食价格。目前,劳动力成本增加、生产资料不断涨价、机械化程度低等助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如果在这些方面进行补贴,粮价自然就会降低。

  因此,加快土地流转,实施规模化经营,既可以保证农民收入增加,又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才是发展中国农业的策略,而非简单的认为,粮仓满了,就要少生产点,这个其实是很危险的。

  总之,农业政策不能放松,必须继续保持农业增长的态势,确保粮食安全。

  日报:粮食多了以后衍生出一系列问题,仓储成本增加首当其冲,甚至还出现贪腐情况等。相对于粮食太多所带来的有益之处,如何评价我们为之所付出的代价?

  陈章良:这次会议,让我明显感觉到一个气氛,似乎觉得粮食存储量太多了,生产成本这么高,干嘛还要生产出来。所以,有专家提议进行轮耕、休耕、治理土壤污染等。甚至有经济学家称,中国有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干脆拿500亿出来就搞定了(粮食安全),还生产什么(粮食)。

  我就特别担心(粮食储备多了)这个观点。的确,光储备这一块,起码亏600亿以上,再加上农民的补贴,超过千亿。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适当的损失也是应该的,总比其它方面的产能过剩要好很多,毕竟“民以食为天”。

  中国是大国,大国效应明显。如果大量进口粮食,容易抬升世界粮食价格。如果粮食减产的话,世界粮食价格是不会这么便宜的。到那个时候,哭都来不及了。而且,粮食是不能短缺的,否则就会受制于人。“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农业“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日报:中国农业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呢?

  陈章良:在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农业发展要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而早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把农业“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一是因为数量不够,二是因为价格因素。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比国际价格高出三分之一,几乎所有的主要农产品都比人家贵,从农业角度看,国家的走出去战略有很大的需求,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去把握这个机会。

  在国际上,有ABCD四大跨国粮商,日本也有丸红株式会社等跨国粮商。日本1960年代经济迅猛发展的时候,突然发现本国国土面积太小,当时就以援助不发达国家农业建设为目的,政府给予金融支持,让企业走出去。韩国的农业走出去,一是政府有政策,二是企业有贷款,三是东道国的信息非常畅通。

  中国已经有农业企业开始尝试“走出去”。中粮集团收购美国养猪企业,收购法国、智利酒庄,与澳大利亚企业合作生产白糖。黑龙江农垦在俄罗斯布局粮食生产,广西企业到越南建厂生产木薯。

  我国农业“走出去”事关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面对诸多障碍,一是,国家应该制定农业“走出去”的总体战略。建议农业部牵头研究,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支持实力雄厚的企业到资源质量优良、比较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

  二是,加快行政制度创新。政府应当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权限和范围,引入市场中介机制,放松金融、外汇、信贷等监管,逐步实行海外投资自由化;

  三是,加强国际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政府教育部门和机构应加大“跨国经营”学历教育,有针对性地在语言、跨文化运作、并购等领域加强培养,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加贴近企业“走出去”的需求。

  形成农技推广的合力

  日报: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今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如何发挥“农技协”的作用呢?

  陈章良:改革开放后,农技推广服务站“线断、网破、人散”。我在全国人大工作工作时,多次提议国家无论如何都应该恢复农村基层科技推广体系。随后这一体系恢复了。但是现今农民所得到的技术还不够。

  “农技协”是一支重要的农技社会化推广服务队伍,由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及相关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人员自愿组成。不论是从立法,还是部委意见,都对其发挥的作用予以肯定。

  跟其它农技推广机构不同,“农技协”根据生产实际需要,整合科技人员和土专家资源,开展群众需要、先进适用、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专业技术培训,其开展的技术推广直接关乎农民提高和应用生产技术的能力,其推广效果直接关系到协会领办人及农民的个人收益。因此,“农技协”能够有效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由于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还不能成立类似日本综合农协的农民组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将各部门在农村的推广体系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加入农民合作组织中,为农民进行服务。

  为进一步发挥“农技协”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一,要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议农业部门牵头构建“农技协”、涉农学会、农技推广机构和服务机制相结合的社会化现代农业技术普及服务网络,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为技术服务的主要对象,满足各类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需求;

  二,要加大对“农技协”的指导和支持。建议农业部门将“农技协”纳入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通过财政补贴、项目倾斜、资源共享、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技协”开展农技社会化服务。建议财政部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技协”发展。

  三,要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力度。建议财政部增加专项资金总额,进一步加大对“农技协”的支持力度,不断扩大表彰数量和覆盖范围。

最近访问股

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