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国内财经 > 2013年两会财经报道  > 正文

人大代表周宝生:解决用工荒不能只打温情牌

13月1日,纺织企业密集的浙江诸暨,企业一工难求。(CFP图)
1图为:人大代表 工程院院士 邓秀新 
1图为:人大代表 田野集团董事长 周宝生
1图为:政协委员 吉利董事长 李书福

  楚天金报讯

  关键词

  用工荒

  “用工荒”现象从2003年开始在我国出现。从2011年开始,中西部地区许多传统劳务输出大省,也加入了农民工“抢夺战”,这一人力资源的“争夺”,在今年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一经济现象,也折射出当下的时代特点。

  “用工荒”是中国经济奋力转型的一个投影。当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中西部与沿海产业重合度增加,两地都需要通过“抢人留人”来推动经济发展;当产业逐步升级,只有培养更多技术工人,才能适应企业向现代化制造业迈进的用工需要。

  从另一个侧面看,“用工荒”也再度凸显劳动者的重要价值。工作,承托着劳动者实现美好生活的全部希望。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满足民众期盼,破解“用工荒”,也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民生焦点之一,就此,本报记者从会场内外采访,发回报道。

  民生关切

  多地“争夺”农民工 今年用工荒最严峻

  2013年春节后,湖北武汉。一家名叫鑫人达的小型电子厂在武汉两大人才市场同时招聘了几天,没能等来一名工人;富士康武汉工业园,由于长期缺人,它常年委托多家人才机构招聘普工、技工,并到火车站截留外出务工人员。

  不只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北,广东、江苏、山东等沿海省份,也同时出现招工难现象。在江苏无锡、苏州等地,相关部门和企业甚至直接到劳动力输出地甘肃等地上门招工。而早在春节前农民工返乡高峰时,“武汉市非公经济新生代联谊会”就在武昌火车站拉起“农民工朋友们辛苦了”、“武汉欢迎您,武汉祝福您,武汉需要您”的横幅,在现场早早给农民工递上企业用工信息,以期将其“截留”。

  2月18日,山东青岛某大型皮鞋厂商领导节后上班首日,列队鞠躬欢迎返回工厂的员工。在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和政府也想出了各种办法招人留人,企业提高待遇、提供晋升空间,政府补贴培训、提供落户机会……激烈的农民工“争夺战”背后,是用工荒。来自广州市的统计显示,2013年春节后其用工缺口高达11万。专家称,这是珠三角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用工荒最为严峻的一年。

  代表委员热议

  切实保障职工权益 让打工者有归属感

  用工荒提醒企业重视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说,“用工荒”是由各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人们不去沿海发达城市打工,而选择在家门口就业,这说明中东部、以及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在缩小,“我在家门口打工,和去沿海打工收入差不多,我为什么还要去呢?”

  邓秀新认为:用工荒绝不是一个坏事情,因为这会让企业认识到,劳动力是企业经营最大的财富,那么企业就要提高劳动力的待遇。而政府也要思考:人才是社会最保贵的资源。当整个社会有了重视人爱惜人发展人的理念时,用工荒问题就能够得到缓解。

  高管鞠个躬就能留人吗

  “企业高管向企业职工鞠个躬就能留住人才了吗?我看这不是个办法。”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嘉鱼县官桥八组组长、田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宝生在面对“招工难”这个问题时,显得气定神闲。“我们企业的工人,基本没人愿意离开。”

  在这个拥有煤矿、乡镇实业和民办高校等产业的民营企业家看来,打再多“温情牌”,不如为企业工人的生活解决些问题来得实在。比如住房、五险一金和工资待遇。在他的企业,只要向员工承诺过的待遇,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兑现。“员工和企业一起成长,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这样做,哪里还会有用工荒?”

  让打工者拥有归属感

  在政协委员、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沃尔沃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今年的提案中,“用工荒”是一个重要关键词。“为什么不少企业稳定不了职工,会大面积出现用工荒呢?关键在于中央一系列的职工权益保障措施还不能完全落到实处,让一线劳动者真正体验到受尊敬的自身价值和利益保障。”

  李书福称,目前各地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已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薪酬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年来一线劳动者的权益被忽视,使他们的归属感严重缺失。李书福指出:切实保障员工权益,是缓解“用工荒”的关键一步。

  应对之道

  多层面有的放矢破解“用工荒”

  2013年初武汉市人社局发布的2013年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显示,虽然企业用人需求量大,但因劳动者技能水平和企业用工需求不匹配,导致大量岗位招不到人。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当年将超过 28万人,按去年47.04%的毕业生留汉就业测算,今年留汉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13万人。但武汉高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适合的岗位相对不多,加上物价、房价上涨,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与岗位实际薪资、发展前景等落差较大,就业成功率和质量不高。人力资源技能与企业需求的不匹配,是“用工荒”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社会各个部门,要有的放矢合力解决。比如“技工荒”问题,邓秀新指出,应该在教育领域进行改革,鼓励培养更多与社会经济建设结合更紧密的专业人才。要培养技术工人,职业教育学校是大有可为的,同时,高校大学生也需要改变就业观念,应该多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到基层去。

  针对城市服务业发展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更加重视和引导。此外,就业打工人群面临的劳动保障、医疗服务、住房等各种切实问题,政府部门也应该积极设计相应制度加以解决。

  知名企业家严介和说,“用工荒现象,是我国当前经济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我们要思考,现在不是靠感情能留住人的,最终还是要靠制度,一个人可以靠感情留住,但一个群体,就一定得靠制度。”(本报特派记者郑志方、胡诚、梅莹、邬红波)

> 相关专题:

最近访问股

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