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产经 > 正文

孙振宇:2011年中企对外涉矿投资154亿美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23日 11:02  人民网微博

  人民网北京8月23日电 (记者 彭亮)8月2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会长、中国首任驻世界贸易组织大使、前外经贸部副部长、香港中国商会高级顾问孙振宇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海外投资年会上作为嘉宾发言,重点阐述了中国企业在能源和矿产领域“走出去”的问题。

  以下为发言全文:

  我今天主要讲一讲在能源和矿产领域,我们的企业“走出去”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比较敏感的。

  由于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新能源崛起等因素,促使全球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20世纪大部分的时间里,天然资源,包括能源、粮食、水等等原材料价格普遍下跌,支持了当时的经济发展。20世纪人口增加了4倍多,但是全球的经济产量提高了近20倍,原材料的价格指数下跌了将近一半。

  从全球的能源需求来看,现在能源的需求随着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能源需求不断萎缩,而新兴经济体异军突起,成为了能源需求新的增长点,2012年,英国石油在华发布了《203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这个报告指出,96%的能源消费增长来自于非OECD国家,到2030年,中国和印度将分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和第三大的经济体,在能源和消费方面,将占到全球总量的35%。目前,全球的中产阶级消费者大约18亿,20年以后会增加到30亿,预测到2030年,全球的汽车数量将倍增,达到17亿辆,未来20年,印度人所摄取的热量将增加20%,中国人消费的肉类将提高40%,中国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相当于芝加哥所有的住宅和商用面积的2.5倍。印度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要相当于一个芝加哥。

  中国能矿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矿产资源总体来说比较丰富,但是人均比较少,禀赋差,大宗的支柱性的矿产不足,虽然我们拥有煤、钨、锡、稀土等优势的矿产资源,但是在石油、天然气、铁、铜、钾等等方面,一直是依赖进口,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和资源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在矿产资源方面面临着供需的矛盾,需要加以缓解。中国的矿业界和能源企业先后都到国外进行考察,探讨在国外开发资源的可能性,并且先后在几十个国家进行了矿产的勘探开发。

  2011年,我们在精梳和矿产方面投资达到154亿美元,占世界第二高位,但是不是所有人对这个事情都是感到欢欣鼓舞的,我们听到一些国家散布所谓“新殖民主义”,所谓中国掠夺非洲资源等等,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因为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国在非洲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援建了2000多公里的铁路,3000多公里的公路,100多所学校,60多所医院,实际上我们在非洲拿到的石油,只占非洲出口的13%,而美国拿到了30%,欧盟拿到了37%,实际上我觉得这种对中国的指责是不公平的。当然,我们自己必须自省,就是我们的企业如果把国内的一些不规范的做法拿到国外去的话,确实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我们在整体的外部环境所面临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石油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非石油的矿产资源“走出去”的企业不太成功,除了少数企业以外,中国的矿产资源“走出去”的企业还是投资能力比较弱,在国外经营的能力比较弱,抗风险的能力就更弱,对国际的惯例和通行的规则也不够通晓。

  所以我对这些企业提一些建议:第一,“走出去”的企业要对国外的情况进行深入的评估,并且及时调整企业发展的策略,充分发挥我们的进取精神,积极投身到国际竞争的大潮当中去。第二,企业在国外遇到的任何困难或者挑战,在国外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希望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向我们的驻外机构、商会、协会,以及政府部门及时的反馈,这样我们在多边和双边,可以通过这种交涉,为我们的企业创造更好的经营环境。

  第三,在国外开展合作,尤其是能源方面开展合作,一定要注意保护当地的环境,不能只顾开采,而不保护当地的环境,像墨西哥湾和渤海漏油的事件,以及印度一些化工厂漏气遭到的影响,我觉得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同时,在国外开展合作的时候,要特别处理好劳工的关系,尊重当地有关劳工的要求。比如说我们在秘鲁开的铁矿,秘鲁工会集体谈判的力量是非常强的,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和当地的工会的关系,使得我们在国外的企业能够平稳的发展。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建议,我想今天和昨天的讨论当中,很多嘉宾都提了很好的建议。最后我就强调一点,不管我们的企业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要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诚信的意识、责任的意识,要树立合作共赢的目标,致力于为当地的人民造福,为当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促进生产的多元化,促进他们的出口,帮助人民脱贫,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损害当地人民的长远利益。这样才能使我们“走出去”的企业在国外能够建立起越来越牢固的基础,我们的路子也会越走越宽。

最近访问股

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热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