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08日 10:20 中国金融杂志 

  讲好中国金融故事

  ——纪念《中国金融》创刊65周年

  魏革军

  从1950年10月创刊至今,《中国金融》杂志就与中国金融业相伴成长,已历经65个春秋。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全国性的金融刊物,也是很长时期内金融系统唯一的报刊杂志,《中国金融》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专业化办刊方向,坚持用中国视角看金融业发展,权威解读金融方针政策,深入研究金融现实问题,密切跟踪金融前沿理论思想, 大力弘扬先进金融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金融业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透过65年来817期的《中国金融》,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金融改革的政策轨迹、金融理论的演进历程、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以及金融业态的更新成长。在这样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背后,是一代代金融人不懈的探索与忘我的奋斗。新中国成立以来,金融业发展跌宕起伏,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金融政策的顶层设计者、实践从业者以及理论研究者,基于宏观或微观的不同视角,对经济金融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深入探究。多年来,这些来自不同层面的观点和思考汇集于《中国金融》,不断地相互促进和影响,并在编者的精心雕琢之下、与读者的沟通交流之中,逐渐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真知灼见。如今,《中国金融》已经成长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财经媒体,这与长期以来作者的心血倾注、读者的关注支持、编者的专业尽职是分不开的,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经过65年的风雨洗礼,《中国金融》杂志主流媒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权威、专业、理性、前沿的特色更加突出,成为一本集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刊物,受到读者广泛关注和好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金融》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金融媒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重要性、影响力与日俱增,肩负着推动金融业稳健发展的重任。另一方面,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越来越多,媒体对象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传统媒体从观念到形态的全面升级转型刻不容缓。面对新形势,《中国金融》既需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加快形态创新,建立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更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做实内容,把权威、专业、理性、前沿的观点和信息传播给读者,提供独特的精神食粮。

  客观阐释金融理论政策

  政策的宣传和沟通是政策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内主流财经媒体和金融系统的重要期刊,《中国金融》始终关注金融业发展的新动向,深入思考各个时期金融改革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力争对各项改革内容和政策目标作出客观权威的阐述和解读,唱响改革时代主旋律,为金融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系统性体制转变,我国的金融改革一直在探索中艰难前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系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创举,需要在理论上阐明改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统一各方认识,凝聚改革动力。为此,《中国金融》及时引介国内外金融改革最新理论成果,积极组织资深专家学者研讨金融改革的相关重大问题,阐释金融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困惑,为我国金融领域持续深入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金融领域出台的每一项改革政策和调控措施,涉及面广、敏感度高,一句谣言、一条误读,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羊群效应,误导公众心理预期,造成金融市场较大波动,对金融改革和金融稳定带来影响。作为我国金融领域的重要期刊,《中国金融》长期以来与金融管理部门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成为我国各项金融改革政策的重要传播平台。在宣传金融改革政策时,我们始终坚持准确、客观、严肃的立场,约请决策者权威解读各项政策的真实内涵,避免曲解管理层的政策意图,努力为各项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作为专业的金融期刊、党和国家宣传金融政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我们需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推动国家金融改革中发挥媒体应尽的、独特的作用。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新现象、新问题不断出现,我们要密切关注金融改革中的新动向,保持敏感性和前瞻性;每一项金融改革措施的出台,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目标,读者需要正确理解金融政策的实质,凝聚改革共识,形成合理预期,这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对金融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增强政策解读的权威性和专业性;金融政策最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金融政策的落地和实施,金融基层机构是政策的实践者,他们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最了解金融改革的效果,因此,推动金融改革,不仅需要传达决策者说,也需要传递草根之音,提高金融改革在实践中的精准性。

  传播先进金融思想文化

  金融书刊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中国金融》在突出政策性、专业性和知识性的同时,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以正确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坚定的态度在金融系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在媒体多元化、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从不跟风炒作,也不追求轰动效应,而是保持清醒头脑,围绕金融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唱响时代主旋律。多年来,《中国金融》组织了大量文章,对金融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每年开辟专栏对金融系统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先进工作者进行大力宣传,弘扬了正气,鼓舞了干劲,凝聚了人心,体现了一家主流媒体的社会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5年4月,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发布通知,要求出版宣传工作要着眼“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突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坚持价值引领、讲好中国故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作为一份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命运的刊物,《中国金融》将牢记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密切关注和掌握金融经济领域的新动向,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增强金融文化传播的主动性、前瞻性和引导性,把党和政府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经济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广大金融战线上干部职工的心声反映好。

  着力助推金融改革开放

  在经济新常态下,社会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各种矛盾将更加尖锐,经济金融运行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人们的思想认识也会受到更加多元化的冲击。在这个充满希望且又夹杂着彷徨的时代,舆论导向的作用倍加显现。《中国金融》将紧紧围绕推进现代金融业科学发展的中心任务,着眼全局,突出重点,精心策划,多出精品,坚定不移地为促进金融业改革发展服务。

  当前,在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围绕市场化、资本化、社会化、国际化要求,加强了重要改革的顶层设计,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改革。在金融领域,包括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农村金融改革等在内的各项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为此,《中国金融》将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以专业的视角、客观的立场向社会公众全面解读各项金融政策,为未来金融改革攻坚提供舆论支持。

  温故而知新。透过65年来《中国金融》的宣传报道,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金融改革迈出的每一个足迹。从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到金融宏观调控手段的转变,从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到各项金融法规制度的完善,从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到市场化竞争格局的形成,从金融市场主体的不断丰富到金融产品创新的日新月异,所有这一切都在《中国金融》留下了连续且富有逻辑的轨迹。

  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利益

  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举手投足都吸引着世界关注的目光,其中有赞誉也有担忧,尤其是在经济增速回调、金融市场出现波动时,更不乏悲观论调甚至唱空中国经济的言论。不同的判断反映了经济体发展本身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利益视角的差异性。这些中国经济发展的悲观论调甚至唱空言论,极大地影响着市场参与者的预期,进而影响着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利益。对此,作为主流媒体,我们肩负重任。

  仔细分析对于中国的悲观论调,有一部分是由于不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实情,他们只是看到了短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忽视了我国长期的改革和发展能力,因此,媒体需要发挥好沟通作用,正确解释、解析我国的金融改革。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中国不是世界经济风险之源,而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对于那些悲观论调,还有一部分则是恶意唱空。事实上,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拥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只要我们坚持遵循发展规律,用更大的努力和耐力来推动改革开放,我们就能够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对此,媒体应以高度的历史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金融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增强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信心。我们将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保持定力,锐意创新,改进文风,用更好的作品增强金融行业的凝聚力、激发金融改革创新的动力。

  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更加融洽的国际环境,国际社会也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金融发展和金融文化的认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对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文化的传播,以减少误解和偏见,增进共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传递出中国梦的世界价值,我们责无旁贷。■

  作者系《中国金融》杂志主编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