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11:48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15第一财经新三板峰会暨华新奖颁奖典礼2015年12月14日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饭店举行。库CEO刘彦,东方证券投资业务总部副总经理、新三板做市业务负责人姚春潮先生,银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勇先生,中搜网络董事长、总裁陈沛先生,联飞翔董事长郑淑芬女士。进行了主题为《新三板做市交易反思》的圆桌论坛讨论:

  刘彦:大家好,今天很有幸能够在这里跟这么多的三板专家一起会面,我们时间是有点紧,所以我们直接进入主题,问一下大家在三板这个市场里面来分享一下你们的经验,我这里有一些问题,我先开始从两位企业陈沛和郑淑芬来讲一下我先介绍一下,陈沛是中搜网络的董事长,郑淑芬是联飞翔的董事长,所以这两位是三板挂牌企业的董事长,我想了解一下,两位都是新三板的知名企业家,公司也是较早就转为做市了,在这一年做市的过程中你们的感受如何,郑总您先开始。

  郑淑芬:好,各位大家好,就主持人的这个问题,我说一下我的感受,做市一年多以来,联飞翔作为第一批的做市企业,我觉得总体感受还是很不错的,第一,我觉得做市这个制度推出对于三板的企业一个是知名度的提高,还有一个交投活跃,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以联飞翔为例,我们在做市之前我们的股东是159个,到现在为止,我们股东已经增加到1100多人,而且这个里面有150多家机构,有50多家基金还有15家以上的券商,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应该说比在做市之前投资人的增长量还是比较大的,再有一个就是交投也比较活跃,原来我们每天的交易量大约也就几笔,现在我们每天都要有几十笔,甚至上百笔,最多的我们一天的交易量也超过一个亿的资金,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大大的活跃了企业的交投。

  另外一方面对于企业知名度的也是比较明显,包括我们在谈并购、重组,因为你的股价已经非常明显的客观的在这儿,所以谈并购的时候也对企业非常有利,当然在做市的过程中,因为这是刚刚推出的制度,所以我想在这个过程中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比如我们的大宗交易,比如说怎么样能够企业和做市商更好的配合等等这些方面,我觉得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刘彦:陈总您的看法。

  陈沛:在做市的过程中,中搜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中搜一开始并不是做市或者参与做市的,对做市没有一个特别深的认识,后来我们在上海的时候,后来我在北京的时候有几个券商跟我一起做交易,觉得做市对企业有更好的帮助,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后来很快的话,我们开始选择做市,开始真正体会做市的价值,中搜实际上在做市上起步比较晚,但是实际上还是享受了做市本身的价值和成长,我们也有十几家的做市商,后来很多做市商都二次进来了,很多情况下,券商进来,第一个有企业有一个背书,因为他要做市首先要成为你的股东,对自己的客户也有一定的影响,做市商多的话很明显交易会增加,大概中搜也有八百左右股东的人数,很多股东我也不知道,因为大部分是来自于大宗市场,某种程度上会把股权分散,我们最多也有五千多万一天的交易量,总的来说,做市应该说是三板企业发展当中很重要一项工作,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接近市场化的运作,我是这样理解的。

  刘彦:谢谢,下面一个问题是给陈海勇陈总的,我先介绍一下,陈总是银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作为一个投资机构,做市商成为投资决策这是一部分的考虑吗?您如何选择做市企业进行投资和如何看待未来做市商的发展路径?

  陈海勇:好的,感谢主持人,我就提一下我们的银桦投资,其实是属于最早一批参与新三板投资的,也是最早在投资机构提出来,将来中国资本市场的这个格局,北京、上海、深圳三足鼎立的这么一个提法,对于做市来说,其实我们很早就有提这个建议,我们听到了主持人提问的这个做市,做市商是以投资的角度来看,我觉得首先是一个好事,现在我们跟做市商的合作非常多,其中的一个决策依据当然是和做市商的一部分考虑的因素,对于我们来看,这个做市企业的帮助是非常大的,起到了流动性,从纳斯达克引入的交易方式来说,对于整体的活跃包括创新分层的提法出来之后,我们说做市商的需求更迫切了。四千多家在追求八十多家做市商的时候,我们知道现在可能姚总还有空在这里聊一聊,很多做市商的负责人都正在赶往企业探讨当中。

  对于挑选做市企业进行投资,我们很希望和一些持有投资理念的做市商来做投资,什么概念呢?因为一个企业的培育少则一年,通常时候是三到五年,包括刚才我们信中利的汪总也提出了常青基金的做法,对于企业的帮助来说,做市商给到的不单单是原有的服务,我们说维持流动性的概念,做市商把真金白银拿出来,我更希望是真正看好这个企业,我们一起为这个企业做培育,整个的过程,对于我们来看更希望这是一类的做市商我们一起来做长期的培育,实际上,我们也知道券商内部的考核还是有一定的时效性,所以我们看到6、7月份,可能很多提法对于做市商的诟病比较多,拿了比较多之后是一个做空的做法,我来看在做市商这个制度上可能券商也需要去适应和匹配,到底是说投资的这个部分的资金做券商,这个部分资金的考核能否能延长一点这个考核的目标时间,这是我们来看的,对于做市商的一个合适的小提议。

  将来我们说做市商的制度去年年底国务院的文也会向公募或者投资机构放开,我觉得这个制度的完善可能是我们投资机构也迫切盼望的一个政策的体现,因为现在是四千多家在追求八十多家,将来是一两万家的时候,还是八十多家来做这个服务吗?所以券商只能是做一些公募基金不做的事情,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做市商机构跟我们投资机构一样采取这种稍微有一点长期的投资理念来给企业提供服务。

  刘彦:谢谢,讲到这里,我想介绍一下坐在我左边的是东方证券投资业务部副总经理、新三板做市业务负责人姚春潮,刚才陈总已经讲到做市商最好是跟投资者有共同的投资理念,现在市场上有一种声音也是新三板要提供服务,我这里想问一下,姚总是怎么看这件事情的?

  姚春潮:谢谢主持人。这个涉及到做市商的盈利模式的问题,我们也是在做市之前,在8月份开始做市之前,我们也是考察了台湾和纳斯达克做市商的盈利模式,应该来说,现在全球盈利模式两种,一种是以赚差价,这个是在纳斯达克比较典型,但是这个是以高频交易作为前提的,它的周转率比较高,这些做市商也是从二级市场买入,相对来说,保留少量的库存。

  另外一种模式就是台湾的私募市场的模式,他们是以库存的增值作为一个盈利模式。我们也算了一下,按照今年1到10月份交易金额的水平,除以二,假定差价是5%,我们算价除以80家,一家也就是两千多万的收入,这个是不足以做市商来吸引他们加大投入的,所以目前来看,我们不少的做市商采取这种投资的理念来进行做市,所以按照我们东方证券的做市方法来看,首先我们写的投资标的,做市标的肯定是有投资价值的,或者是成长股或者是价值股,我们相应有了库存以后,我们一方面把它的价值体现出来,另外一方面把流动性体现出来,这样企业有了合理的价格之后,可以融资、并购做股权激励,在这个里面,做市商就可以赚两种钱,一种是赚差价的钱,一种是赚流动性提升的钱。所以说这种模式,我觉得是跟企业挂牌公司是一种共赢的模式,对于做市商来说,在做市过程当中,是无法全身而退的,只有未来竞价交易也好,或者被其他公司并购也好,才能实现退出,所以券商是有动力和压力,去把流动性做好的。

  所以说,我觉得用投资的眼光来进行做市,在目前时间段,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性的手段,是跟挂牌公司共赢的选择。

  刘彦:谢谢,我不知道陈总,您是怎么看待,特别是在当做市商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流动性,但是它如果又开始以投资的方法来看这件事情,这两点在某种意义上是有冲突的,您是怎么来看这件事情的?

  陈海勇:对,刚才我提到了也包括姚总提到的这种情况,我的建议一个是尽快放开做市商的门槛,这个市场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刚才姚总也提到了,确实对于整个做市商来说,因为在没有大股灾的情况下,流动性不存在,只有券商在维护这个流动性的情况下,全年的统计下来也就一两千万的收入情况,当然不足以维持整个大投资家的做市商的费用和各种各样的情况。

  所以说,我的建议也是在做市商内部,因为我了解某些高层对于新三板要增大投入还是不投入这个问题一直有纠结,所以早期新三板的时候大多数是一个中小券商,大券商只有申万的大企业,我们说是这样的,现在来看,我们也希望说更多的投资人,来为中小企业服务,包括刚才的银行,这些各种各样的机构一起为转型升级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做服务,所以我很赞成做市商以投资的理念为服务,这一块我们说又存在着做市商内部可能会有博弈或者是说对这个资金提供的用途,因为说实话,各家企业券商也是提供一家企业,投资机构也希望拿到这个牌照,做市商为什么不能以投资的理念去做服务呢?在投入资金的性质方面,我希望是说可能在券商内部它在机制上有一定的分层,包括考核上,所以会形成了做市商内部机构来说它对于短期盈利、套利,还是说做一个中长期对那个企业成长的,这个非常重要。

  刘彦:谢谢,我想把频道割一下,到郑总和陈总这边,我想问一下,从你们的角度上来看,你们觉得做市商的数量会对你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陈沛:其实做市商你本身很多时候你很难跟做市商有默契,另外一方面,我个人觉得其实讨论做市商本身的问题,应该放在新三板的大背景下面,我个人觉得流动性本身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流动性,在这样的小数据背景下都不是一个好的方案,只有在流动性下,才能对做市商的发展,包括企业对做市商的依赖和配合,才能看得更清晰一些。

  郑淑芬:我也同意陈总的意见,我觉得从整体上来说,做市商多还是好处大于弊端,一个本身做市商就是投资人,做市商多本身就证明投资人对企业的认可,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做市商越多,对这个企业的认可度就越高,所以你看联飞翔15家以上的做市商,其中9家以上都是从二级市场进来的,实际上他就看好我们,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做市商也是代表对企业的认可度。

  另外,在紧急的情况下,做市商多了以后,就出现协调的问题,比如说一段股灾,尤其个人比较多,那么企业和做市商之间怎么能够共同的控制突发的这种情况,可能有一点难度,但是我觉得从总体上来讲应该还是弊大于利的。

  刘彦:其中6家做市商作为一个资本的要求是其中一个方案的主要一点,你觉得这个里面是不是对应了刚才那两位讲的,做市商越多对这个企业越认可,是不是把这个作为条款的一个原因?

  姚春潮: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因为本身第三类标准是收入没有,或者收入波动比较大的企业,想进创新层设计的条款,首先第一有一类做市商,同时任何一家企业表明这家企业确实是不错的,第二个,他对这三类的做市市值不低于6亿,6亿的市值是由六家做市商跟广大的投资者通过博弈形成的一个市值,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我们新三板是传统性的切割性的做市商制度,做市商之间相互竞争的,这样一种形成更具有参考意义,所以我觉得从政策层面来说,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