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柳传志谈国际化历程:联想业绩大幅持续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3日 14:28  新浪财经微博

  新浪财经讯 9月8日消息,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与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做客新浪,探讨联想集团国际化历程。柳传志在谈话中表示,联想收购IBM以后,业绩大幅持续提升,中国人能站在CEO的高度管理一个国际公司,从这个意义上看,并购本身是成功。

媒体来源:新浪财经

  以下是访谈实录:

  主持人王利芬: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谈的话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话题,特意邀请了嘉宾柳传志先生,还有著名经济学家、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先生。欢迎两位,

  那么,“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个话题很多企业都非常关注,今天早上我看了一个数字,说有一万多个企业正在,或者已经走出去了。所以这个话题我想如果谈好了,案例做深入了,一定会对很多企业有帮助。今天请柳总来的话,特别希望谈一下联想收购IBM这样的案例。因为在整个收购过程当中,从2004年一直到今天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大家都有目共睹,我们就追根溯源,收购IBM的战略思路是怎么来的?

  柳传志:作为一个企业来说,它需要持续发展。联想在2000年前,在中国PC市场上占到了30%左右的份额。再往下发展的话,一个是走业务多元化,一个是专注向海外发展。最后经过了三年的时间以后,2003年的时候,联想集团在杨元庆的带领下反复制定战略,最后还是决定业务专注。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就是自身的发展,靠自己的发展。一种就是靠并购的方式发展,最后在那个时候有一个很好的机遇,就是IBM希望我们并购他们的PC业务。就这个事情我们也分析了能做不能做,最后就做了。

  主持人王利芬:今天我们也看到了钱老师在里面,我们先解剖案例,本身解剖的里面,如果有哪些经验是可以从具体到抽象,您进行一个观察和提取,您随时介入。

  钱颖一:本身这个话题很重要,一个一般性的大背景是,并购难,跨国并购更难,由一个新兴的企业,并购一个老牌的企业,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并购美国的老牌企业更难。所以,案例本身已经是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了,对于未来的商学院的学生,企业家都极具启发性。

  主持人王利芬:您刚才说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两种,一个是自己干,还有并购别人。其实联想一直在我们看来它是很有志气做一件事情的,我们一般都是想自己干吧,为什么想选并购这样更谈的路呢?

  柳传志:因为当时分析过,认为要形成一个国际上的技术品牌,可能要自己打出去,这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当时我们就有三个路,第一个是想要一个好牌子,这个就是看中了IBM的ThinkPad,这个牌子据我们了解是IBM花了十几亿美元,用了十年的时间做出的这个牌子。如果我并购以后,这个牌子就能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敲门砖。

  第二个就是想并购他们的技术队伍。因为这个技术队伍不仅是专利,不仅是死的东西。因为IBM是PC框架的鼻祖,联想就是希望把设计笔记本的人,设计ThinkPad笔记本的人,做总体结构的人,能够和中国的科研人员结合在一起,能够在技术上有所突破。第三个就是希望得到国际化的资源,国际化的商业渠道,领导团队,国际化的领导方式。

  所以觉得如果想有突破性的发展,走并购是像刚才钱教授说的,走好的话,等于是创了纪录。从今天的效果来看,果然比我们自己发展会好,并购的时候我们的营业额是30亿美元。现在到去年是216亿美元,翻了很多倍。我们在并购前占全球PC市场的2.0%到3%的市场份额,现在是12.2%。而且现在往上的趋势依然很大。在上个季度,我们一家PC的销售量的增长超过了全球市场平均增长的8倍。这些东西如果要是仅仅在中国国内,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其实企业到了后来的话,参与国际竞争,如果当时我们一直在国内的话,今天活都活不了。因为量大才能做的更好,而且才能有后面的资金实力。所以从业绩角度来看,并购应该讲是稳定了,就算是成功了。

  还有一个,我们预先想要的奔着三个目标,一个好的品牌,今天Think的品牌是发扬光大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大量的国际的更大的客户,把原来买它的供应单转到了联想这。Think现在公认是笔记本里面最好的牌子。另外,技术队伍和人员的磨合非常好,应该讲并购本身我确实认为是成功的。

  主持人王利芬:可是一般来说并购的成功有哪些比较定型的标志?

  钱颖一:你也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要说有的话,还要看你最后的业绩和结果能不能持续。很多的并购失败了,你像联想从2005年到现在六年的时间,前面的前途仍然还是看好的,像这样一种状况,刚才说了将近十倍的增长,都应该是用业绩说话的,至少到现在为止是非常好的一个例子。

  主持人王利芬:在您心里,这个并购当时想的时候,要成功了有哪几个标杆吗?

  柳传志:我是想业绩本身要有大幅度的持续增长。

  主持人王利芬:这个达到了。

  柳传志:这个到目前这个台阶达到了。一会我相信你肯定会说到,我们这个行业里面又有新的挑战,能不能过另外一个坎,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到目前,以前目标是达到了。在我心目中还有一个希望,当时并购前讨论了,希望中国人能够管理整个企业,站在CEO的高度管理一个国际公司。

  主持人王利芬:这个也达到了。

  柳传志:这个也达到了,当时是希望五年以后由杨元庆担CEO,现在真的就是五年左右的时间。

  主持人王利芬:您心里的标识就是两个,业绩大幅度提升,然后由中国人来管理这样全球化的公司。

  柳传志:对,当时我们内部想要做到的事情就是这样的。

  主持人王利芬:现在全部达到了,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个并购是非常成功的。

  柳传志:到目前认为前面的阶段是成功的,后面又要打新的仗,这个仗是不是能够打赢,打败,这个事还得要继续努力,但是即使那个仗打败,前面也是成功的。

  主持人王利芬:咱们今天先把前面说透了,今天取得这样的成功,我觉得一个企业会问,当时要决定并购IBM这件事情。其实当时联想并不是生存不下去,实际当时日子还是好过的,只是现在觉得不好过了,如果不并购也能过。一般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是非常难下决心的,让你们痛下决心的是什么?

  柳传志:这个说起来非常有意思,管理层杨元庆和其他几位管理层,他们属于坚决要走并购的路线,然后积极提出这个想法,IBM积极递过橄榄枝,我们就请了高盛和麦肯锡问他们并购可行不可行,他们回答肯定是可行的。不管最后成功不成功,最后都是赚钱。他们说了我还是不放心。

  于是又找了美国的一家PE公司,如果我们要并购你们参加吗?他们说绝对参加,掏钱的主儿都说行,我兴趣就来了。于是就愿意请那两家帮助我们咨询,到底并购能否成功,有哪些问题需要考虑,这个时候是免费的,人家提出免费大概3个月左右,从那个时候你们就要决定到底做不做。从那个时候开始收费,从开始收费的时候,我当时是联想集团董事长,联想控股是联想集团的控股公司,控股还有控股的董事会,各界的领导。要一起在控股里面再研究集团并购到底怎么样,结果控股的董事会上除了我中立以外,全体否决,没有一个说能够并购的。

  因为,那是我们的饭碗,并购今天看起来是成功的,在当时来看不成功的可能性远远要大的多。如果那样的话,饭碗就没了,所以大家都觉得还是做更稳妥的道路比较好。后来我们就把这个想法转达给杨元庆,他们非常着急,甚至带点愤怒。就是说,希望直接向独立董事会汇报,我觉得我很希望他们直接汇报。你想,这样谈的时候,如果我立挺的话,当时真的很难,应该让他们双方直接对话。对话的结果最后还是要看我的意见,后来做的决定就是并购之前我们照样付给人家各种费用,但是并不代表董事会下决心同意并购。就是说了一个比较活的话,但是在后面的讨论之中,我完全深入进去以后,最后真正让我下决心认为可以的,是我知道了为什么IBM做这个业务赔钱,为什么我们行,我们将会用什么方式解决这个风险,这个事弄明白了,没有下号令就通过了。我们跟董事会说认为这个可以,可以下这个指示。

  就是说,实际是把所有的事都想了一遍,IBM为什么要卖,为什么IBM赔钱,我们做了就能赚钱,主要的风险在哪?我们想最后得到什么东西,最后认为没有死口,没有特别过不去了。后来我觉得这遍有组织、有系统的考虑,一个班子,把所有的事情从粗到细都筛了一遍,才决定做这件事情。后来果然所有的事情发生基本上没有出太大的错。

  主持人王利芬:我特别想要问当一个企业起了走出去的念头,到最后下决心有哪些关键的点要想清楚的?

  钱颖一:其实这块我刚才想问柳总,您说您当时因为参与到可行性的研究当中,你发现了其中IBM的问题以及当时对自己的评判。当时肯定有一系列的一些思考,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事情过去了。那么,您觉得这个之间的差距是很大吗?当时你们的判断,包括对自己的强项的分析等等。是不是在事后来看,是这么回事。还是说事后有这么意想不到的因素使得你成功了。

  比如说举个例子,现在很多成功因素是当时想不到的新兴市场的崛起,我不知道当时有没有这个原因?

  柳传志:比我们想的问题严重的也没有超出想象,严重的是关于文化磨合的方向。当时我们想三个风险,你买那个品牌,买回来之后,原来是IBM的Think,1、现在是联想的Think,人家认吗?这个怎么解决,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想过。2、怕员工流失,原来在IBM工作,今天联想进去了以后,工作人当老板了人家愿意干吗?3、当时分析过、研究过,文化磨合的风险是最大的。

  现在总结什么是文化,其实就是人和人的交往。管理层那边有美国人、中国人、欧洲人、日本人,还有董事会里面原来柳传志先生说了就起作用,现在董事会里面有两家PE进来,而且创始人在里面,说了话以后能算吗?如果意见不同怎么处理?董事会和管理层能处理得了吗?这个磨合的难度超出了预想,另外两个因素都远远低于当时的预想。

  主持人王利芬:您能举个例子吗?

  柳传志:2009年的时候,联想一下的亏损200多亿美元,表面上是金融危机影响的,当时对外宣布说是因为金融危机到来大客户暂停买机器,而我们Think卖的都是国际上的大客户。另外中国市场里面突然特别不好,我们的利润主要在中国市场发生的,它一不好就危险了。实际上后来我看,那只是一个导火索,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导火索,早就有炸药库在那了。金融危机不出现,早晚也得出问题,那就是所谓文化磨合的问题。就是CEO本身管理的看法和我们和杨元庆的管理看法相差甚远。

  具体咱们先不说别的问题,人家CEO本身是一个换了第二任的CEO,是一个很倔强的人。是一个他自己觉得管理经验很丰富的人,但是人家自己确实把自己放在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位置。他希望在联想做五年以后,把一个中国企业做起来了,利润很高了以后,人家都会觉得这是他带出来的。他到任何企业去,这是他的光荣业绩的一部分。另外他的收入本身很大的一块来源于利润。因此当你需要做长期投资的时候,比如说IT系统的投资,你并购了以后在欧美市场上,原来的IT系统是专门卖给大客户的,现在是卖给消费者客户,新兴市场都要建立IT系统,我们当时算了7个亿美元,一直按兵不动,不动最后一定要出事。但是一动就崩起来了,董事长杨元庆先生和CEO肯定会发生不同意见。如果这个CEO本身能够用流利的语言向董事会董事倾诉,杨元庆又向我倾诉,就变成中国人跟美国人的矛盾了,这个企业就会出问题了。

  钱颖一:接着这个说,因为你刚才特别强调这是文化的差别。然后你还举了例子,但是在我听上来基本上不是文化的差异,是一个经理人激励机制,与我是这个企业所有者的差异。这个人碰巧是美国人,也可以是韩国人,中国人,如果他的激励是为了短期的利益,除了语言以外一样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您举的例子是经理人固有的激励机制的问题,我还没有听到我们说的文化上的差别。

  柳传志:我只是举个例子,表现出来是职业经理人的机制问题。这个机制问题的解决就假定在中国,假定全是在国企里面有机制问题吗?有,那我们就换,在那当你换不了,当你发现人家去找了比如说是美国的董事,他把他的理由一说,说的非常生动,比如说中国人不懂经营,他这是胡干涉。杨元庆表达不出来,跟我表达出来了,我一听挺生气,这可能呢?崩了,这是文化的差吗?所以就是沟通的问题,中国人跟外国人沟通,想法不一样,说法不一样,就有文化问题。

  钱颖一:这要深挖下去,最终产生问题。

  主持人王利芬:我们再回到我们的主线上,您说您提出了这样并购的战略,决定去实施,主要的信息是说您因为您深入的介入了ThinkPad电脑发展的过程,以及你对核心信息了解了,你才决定要做。

  柳传志:对,决心主要认为杨元庆这支队伍接过来以后,在行业里面没有太大的难度的。

  主持人王利芬:您不是说对于IBM手提电脑也做了了解,您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的这些信息呢?

  柳传志:谈判,你们认为我们进去以后,凭什么就把的亏损做起来?

  主持人王利芬: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始谈判。

  柳传志:我做决定的时候,不是分两期吗?第一期找顾问们忙活,忙活的时候顾问请对方的几个人物开始接触,还没大规模,付钱以后就开始双方谈了。并没有决定收购,但是双方大规模接触了,但是最后并没有决定同意收购,谈的过程当中就要接触他们大量的人,我们下面的人会接触大量的人,这样我就会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人怎么保留,你们的上中下对我们联想的看法是什么样?凭什么你们会这么说,你们认为怎么做才能保留品牌,当时都拿答案出来了。

  主持人王利芬:在收购之前谈了一年,如果决定不收购这一年不就浪费了吗?

  柳传志:那当然,做事情就是这样。我想经常会有的事情是研究了很长时间的事情最后放弃了。我想做企业真的是一个,联想制定战略就是先务虚后务实。像我们控股有真正中心战略,大概要研究两年多,一年多的时候才宣布。那个时候,比如说像中国有什么中心战略。第一步先得把我们的产权机制给做好,不能科学院占60%的股份,我们占30%,那样做了一半会很危险。这些事就都得想,如果我们院里特别的开明,认为企业应该社会化,如果科学院停下来说不行,我宁可不做。回头我做了一半,回头把我们撤下来一收,这样不就麻烦了吗?所以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要把事想的非常之透,一边做,一边试,几个主要关口能过去就做,过不去就不做了。

  主持人王利芬:您一年谈的过程都是以您为主?

  柳传志:不是,都是杨元庆和马雪征他们谈的。我和IBM最大的头谈过两次,我参加过五六次,下面大量接触全是杨元庆和马雪征,那些细节没有我都没谈。但是我会关心细节。

  谈判特别有意思,双方律师在那吵,吵什么呢?都是一百年都用不上的事,根本没劲。但是我们也让他们吵,比如说现金流从什么时候开始接收,你看着买回来的是零现金,现金流大批返回的时刻就比较合算了,这些事我们都研究的很透彻,一定要研究出哪些是实质问题。还是很有意思的。

  主持人王利芬:一年时间就决定收购了,就决定拍钱了是这个意思吗?

  柳传志:对。

  主持人王利芬:这个过程钱教授有什么总结的?

  钱颖一:我没什么总结的,我觉得他讲的过程是非常典型的。

  柳传志:当时完了以后,12月8日做的记者发布会,公布以后在全国很热,让大家鼓掌,后来我全都明白了,鼓掌的全是鼓励勇气,绝不表示说认为你能行。说就这一下死了也值了,都是这个。我才不愿意呢。

  主持人王利芬:我特别想问一下,比如说这个事情没有您,您也不站在后面,就是杨元庆、马雪征他们带着队伍谈,您觉得能谈下来吗?

  柳传志:谈得下来,但是后面是不是能够保证,因为比如说你特别想收购无非是多给了钱,有的关键的地方没有想到,人家套你,你没看出来,也上了。谈成,我们是12.5亿收购的,6亿股票、6亿现金,还有人说贵,但是真的很便宜了。你如果要花50亿美元收购也是谈成了,成我相信都会成的,但是成了以后,能不能在导火索发生爆炸的时候,那个是需要配合的。我们合作起来还是非常好的,这个让我当CEO去管业务的话,我血压马上就上来了,那就过的不愉快了。杨元庆做,他非常适合这个。我帮他把后面该挡的事挡住了,他在那做,逐渐他也很善于挡这个事的时候,我就可以往后再撤了,大家就各得其所。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