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 正文
■CUBN记者 陈文喜
纠结的CPI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报告,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4%,涨幅再创新高。国家统计局测算认为,6月份6.4%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3.7个百分点,今年新涨价因素约为2.7个百分点。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李稻葵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不出大的意外,6月CPI同比涨幅或已见顶,下半年会有相当大的回落。6月份CPI6.4%,2/3是食品贡献,1/5是猪肉,不出重大意外,下半年这两项会下来。他预计全年CPI同比涨幅为4.8%。
6月CPI增幅6.4%
根据此前统计局提前发布统计数据的规定,6月的居民消费指数(CPI)于7月9日正式发布,数据显示6月CPI同比上涨达6.4%,食品价格上涨14.4%,其中,猪肉价对CPI的贡献高达21.4%。
继蔬菜之后,猪肉又成了领涨居民消费水平的又一“出头鸟”,对此专家们给出了不同观点。上海投资学会副会长、著名经济学家陈湛匀教授发表观点称6月份CPI创新高根本原因不是“猪之罪”,而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同时他还建议抑制CPI上涨,应少用加息工具,而可采取准备金率上调等数量型工具。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也表示,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食品类直接拉高了CPI数据,其中猪肉价格起决定引导作用。但应该看到,“猪肉价格不能代表CPI的整体走势”。
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戴学来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猪肉价格的波动有其客观原因,其本身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在国家已经看到目前物价上涨存在的问题而且也在想方设法采取措施,只要调控得当,物价还是会回到良性循环中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认为,“破六”更多是去年下半年以来,连续涨价的翘尾因素在今年上半年积累的滞后反应,翘尾因素已经达到顶峰。他特别指出,不少新涨价因素在国家调控作用下正在收敛。
与此同时,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在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访问时也强调,CPI破“六”已达到了年内顶点,并不意味着中国进入了高通胀时代。领涨CPI的食品因素与货币的关系较弱,由于前几年积极货币政策的推动,货币量激增甚至有些滥发,但总体不会导致长期的通货膨胀,此次CPI的攀升主要还是由猪肉价格的阶段性上涨所致。
虽然多数机构和专家都表示,CPI已经达到了年内顶点,下半年将有所回落的预测几成共识,但仍有一些人对此表示了质疑。兴业银行鲁政委就认为,6月通胀难言见顶,自2010年7月至今绝大部分月份的CPI环比都高于正常月份的水平。从环比观察,仍未见到CPI出现下降苗头。
不过,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却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正在发挥效果,通胀的走势正在放缓”。他给出的理由是,尽管6月份我国CPI同比涨幅创3年来新高,但核心通胀率即剔除核心农产品和能源的通货膨胀指数其环比正在下降,货币政策抑制通胀是有效的。
中金公司最新对CPI走势的测算显示,预计7月CPI同比增速为6.0%~6.3%,三季度CPI仍将处于高位,平均位于5.5%以上,四季度在4.5%左右。花旗中国则修正了对全年通胀率的预测值,由5%上调至5.4%,高于政策目标4%-5%的范围,“平均通胀率可能超过5%主要是因为较高的猪肉价格,通货膨胀率下降速度会比预期慢。”
物价稳定有利条件在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经济数据再创新高,但从目前情况看,下半年有望变好。在6月末,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表示,今年将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控制在4%以下仍有难度,但控制在5%以下是有可能的。
“尽管物价上升的压力还比较大,但是保持物价稳定的有利条件在增加。”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后期保持物价稳定有五大有利条件:第一,今年夏粮继续丰收,有利于降低通胀预期;第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工业品供过于求的格局没有变化;第三,6月份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有利于减轻输入性通胀压力;第四,前期稳健的货币政策,尤其是连续收缩流动性的积极作用正在显现;第五,翘尾因素在下半年会逐月缩小。
盛来运说,有利条件要转成现实还有一段距离,还必须继续把稳定物价放在宏观调控的首位,要加大政策的贯彻与落实。
盛来运分析说,6月份猪肉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去年基数较低,同时也由于去年价格过低、养猪效益差,使生产者减少了存栏量,造成了今年上半年猪肉供给不足;二是上半年出现的瘦肉精事件加大了市场波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本推动,由于人工、饲料、环境治理以及运输成本的增加,推动了价格的上涨。尽管6月CPI指数创出新高,但一个非常积极的变化值得注意,就是非食品价格指数涨幅在继续收窄。3月、4月、5月这三个月,非食品价格的环比上涨推力在增强,但是6月份非食品价格环比与上一个月持平。
“这种状况值得观察,如果是趋势性的话,对后期的物价走势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也说明我们前期关于物价的调控政策正在取得积极成效。”盛来运还说,物价高位运行确实对低收入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要按照中央要求,要在控制物价的同时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
年内加息手段不会再轻启
当下,在中国紧缩银根引发市场利率飙升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且欧债危机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及国务院和央行近期的表态等新形势下,预示着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保持不变的同时,将在稳健之中进行结构性微调。
“在此通胀背景下,下半年货币政策不会转向,但在加息和准备金工具空间将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将继续推进,不排除信贷管制小幅放松。”海富通基金分析师认为,农产品价格在猪肉带动下反季节加速上涨以及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是6月CPI同比走高的重要原因。大家应当看到,超高利润必然刺激补栏,截至5月份全国生猪存栏已经连续3个月回升。从猪肉价格三年周期的历史经验看,本轮周期即将见顶,但考虑到成本上升的因素,预期未来回落的幅度不会像过去周期那么剧烈。另一方面,CPI非食品价格近几个月明显高于历年平均水平,预计今年四季度前PPI因基数原因仍将难以回落,因此CPI非食品价格还将保持稳定上涨的趋势。综合而言,7月份的翘尾因素回落,新涨价因素减弱,CPI同比涨幅或将小幅回落,但仍处于高位。
华宝信托宏观经济研究员聂文指出,此前紧缩政策已经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引发的高利贷现象向全国蔓延,这对于中国金融体系而言是很大的隐患,下半年紧缩政策会有所放松。
平安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孙方红亦强调,下半年政府驱动的投资还会较强,保障房和水利建设投资都不会太差,“预计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还会维持偏紧,不太会松,只会局部调整,整体而言是一个趋稳的过程。”
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基调下,中国央行从去年10月以来共加息五次;并自去年初以来,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准率达到21.5%历史高位。
美银美林经济学家陆挺指出,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最密集的时期已经过去,今年再度加息的可能性很小,进一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也十分有限,预计2011年下半年不会再加息,中国政府会继续实行“紧货币宽财政”的政策组合,坚持16%的M2增长目标,在2011年下半年促使财政政策更有助于增长。
戴学来同样认为三季度CPI会走向平稳,下半年再加息的可能性比较低。
在回答若继续紧缩货币政策,经济会否继续增长的媒体提问时,盛来运称这取决于经济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长期来讲,我相信任何一个政策都是围绕使经济发展得更好,因为货币政策所追求的目的,除了保持物价稳定以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是为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经济半年报打消“硬着陆”担忧
9.6%的增速保持在较为健康的区间内,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2.2%,也高于上一季度的2.1%和市场预期。这初步打消了市场对于中国经济严重放缓、出现“硬着陆”的担忧。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称,目前主要经济指标还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尽管部分指标在二季度出现了一些回调,但主要是主动调控的结果,是部分刺激政策退出以后的正常反应,“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比较强劲,经济增速快速回落的风险比较小。”
数据显示,GDP从去年三季度至今稳定在9.5%至10%之间。盛来运说,这个增速相对于“十二五”规划所确立的发展目标,以及从国际各个国家的层面上来看是不低的。
据介绍,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5.6%,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增速较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33亿元,同比增长16.8%,也保持了平稳的增速;进出口增速虽然回落的幅度较大一些,但目前20%左右的速度也是不低的。
各地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加快,包括产业升级的步伐也在加快,这也会不断赋予经济增长新的活力和动力。“所以我觉得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仍会保持稳定增长。”盛来运说。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也认为,中国经济在今年不会出现明显的减速。在流动性强劲、经济基本增长动力仍然保持稳定向好态势的情况下,市场不应过度看空中国经济。
国研中心的一位专家对记者说,2009年和2010年的增长是政策超常规刺激的作用,但不是可持续的。今明两年,随着刺激政策退出、资金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增速将回到常态化增长,回到新的均衡水平。
“未来1~2年,中国GDP肯定不会下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何帆在近期表示,从今年全年的情况看,今年GDP绝对不会太低,一定在9.5%以上甚至可能达到10%。他强调指出,GDP的下滑趋势,并不说明中国经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而是意味着中国经济通过宏观调控已处于一个较为正常的水平。
兴业银行研究总监鲁政委也表示,在影响二季度GDP走势的因素中,除城镇固定投资在保障房、农村水利建设和前两年已开工项目的支撑下可能一枝独秀外,消费、出口预计都会继续回落。
无独有偶,华泰联合证券认为,需求扩张放缓的势头在二季度表现并不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有所加强,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贡献提高。
此外,对于中国经济增速是否会放缓的疑问,王小广表示,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有助于经济模式的转型、控制通胀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相关问题,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合理化发展的。他认为,中国经济增速维持在8%左右是最为合适的选择,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而不是所谓的减少刺激经济增长因素后的“硬着陆”。
但从实际运行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也并非像想象中那么容易,何帆就表示了对政府投资的担忧。他认为,政府投资对GDP的走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首先,今年是“十二五”开篇之年,很多新型战略产业今年开工。另外是保障住房,今年目标是新开工1000万套,但到5月份只有30%开工,估计很大部分都在今年下半年,所以在下半年政府的投资会不断强劲。
所以,何帆预测,在未来1~2年,中国GDP肯定不会下降。如果GDP降不下去,就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物价的控制和通货膨胀,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谈到的首要任务依然是通货膨胀。
CPI不必“恐高” 通胀大限或已至
或许因为与日常经济生活关系最密切,在诸多宏观经济数据中,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已是时下国人最为耳熟能详的指标。而在投资人心里,CPI与A股市场关系可能更紧密。7月9日披露的6月CPI数据,由于超出预期,就让市场大跌眼镜。
市场为什么会对CPI“恐高”呢?
一般情况下,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加息,都是在月度宏观经济数据出炉之后,体现了对经济数据的及时反应。但这一次,央行提前在7月6日就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无疑给了市场充分的预期,6月CPI指数或将创新高。果不其然,7月9日公布的数据,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6月份同比上涨6.4%,而5月份CPI是5.5%,6月CPI不仅创下年内新高,也比5月上涨了0.9个百分点。从环比来看,5月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1%,6月环比上涨0.3%,涨幅也在扩大。
按通胀无牛市的逻辑,CPI高企,势必导致货币紧缩,资金面吃紧,最终A股市场供需失衡,股价下跌。从这个角度来讲,6月CPI数据确实不容乐观,与全年4%的调控目标相去甚远,难怪两市投资者会感到不安。换个角度看,本来预期二季度是年内通胀的高点,下半年通胀会因翘尾效应消失而逐步回落。可现实却让人不得不担心:以目前这样的态势,CPI年底真能降到5%以下么?
的确,上述担忧不无道理。但中投证券资产管理部陈波翀却以为,对于6月CPI的“异常”,也该辩证地看。首先,从结构上分析,主要还是食品价格上涨所导致的。在6.4%的同比涨幅中,食品价格上涨14.4%,非食品价格上涨3.0%;消费品价格上涨7.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0%。在0.3%的环比涨幅中,食品价格上涨0.9%,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上涨0.4%,服务项目价格持平。从对CPI的贡献来看,食品类价格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26个百分点。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2.3%,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94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57.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37个百分点)。可以这么说,6月的CPI是被猪肉价格“绑架”了。
其次,从基数上看,由于翘尾效应的消失,上半年CPI本来就要高一些。不能因为6月CPI的“异常”,就认定通胀趋势的改变。而且从猪肉价格周期来看,一般会持续18个月,目前已经上涨超过一年,下半年出栏数量增加,必然会导致价格的逐步回落。可见,温总理前几天对高价猪肉“得把这个周期过去,再过几个月就下来了”的表态,是有充足依据的。
还有,通胀与货币紧缩没有必然的联系。观察通胀,要看形成通胀的具体原因,如果是需求旺盛导致的通胀,那么紧缩货币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但以猪肉价格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上涨,紧缩货币就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了。
其实,现在已经有了一些通胀缓解的积极信号。譬如,从输入型通胀来看,美国主动释放原油储备,稳住了国际油价,对于大宗商品价格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再譬如,6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8%,与5月持平。这些都会给下半年通胀水平的下降,奠定确定的基础。
因此,陈波翀表示,我们大可不必对CPI“恐高”,通胀回落之势可期,对于A股市场而言,最坏的预期或许已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