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徐冰:企业债助力保障房的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2日 09:39  中国经济时报

  ■时报时评■本报评论员徐冰

  受困于保障房资金供给的巨大缺口,国家发改委终于决定出手。据《上海证券报》的报道,发改委日前下发《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地方政府发行企业债券,为保障房建设募集资金。

  此举不出市场所料,除了允许地方发债,当前的投融资机制下,没有保障房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于此,发改委的作为并无多少选择余地。按照既定规划,今年将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需要资金1.3万亿元,其中5000亿元由各级政府出资,其余的8000亿元经由社会渠道筹集。整个“十二五”期间,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所需资金预计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如此之大的建设规模和资金投入,钱从何来注定是伴随始终的困扰。至今,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开工率仅34%,尽管其中也有地方政府不作为的因素,但显而易见的现实在于,没有稳定的投入渠道,实难持续支撑庞大的建设规模。

  允许地方发行企业债券,作为破解保障房建设资金瓶颈的探索之道,有其现实意义。但发改委此番开闸企业债似显过于激进。问题不在于能否以企业债为保障房融资,而是如何保证所融资金能否切实地用于保障房建设而不被挪作他用。专款专用在中国从来都不缺少麻烦和漏洞,当前的信贷收缩已经给各地带来资金困扰,如果监管不力,地方有足够的动力将保障房融资当做提款机。

  过于激进之处还在于,允许地方发行企业债券为保障房融资,将使得清理地方债的工作更为复杂。中国地方债务已达14万亿元,各种地方融资平台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金融隐患。清理地方债务以及地方各级融资平台尚未实质展开,发改委此番开闸地方企业债券在逻辑上存在明显漏洞。当然,保障房建设是一个“硬任务”“死任务”乃至“政治任务”,由此不难理解发改委政策取向的先后次序。但必须明确,在地方债务和融资平台得到切实治理之前,任何扩大既有规模的做法都将面临巨大风险。不妨说,此时开闸地方企业债券为保障房融资,是以地方债务和地方融资平台的潜在危机拖后为代价的。

  坦率而言,保障房建设规模和资金需求量,对目前的建设体制和投融资渠道,都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民间对于保障房建设有“大跃进”的议论,一是指为了完成任务,地方随意扩大保障房的概念外延以凑数;二是怀疑建设规模和资金量恐已超出实际的承受能力。此议虽有偏颇,却也不可等闲视之。保障房当前的开工率偏低,显然已对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构成巨大政治压力。发改委开闸地方企业债的同时,财政部也启动了今年首次地方债发行计划,今年首批地方债将于6月27日启动,涉及11个省市,共计504亿元,重点投向保障性住房领域。

  在政策倾斜的大力支持下,保障房建设将显著提速应该可以预见。但已暴露的问题不会因资金有望得到保障而消失,保障房的真正成功,必定有赖于公平公正的分配、过硬的质量以及准确的资金投向;而其失败,也注定是在这些问题上出现硬伤。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