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童彤
近日,国家防总最新统计显示,当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044亿亩,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旱情较为严重,耕地受旱面积为4535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43.4%。
继年初北方冬麦区出现旱情以来,当前困扰长江中下游主要水稻产区旱情甚至“有过之无不及”之势,各界普遍认为,旱情势必给正值早、中稻种植期的华中粮食主产区带来持续影响;相关专家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十二五”开局年内接连出现逾亿亩耕地受旱状况,无疑为全国粮食生产带来新的“警醒”。
稻区生产受阻
或将影响全国产粮
作为全国主要粮食生产区,长江中下游五省水稻主产区作为主体,会同浙江、上海、四川、陕西、河南部分稻区共同组成华中双季稻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也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
其中湘鄂赣皖苏5省在贡献超过四成的稻谷产粮的同时,也一并贡献占全国近两成的小麦产粮,有分析认为,中部地区水稻主产区受当前旱情影响势必造成年内秋粮产量下降。
据了解,通过三峡大坝加大对中下游下泄流量缓解旱情措施的实施,五省已完成抗旱浇地863万亩,但相较五省4535万亩的受旱耕地面积,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在全国主要产粮区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晓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旱情会给稻区生产带来减产,但综合看今年全国产粮形势,或能够弥补不足影响,尽管夏粮年初受旱严重,但当前正值收割季,形势甚好。
5月30日,在长江中下游稻区持续受旱的同时,北方冬麦区也正式启动了小麦主产区的夏收工作,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也做出了“今年夏粮将喜获丰收、冬小麦有望实现连续8年增产”的预判。
“相较于北方频遭旱灾,南方稻区的‘旱涝’交替灾害处理更棘手。”崔晓黎强调,“十二五”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如何采取手段做到“旱涝保收”,亟须有关方面推进。
科技兴农成重点
中部挑重任
“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作为促进中部崛起的八项任务之首,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予以明确:到2020年,中部地区产粮将达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切实发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然而,随着近年来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大有成为常态之势;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在确保现有耕地红线的同时面临的粮食生产环境较之以往更为恶劣,于是,有关“中国怎样凭借仅占世界6%的淡水和9%的耕地资源,让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温饱难题继续得以妥善解决”的问题引来持续讨论。
在各主要粮食主产区频遭旱涝灾害、国家明确兴修水利的大背景下,“科技兴农”重新被摆在了前沿位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做出了“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着力加强重要工作”的要求。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姜文来对本报记者表示,强调科技农业,主要是应对人口增长、耕地水源受限以及灾害频发导致的“旱期无水可用”、“涝期排水不利”等带来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无论是北方麦区还是南方稻区,其长远持续的发展都应从农业种业发展着手。”姜文来强调,培育研发出更能够适应恶劣生长环境的粮食育种,辅以栽培过程的技术保障是科技兴农的重要基础,但需要形成产学研互动、成果转化应用的一系列制度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