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易纲:GDP环比增速最低点出现在去年四季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3日 09:04  人民网—人民日报

  货币信贷较快增长基本打掉了通缩预期,有利于稳定资产市场

  记者:一季度货币信贷出现较快增长势头,其中1月份和3月份的新增贷款分别创下历史新高。对此,您有何评论?

  易纲:今年一季度,我国货币信贷投放持续加快。3月末,M2同比增长25.5%,为1996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M1增长17%,恢复到2008年6月前的水平。贷款余额增长29.8%,为1994年以来最高水平。3月份新增贷款1.89万亿元,继1月之后再创历史新高。一季度新增贷款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

  从贷款结构看,一季度票据融资增加1.48万亿元,同比多增1.5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为32.3%。票据融资业务的发展对弥补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融资不足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有助于这些企业以低于贷款利率的成本获得资金。项目投资类中长期贷款增长快,有利于投资较快增长。一季度,中长期贷款增加1.86万亿元,同比多增1.07万亿元。主要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等行业。

  总体而言,金融危机情况下的货币信贷较快增长利大于弊。有利的方面,一是基本打掉了通货紧缩预期。二是有利于稳定资产市场,近期股指涨幅较大,房地产市场上房价、交易量、交易额也出现回稳迹象。三是加速了企业存货周期的调整。如果企业尽快结束去库存化行为,使存货进入正常状态,将有利于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周期的调整。四是增强了公众对于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信心。与此同时,也要考虑信贷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季节调整的GDP环比增速最低点出现在去年四季度

  记者:最近,一季度经济指标纷纷公布。综合起来看,您怎样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

  易纲:应当说,中国实施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已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形势比预料的好。

  一是投资增速加快,消费较快增长,国内需求持续提高。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1%。从趋势看,经过季节调整的GDP环比增速最低点出现在2008年四季度,2009年一季度开始回升。

  二是工业生产增长企稳,制造业景气指数连续回升,农业形势总体稳定。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4%,订单指数回升迅速。PMI指数连续4个月回升并重返50%以上,表明中国制造业经营状况开始重新扩张。人民银行监测的5000户工业企业数据显示,2009年二季度企业景气预期指数为12.8%,出现四个季度以来的首次回升变化。

  三是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产业升级较快。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城镇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

  五是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社会信心提振,市场预期改善。

  从基本面和发展优势看,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仍有较大潜力。我国经济彻底摆脱危机影响,迎来下一轮持续快速增长,根本上取决于创新和改革,以增强经济内在活力,实现扩内需、调结构、抓改革和惠民生的有机结合。

  坚定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

  记者:根据一季度的经济金融形势,相信央行已经确定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取向和措施,您能否作些披露?

  易纲: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地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引导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和信贷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继续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贷投放。进一步观察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和政策效应,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二是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质量。保证符合条件的中央投资项目的配套贷款及时落实到位,认真做好“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灾后重建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大力发展消费信贷,落实好房地产信贷政策,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同时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三是引导商业银行优化绩效考核机制,促进信贷均衡投放。在支持国家项目建设的同时,也要建立起对有发展前景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激励机制。

  四是研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和水平。

  五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和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田俊荣)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