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恒基董事局主席:海外并购要从国家层面实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7日 15:56  中国财经报

  刘明中

  自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十分活跃。在全国两会期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和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恒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高敬德聊起了目前正风生水起的中国资本海外并购热潮。高敬德就此发出强烈呼吁:要从国家层面协调实施海外并购战略。

  “我认为,首先一点,购买金融资产应该只在参与,重点在于引进金融人才。”高敬德直接切入主题,对于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大国,金融业发展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和经历的高端管理和中高级务实人才。上海按照国际惯例和人口比例,应该有100万人从事金融行业,可现在只有20万的金融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至于顶尖的金融人才更是稀有。“以前我国很难像西方国家那样高薪较大规模地聘请这些人,现在正值金融危机,招聘人才可谓天赐良机。”

  还有就是要把重点放在购买战略性矿产资源上面。高敬德说,以前中国要买什么资产(资源),其价格就会暴涨。而金融危机之后,受发达国家需求萎缩的影响,曾经脱离了需求基本面的国际原材料及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出现拐点,走上了回归之路。如石油已从最高时的147美元/桶,回落到每桶40美元以下。他建议,国家应抓住这个机遇,将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价格合适的战略性资源类资产作为海外并购、投资的重点。

  第三就是海外并购应该购买价值链的上游核心设备、技术、品牌、服务以及高科技资产,现在是最佳时机。高敬德说,过去,美国人老是卖给我们飞机和黄豆,但我们想买的特种电子计算器、先进设备等高科技产品,他们却禁止出售给我们。金融海啸爆发后,美国以及欧洲国家急需资金救市。“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有利时机,要求美国及其盟友在出售高科技产品方面作出让步,使我们有可能购买到一些需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品或资产。”

  同时,高敬德提醒说,现在我国十分缺乏国际并购的战略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中国的企业必须抓紧吸纳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中央企业仍占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80%左右。因此,高敬德认为,要积极扶持民营企业“走出去”。他提出,在实际运作中,政府可以引导、组织金融企业如中投和几大保险公司及央企各大公司等,与民营企业组成联合体同船出海。“民营企业往往注重与标的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以提升自身价值,对短期财务收益看得相对较轻;而金融企业和央企在投资中则更注重目标企业的财务回报。这二者结合起来,可互相取长补短:既可扶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又能有效规避风险。”

  现在,产业升级已经摆上了各地政府的议事日程。高敬德提出,海外并购可与地方产业升级相结合。他说,现在许多地方政府都提出“腾笼换鸟”的计划。“这个‘鸟’就目前来说,许多优秀的‘鸟’在欧美龙头企业手中。如果能将这次国内企业收购或参股美欧大型实体公司与地方的‘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实现‘腾笼换鸟’的计划,就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政府参与海外并购的积极性。”

  “要真正把海外并购提到战略的高度,就必须从国家政策层面进行协调。”高敬德具体解释说,一是需精简并放宽对跨国企业并购的复杂审批程序;二是要加大对海外并购贷款的支持力度;三是应该加强对海外并购予以产业方向性指导;四是应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风险保障机制;五是加强政府与被投资国政府的沟通联系。

  “要做到上述这些配套措施,需要中央政府牵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工信部、商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安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参与组建‘海外并购领导协调小组’,具体负责各部门之间的政策配套及衔接问题,以加强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协调和具体指导。”高敬德说,同时,海外并购还要重视利用香港优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