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胡鞍钢:改革信心与共识比黄金更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01:4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张立伟

  专访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

  编者按:

  当前中国经济遭遇困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外部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中国出口贸易,出口导向型明显的地区遭受寒流,如珠三角和浙江等地。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正处在转型期初期,如果中国经济早已转型成功依靠内需拉动,那就完全可以抵御外部的侵袭。

  但是,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初期,又碰上“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因此,转型战略进退两难:继续推进转型,则会与全球周期性经济衰退构成中国经济的双重压力,可能造成大量失业,影响社会稳定。如果转型半途而废,则中国经济就失去未来可持续增长的空间,只换回暂时的稳定,同时也失去了难得一遇的转型机遇,因为只有外部的压力才能真正推动转型。

  广东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明显的经济大省,已经步入中等收入水平,是中国最早遭遇转型压力的地区。这个经济体已经承受了外部市场急速萎缩的打击,在上述两难抉择中,广东可能面临的风险在于:会失去一次难得的转型机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机会在于企业“大扫除”、“大洗牌”中,实现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

  在广东何去何从的争论之中,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对广东省进行了详实的调研,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们就此对他进行了专访。

  改革需要形成共识

  《21世纪》:经过实地的调研,您如何理解和看待广东的转型?

  胡鞍钢:从经济角度和各国实践来看,根据要素禀赋,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的发展逻辑一般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逐步递进,比较系数都显示了这一点,虽然不同国家国情会不一样,但是基本上都是劳动力比较系数先上升后下降,资本、矿产、技术等要素都有这个现象,所有经济体都面临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后,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的问题。

  广东在改革开放30年后,要逐步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持续推进,否则就无法抵消成本的上升压力。现在,广东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产业如何升级,另外就是相当多的产业需要转移(比如纺织、玩具),要么向海外转移(如越南),要么向内陆省份转移,产业升级与转移同时进行。

  珠三角的成功之处在于,国内外的竞争压力迫使其不断转移和升级,此次外部冲击加剧了压力。当年的亚洲“四小龙”也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下加快了转移步伐,那次危机对中国影响较小,这一次影响很大。

  《21世纪》:广东转型的困难和阻力在哪里?

  胡鞍钢:实际上广东的几任领导人都提出过转型,但是人们都是有惰性的,也有利益集团阻碍,转型推进不够及时和坚决,因此,在此次危机面前才会遭受挫折。

  广东目前存在一个规模很大的食利阶层,他们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财富是靠创新创造的,这些依靠租金食利的阶层是财富的转移主体,而不是创造主体。他们增加了广东改革的成本和难度,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障碍,比如有些市,各个区都有自己的工业园、开发区等等,各干各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