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基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7日 10:16 生活新报

  农历新年开市第一天,新开户数就创下历史新高,不过这些投资者第二天就遭遇到十年方得一见的历史性大跌。我们不知道,这些投资者当时作何感想。当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一年多的牛市时,发现许许多多的怪异现象: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发生在某个投资者身上的事,但是他们往往代表了一种现象;有时候,我们仅仅从市场上看到一种现象,但是现象下面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投资者。

  

  在投资经典《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一书中,作者这样描述处于金融狂热中的人们:“自信,像怀疑一样,可以无限制地增长,并且,希望也可以像恐惧一样四处泛滥。”通过这些怪异的现象,我们发现一双双求财若渴的眼睛,它们似乎看到了唾手可得的财富。而投资者作为一个群体,具有心理学家勒庞所指出的特点,“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

  “上帝要你死亡,必先让你疯狂。”这一轮牛市,我们看到许多疯狂的场面,当然,现在说“死亡”也许为时尚早,因为有的人还没有进来,有的人还有机会出去。(老钱)

  春节过后仅4个交易日,沪深股市就一改节前温和攀升姿态,暴涨暴跌、大开大阖,其震荡幅度之大之频前所罕见。数百只

股票同时大幅上扬,又同时大幅下挫,如此往复两次,令置身其中的股民、基民心胆欲碎,再难辨清东西南北。

  2月27日,沪深股指均创下10年来的最大跌幅。两市加起来只有近60家个股飘红,跌停个股家数却接近900家。

  股市的大跌,让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基金也绿了脸。最多的下跌了近0.2元。一些市民很纳闷,一天之内就跌去1角多,基金净值变化这么大,这不是变成“小股票”了?

  老基民 尝到甜头不愿抛

  在长城证券开户的贾先生28日查询自己的账户时吓了一跳,他的账户一天就缩水10多万元。“这是我买基金以来市值损失最大的一天!”

  作为一名稳健型投资者,贾先生买了十多年的国债,始终没有碰过股票和基金。“直到国债收益跌破5.8%时,我才开始考虑转换投资方式。”2004年上半年,他尝试着投资了一些基金,“总资金不大,只有几万元。”之后股市的大跌让贾先生的投资亏损了20%以上,“但与同时期的股民相比,我亏的算少的了,这也让我意识到基金的风险相对较小。”

  随着去年股市的持续走牛,贾先生逐步将自己的投资重心放到了基金上,收益也开始急剧增长。“去年的收益肯定在100%以上。”

  相比而言,罗女士的基金投资史要稍长一些,也更幸运一些。

  2003年底,罗女士买进南方避险基金这只保本型基金,不仅让她躲过了2004年下半年股市的暴跌,还让她的账户产生了盈利。“现在我还拿着它(南方避险基金),时间持有越长,反而越不想卖了。”

  在周围人眼里,罗女士是成功找到

理财赚钱窍门的人,股市里的几个姐妹甚至跟着她买卖基金,而不再操作股票。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位年纪略长的女士就问罗女士:“长城久富值得买吗?你买我就买。”

  对近期的下跌,贾先生和罗女士都表现得相当平静。“大盘这次有点头部的味道了,我准备减掉4成仓位,但要找个好的时机。”贾先生说。罗女士暂时没有卖出的打算,“既然都说股市大的方向没变,为什么要卖出基金呢?”

  新基民 跃跃欲试碰运气

  去年6月才成为基民的常先生,现在已经把2万元的投入变成了3万余元。“如果再大胆一点,我还能多赚1万多。”

  常先生在南窑汽车客运站工作,他在去年6月份去银行存钱时,经银行工作人员介绍才开始接触基金。常先生说,刚开始压根儿不懂什么是基金,只是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他,买基金赚的钱比存定期的利息要高,心想能比买国债赚得多一点就行,于是就尝试着在银行买了对方介绍的基金。

  去年下半年基市的红火,让常先生深深地体会到了基金给他带来的快乐。常先生对自己刚刚介入的领域很谨慎,他没有按照基金专家的建议钓长线,而是见好就收。

  从去年6月份开始,他先后投入了2万元钱,当选中的基金涨了10%时,他开始分批抛售,到涨了50%的时候,已经完全抛光。但这只基金并没有因为常先生的抛出而停止疯涨,到今年年初,它的上涨幅度超过了100%。

  “心里多少有些后悔。如果坚持不卖的话,现在至少还能多赚1万多。但回头想想,其实自己已经赚到比预想中还多的钱了,这后悔的心情也就淡了很多。”常先生说。

  虽然常先生自认为这次投资略有遗憾,但在他周围人的眼里,他无疑是成功地找到了赚钱的窍门。去年年底,他的同事、朋友纷纷拿出存款,投入了基市。现在见面时的话题也由以前的天南海北、家长里短变成了基金。

  周围人的热情高涨,反而让常先生变得更谨慎。他没有太着急地再次将钱投进去,几次排队购买新基金没买着,也没让他感到懊悔。“中国人干什么就爱扎堆儿,但人越多就越容易出问题。前一久的‘黑色星期二’,不就是很多人赚钱后立马抛造成的?”他现在经常到银行转转,多了解点信息。“去年那样的牛市10年内都不会再出现!我要等个更好的机会。”

  并非所有的基民都收获颇丰。

  小张是某银行的一名员工,在基金销售火爆的大环境下,他也顺理成章地被“熏陶”为一名基民,而且是个“激情四射”的基民。今年年初,小张将准备购买房屋的10万元首付款全部买了基金,指望着基金能将“首付款”变成“全付款”。

  2月27日的股市狂跌,让小张有些惊慌。看着银行大厅里电子牌上基金价格,他一边庆幸自己的基金价格“没跌”,一边将手中的基金赎回了一半。但他并不知道,电子牌上所标注的是前一天结算时的基金价格,他选择赎回时交易价格早已滑落。事后一算,他这5万元的投资,经过近3个月的孕育,仅多出不到1000元钱,与他的“全付款”的愿望相去甚远。

  虽然赚得少,但小张的激情并未消失。“我之所以敢来投基金,是很多专家都对2007年以及未来10年的基金市场看好,肯定能赚大钱。比我把钱交了首付买房,要更划算一些。”

  小张告诉记者,在基民当中,比他更有激情的大有人在。他一位朋友,甚至将房子抵押贷款,用贷款的钱来买基金。“那位朋友说,就目前的基金市场来看,买基金所赚的钱除去贷款利息外,肯定还能赚钱!”

  基金段子

  

  “买基金真好,还送盒饭!”

  这是一个曾被监管高层引用的笑话:一个老人刚刚办理好基金认购手续,转身就问基金销售人员:“基金的利息是多少啊?”

  当前,许多老百姓对基金的认识还停留在存款和国债阶段,在2006年以前,存款和国债一直是百姓持有最多的金融产品。直到最近,银行储蓄才慢慢流向基金产品。

  据称,某城市一位携带200万元现金买基金的花甲老人,事先根本不知道哪只基金更适合她这个年龄段的心理预期,她在银行网点不停地咨询其他投资者和银行员工。她中午打算去吃米线的时候,银行工作人员提醒她,带着大量现金离开银行网点后,会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所以银行为老人提供了免费的盒饭午餐。老人非常感动,并称,“买基金真好,还送盒饭啊!”

  2000万元进不了大户室

  这样的故事在市场中已不鲜闻:北京一家基金公司曾经接待过一位老年客户,随身携带几百万的现金去基金公司购买基金。交流中,基金公司的销售人员才惊奇地发现,这位携带巨额现金的老年客户不是自驾车或者乘坐出租车而来,而是乘公共交通车而来。

  有消息称,另一位投资者手握巨资想进大户室,但他仅仅明白了什么不叫大户。他以2000万元资金去开基金账户,本想能进大户室,殊不知吃了闭门羹,被告知“请到外面(散户)去排队”。

  就在一年以前,银行的柜台前排队的客户一类在办理常规业务,另一类在买国债,而现在国债队伍已经变成了基金队伍。很多投资者聚在银行网点征询银行理财顾问,哪只基金更值得购买。

  再让我们看一个场景,了解一下基金投资的“热度”吧:据传,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开车被叫停,当总经理透露自己是某基金公司老总时,当事人员非常惊讶和兴奋,并立刻放行,还称如果以后遇到麻烦可以帮忙解决,同时还要求以后要多多指引投资方向。

  小摊主劝基金经理买青啤

  专栏作家William Pesek在1月份一趟从东京飞往曼谷的飞机上从一个对冲基金经理口中听到了一件奇事。这个英国的基金经理在上海的时候曾经在一个小摊子购买DVD,摊主悄悄地对他说:“如果你还没有买青岛啤酒的股票,现在还可以买一点。”这个基金经理将这称为“肯尼迪时刻”。

  “肯尼迪时刻”的说法,与股市中著名的“擦鞋匠理论”有关。

  美国1930年经济恐慌之前,股市正如日中天,每个人都在以高价买入股票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华尔街到处都是因为炒股而暴富的人。当时在华尔街工作的股票交易员、经纪商以及投资人都会在工作之余到街道旁的擦鞋匠那里擦鞋,市场是如此的火爆以至于擦鞋匠都难免问问这些业内的人哪一只股票是市场的热门。

  久而久之,这些擦鞋匠的摊子就成为了热门股票的信息交换中心。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只非常热门的股票,让擦鞋匠也对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变得难以把持而跳入股海,之后的事实证明这时已经是泡沫的高峰。

  有奖征文

  “基民故事”

  2006年,受益于国内股市的火爆,

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为投资者带来不菲的收益。超过1/3的开放式基金取得了100%的收益。强烈的赚钱效应,在年末造就了世界基金史上的奇迹,400亿基金的诞生宣告了中国走入全民持有基金的新时代。

  为此,本报特举办“基民故事”有奖征文大赛,拿起你的笔,将你的投资经历或者任何点滴经验写下来,与广大读者共享。稿件一旦选用,即可获得稿费和礼品。

  投稿邮箱:laoniu@shxb.net

  活动日期:3月8日至5月8日

  备注:邮件请写明联系电话、家庭住址、邮编,以便日后联系及寄出奖品。

本报记者 王征 于强 苏雪瑞 马曼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