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有机地活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3日 16:30 经济观察报

  郭娟/文

  前一阵在北京举办过展览的英国i-D杂志主编Terry Jones生活在伦敦,女儿最近给他添了个外孙,但却是在千万里以外的美利坚,于是Terry的生活里又多了一项内容——定期往美国空运奶粉,健康的英国婴儿怎么能在美国的转基因奶瓶里泡大呢?这反映了很多欧洲人的心态——凡事都追求新奇、大胆的美国人推崇的转基因食品绝对是个危险的发明。

  查尔斯王子最早开始经营他的有机农场时生意并不好,有不少英国人等着看王子的笑话,不过近两年来,这个名为“公爵原创”的农产品牌已经开始能够赢利,原因就是英国人越来越关心自己餐桌的安全系数了。现在,欧洲人“有机食品”的生产开始成为一种趋势,至少“organic”的概念已经被提上议程,陆续出现了有机农产品、有机食品商店、有机食谱和餐厅等。欧盟委托专家撰写《欧洲有机农业的经济与政策》系列,观察和分析有机农业的前景并提出建议 。即便是在世界第一大转基因农业生产国美国,倡导有机农业的民间组织也在积极地奔走。

  在亚洲,日本是先行者。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出现了有机农业组织,这种小范围的民间团体为会员提供未被污染、未加工的非进口农产品,同时教授自然生产的知识。现在台湾地区也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农人”,他们原本的身份可能是教师或者白领,从城市“卸甲归田”,自己种植水稻和水果,过上了双脚着地的生活。其实对于不少人来说,有机农业的耕作和消费既是饮食方式的回归,也是心态和生活模式的回归。人在过度现代化的社会里开始反思和寻找曾经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对身体的关照,同土地的亲近,以及对朴素、诗意的文化和生活节奏的怀念。

  到最近的农场去

  如果你的美国友人告诉你他每周都会到家附近的农场去认领装在纸袋子里的几个番茄,两根黄瓜和若干豌豆,那么他应该是“社区支持农业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简称CSA)的成员,得到这些有机的番茄和黄瓜要付出的是一些钱,或者还有一些呆在农场里干活的时间。

  CSA于80年代出现在美国,他们提出了“地产地销”的概念,提倡居民在附近的农场里消费农产品。CSA不仅反对食用受到污染和来源不明的食物,也反对食用高成本运输来的有机食品,这其中也包括了对第三世界国家“血汗工厂”的抵制,以及警惕有机食品成为另外一种形式的“

奢侈品”。CSA的做法是,建立当地居民和农场的联络网,会员入股,和农民共同承担农场经营的风险。会员可以每周从农场拿到新鲜的有机食品,组织鼓励会员通过参加劳动或者销售过程来降低入股的费用。

  Elizabeth Henderson 从1988年开始经营她的GOVCSA,他们的口号是“了解你的农人,了解你的食物”(Know your farmers, Know your food),所有会员被要求每个季度至少贡献17个小时的劳动。进入现代化农业阶段后,人远离土地,对耕作、食品加工的过程变得越来越陌生,食物通常只是超市里顺手拿起的一件商品,很少人会去动脑筋想这些东西在进入我们的身体之前走过了怎么样一段路程。不管是对现代化技术过分相信的麻木,还是对

食品安全无意识的盲目,餐桌开始变得危险。让普通人走进农场,亲自参与食物生产的过程,算是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的最直接的一种方法。而且省掉运输这个步骤还有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把食品的包装最简化。法国甚至提出了以“邻近原则”代替“国家原则”以降低运输费用的做法,打破国家的界限,提倡去离家最近的外国农场买有机土豆而不是超市里的法国外省土豆。

  同“有机”关系密切的一个关键词是“小农生产”,有机食品的生产成本高、产量低, 在英国,有机食品的年生产量只占总食品生产量的4%左右,从事有机农场经营的大都是小农户。对于他们来说,“直接销售”——直接建立农场同消费者的关系而非通过大公司或者大型超市——的办法是他们对抗大公司低成本压力的一种生存方式。而像CSA这样的非赢利组织也担当起了帮这些农户宣传和拓宽销售渠道的责任。

  在国内也有分布在各地小块的有机农场,很多面对的是海外市场。但是不少国内想要发展有机农业的农户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就是,第一步对土壤的要求就很难达标,这是长期使用农药遗留下的问题——666在中国禁止使用只有十年的时间,不过残留物要经过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可能消失。

  从“乐活”到“半农半X”

  去年11月,香港的中环开了全港第一家大型有机食品店ThreeSixty,让一些香港人兴奋到奔走相告。据说ThreeSixty店铺里70%以上是有机产品,包括了蔬菜、水果、肉制品,以及经过加工的成品和半成品,工作人员们很乐意帮你找到想要的东西或者回答关于有机食品的问题。ThreeSixty香港地区的负责人说,之所以建在中环,也是为了满足那些已经开始有有机消费意识的香港人的需要。无论从消费意识还是消费习惯上来说,这部分人还是小众,他们大多受过很好的教育并且具备一定的消费水平,用概念来套的话,大概应该是现在所说的“乐活族”(LOHAS),吃有机食物,使用环保产品,关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

  整个社会的心态似乎在长时间忽视人自身之后开始触底反弹,“乐活”的态度对工业产品设计、能源使用等方面的影响已经显山露水,节能汽车、“无添加”

化妆品,或者像ThreeSixty这样的有机食品店,由酷的、奢华铺张的悄悄向更人性化和环保的方向转变。但让生活在内地的“乐活族”比较郁闷的是,现在超市里能买到的有机食品少之又少,现在国内在食品方面大概可以粗浅地分为安全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安全食品保证人食用后不会中毒;绿色食品对生产和加工的过程提出了更严格的规定,但是由于缺乏每个环节长期的监控和审核,现在的“绿色”似乎还不够绿色。

  比城里的“乐活族”更彻底地亲近自然的是现在出现的“半农半X”的方式,最早的启发来自日本作家星川淳的“半农半著”的生活方式,一边过农家生活,一边写作。写了《半农半X的生活:顺从自然,实践天赋》的日本作家-见直纪说他大力提倡的半农半X是一种半自给自足的农业,和工作同时进行,在小规模的农业中获取自给自足的粮食,用简单的生活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同时从事自己理想的工作,更积极地同社会保持联系。在他看来,“半农”可以缩减现代人的物欲,更清静、单纯地生活,X的部分也充满了可能性,最理想的莫过于从事社区服务方面的工作,比如“半农半看护”或者“半农半教育”,当然也可以是其他。

  “半农半X”已经不只是个概念,在台湾的美浓地区,有一些在城里念书或者工作的人开始选择回到乡间务农,像歌里唱的“台北不是我的家”,很多人还带着童年时代关于田野些许的记忆,在被现代城市的紧张和污染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转身离开了,重新体会那种双脚插在水稻田里的快乐和邻里间相互协作的温暖。无论是“两代米生产笔记”还是“予众不同的生活农场”,在这些博客的公告栏里经常可以看给“张妈妈的有机番薯”做的广告或者对城里人提供开放式的体验的日程安排,其中很多是亲子活动和专门为小朋友准备的项目,现在的小孩子几乎没有任何的农村经验,不少大人也希望借此来培养他们对土地的感情和对生态的关心。

  “在谈有机农耕的时候,吃无毒或者有机食物已经不再是惟一关心的事,更应该广义地含及生活上的问题”,一位搬到美浓地区过乡间生活的blogger写到,他所说的生活上的问题包括了如何使能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垃圾量降到最低,恢复土地的生命以及重拾人之间紧密、热情的关系等等。

  需要变得健康的不仅仅是食品,更是生活方式和态度,小到清晨的第一杯水,大到对于改善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参与,这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就像ThreeSixty的宣传语所说,“Change the World One Bite at a Time”,观念要一点一点地改变。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