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潮涌的三个十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8日 14:37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冯大刚 见习记者 王然 北京报道

  汪潮涌的人生远非幸运两个字可以概括。从一岁的时候被送到大别山当起别人的养子开始,从带着区区三十美元远渡重洋刷盘子洗碗开始,汪潮涌就体验着比同龄人更深刻的苦难。真正幸运的是,他心中从不缺乏鞭策自己向前的动力。

  从15岁到25岁,汪潮涌的计划是,用十年的时间完成自己的高等教育和出国留学。他做到了。

  之后的十年,汪潮涌的计划是走出校门,先成为一个华尔街的专业人士,然后变成一个有实战经验的管理人士。他也做到了。面对华尔街的工作机会和自身价值提升,他放弃了还有两年就可拿到的博士学位。33岁的时候,汪潮涌被摩根斯坦利派往北京,成为华尔街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首席代表。

  33岁的职业经理人汪潮涌风光无限,可这时候,他选择了放弃。因为他希望在自己的国家,在一个高速成长的环境之下做一个自己的事业。

  1998年,汪潮涌出任国家

开发银行的局级顾问。1999年,汪潮涌自己的公司信中利开张了。因为在他的规划中,从35岁到45岁应该完成的是从经理人到创业者的转变。这家投资公司很快成为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翘楚。

  处在自己第三个十年中的汪潮涌已经坐拥巨额财富以及美满的家庭,同时也是各类论坛聚光灯下的主角。但他却并不满足。2005年,他宣布投资组建“中国之队”,进军美洲杯帆船赛。

  汪潮涌说,在自己的下一个十年规划中,自己要完成的是从一个商业企业家向社会企业家的转变。那时候,他将更多关注社会层面的东西,帆船赛是其中的一个,出书、到大学讲课以及从事更多的慈善事业也是他下一个十年要做的事。

  访谈

  经济观察报:你的人生是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的吗?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不可预期?

  汪潮涌:我想我是一个比较喜欢规划、但又经常修正自己的规划的人。二十多岁在华尔街的时候,我就没想到有一天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投资机构。1988年第一次上帆船的时候,也没有想到有自己的船队。在第一个十年规划中,博士学位没有拿到,就是一个没有预料到的事情。

  经济观察报:你放弃的许多东西都是别人努力追求的,比如学位,比如高薪。促使你放弃的动力来源于哪里?

  汪潮涌:大的决策都是在放弃和追求的转折点中做出的,放弃的成本很大,但追求所获得的收获更大。回过头来想,我总记得作家路遥说过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的往往只是几步,尤其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选择回国?为什么选择自己创办一家投资企业?

  答:回国的动力在于,我想在自己的国家,一个高速成长的环境之下做一个事业。至于选择投资行业,是因为看到国内很多企业家拿不到金融的支持。我想国家金融政策对民营企业支持不够的时候,我应该做的是填补空白。

  1999年创办信中利的时候,我们的口号是,为高速成长中的中国企业提供国际化的投融资服务。在很短的时间里,融到了几亿美元资金。投资了十几家公司,在后来的几年帮助他们成长,让他们从初创企业成长到百度、瑞星、华谊兄弟、北大青鸟这样的公司。这一切给我和团队带来的不只是财富,还有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我是说,当你设立了一个目标,达成甚至超过的时候,那种愉悦是令人兴奋的。

  经济观察报:很多人说,做美洲杯的项目是一个奢侈的游戏,也看不到明显的回报,你为什么会自己做这个项目?

  汪潮涌:做美洲杯这个项目的时候,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感觉是,中国企业的品牌在世界上知名度是很低的。如果说创办信中利是为了帮助创造中国企业的话,参加美洲杯就是为了帮助中国企业创造品牌。世界上顶级的企业无一例外的都在赞助赛事,通过

世界杯、奥运会,来建立自己的品牌。可是在2004年的时候,我被邀请去做马赛帆船赛场的嘉宾,最大的触动就是赞助商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而且,美洲杯还有更强的地缘政治的意义。当我了解到历史的时候我看到,过去六百年,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兴衰与海洋息息相关。我想通过我的行为向世界宣告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复兴,宣扬中国人对品质品位的追求。

  经济观察报:你从“中国之队”上获得了什么?

  汪潮涌:几个方面。今年4月,我在新加坡接受航海届年度风云人物奖。颁奖嘉宾说,中国之队本身意味着中国在航海事业采取的是高起点、自上而下的一种方式。作为惟一的一个亚洲队,“中国之队”让整个亚洲都感到骄傲。这让我感觉到,我在为中国人创造历史。

  当然,参加帆船赛事也让我接触到了很多新的人脉关系,比如甲骨文公司的埃里森这样世界级的企业家。同时也接触到法国、新西兰等国家那些并不富裕但毕生奉献航海事业的水手、船员。他们给我很多精神方面的启迪和激励,让我觉得对信中利更有责任,把它做好做强。

  经济观察报:你所喜欢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如果每天多给你一个小时,你会用来做什么?

  汪潮涌:如果不是为了公司,我自己喜欢离聚光灯远远的。一个人在海上航行,或者几个朋友或者一家人一起,看着云淡风清、海天一色,那是我享受的事情。如果每天多出来一小时,我会去读书。各方面的书,我兴趣很广。中国历史、世界史、哲学,精神层面的心理分析、宗教、文学作品、游记、传记、武侠小说都会去读。现在觉得时间太少,而知识不够,我学的不够。

  经济观察报:你怎样做风险投资?创业使你获得了什么?

  汪潮涌:投资既要靠眼力、勇气,也要科学计算和评估。做风险投资的时候,别人看起来好像我们在做别人的股东,可是这背后面对的风险很少有人知道。当你所投资的企业面临了很大的财务困境,那时候所面临的精神煎熬、决策也是一种磨难。我相信生活中没有幸运儿,只是看你用哪一种心态看待你的人生。我喜欢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对这几年创业的经历我还是相当满意的。现在我的责任感更强了,当然也更辛苦了——脑力操劳程度更高。从前做职业经理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能合格。现在做企业家要考虑员工、社会、给投资人带来回报。

  经济观察报:你会投资给什么样的人呢?

  汪潮涌:单纯为了钱的人我不会投资,没有社会理想的人我不会投资。我喜欢的人往往跟我很像,他们除了追求经济利益,还追求一些非经济的东西。

  经济观察报:要一再做到很多别人做不到的东西,你怎样来激励自己?

  汪潮涌:激励自己不需要看太多励志的书。世界级人物的传记我现在还看,但主要是吸取里面精神的养分,是为了让我的思想更丰富,而不是补充动力的问题。我想,我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激励的人,永远不会缺乏动力。

  汪潮涌,1965年出生,15岁考入华中理工大学,19岁成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最年轻的研究生学员。1985年,20岁时赴美国

留学并获美国罗格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1990年进入标准普尔评级公司,担任纽约结构融资债券部副主任。1993年受聘于摩根斯坦利,其在亚洲有限公司任高级经理,1995年被提升为亚洲公司副总裁并调任北京代表处,任首席代表。1998年5月从摩根斯坦利辞职,全职担任国家开发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顾问。1999年5月创办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裁。2005年,组建“中国之队”,参加美洲杯帆船比赛。

  汪潮涌人很温和,让人有压力的是他近乎完美的简历。无论作为留学生、经理人还是创业者,几乎每一次,他都是在最年轻的时候,做到了最难能可贵的事情。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