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中国式流动难倒外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13:52 国际先驱导报

  中高层人才“瓶颈”是企业快速发展期过后的必然,因此,跨国公司可能还将继续处在“人才寒冬”之中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张雪湄 报道

  “跨国公司人才流动加剧,是其普遍存在的天花板现象造成的。”一位业内人士给《国际先驱导报》分析,“跨国公司大多数人都在底层,大家都想寻求上升空间。但是外企的特点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周围的人不动,你就不能动。如果外面有不错的机会,有可以升迁的职位,就会造成跳槽的发生。”

  陈先生就是典型的利用跳槽升迁的例子,从杭州某大型电子企业的业务员开始跳到跨国公司任高级营运总监助理,他经历了4家公司,用了8年时间,而很快他就要到一家民企任人力资源总监了。

  外企太多人才太少

  友泰(北京)管理咨询公司总裁涂方根认为,跨国公司跳槽现象增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合格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没有成形,人才较少造成的。

  涂方根分析,跨国公司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既了解中国市场,又对西方管理体制深有体会。而中国的传统教育很难培养这样的人才,“海归”中这样的人才也不是很多。“很多人

留学回来后,变得‘土不土,洋不洋’。出国后,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西方文化中去,但是由于几年时间都在外面,对于中国国内的行事方式和行事规则又不熟悉,很难成为跨国公司需要的管理人才。”涂方根说。

  刘先生也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实际上,机会多、选择多也是跨国公司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

  一位长期做人力资源咨询的业内人士介绍,在短短十年之间,北京市的外资企业数量已从当初的四千余家发展到目前登记在册的近两万家,雇员数量猛增至70万人。“只要有外企的进入,就会有新机构的设立,这就需要有‘能人’来主持工作。这种变动显然是意料之中。”

  民营公司争抢人才

  此外,中国的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争夺人才也是跨国公司人才流动加快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联想挖戴尔公司管理人才的新闻就是最好的例证。

  一位猎头公司相关人员介绍,2000年,该公司经手的中国经理人中只有20%到30%被本土公司招聘,而现在,这一比例高达60%到70%。

  实际上,民营企业给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目前已经不低于跨国公司,即使略逊一筹,也有期权和股权等作为补偿。

  在一家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做高管的刘女士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公司已经成功进行了两次融资,正在筹备海外上市。在此过程中,公司高薪挖来了对国际融资比较了解的高管,而同时,原有的高管队伍也比较稳定。“其实在公司也不是什么都如意,但有期权限制,跳槽成本很高。”刘女士说。

  “处于成长期的公司相对会比较稳定,没有那么多跳槽事件发生。”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大都处于成长期,民营企业的员工等着公司做大,分享成果。而跨国公司员工通常没有这种分享的机会,要升职,跳槽似乎是不错的出路。

  “从韩国、新加坡等地的外资企业发展来看,中高层人才‘瓶颈’是企业快速发展期过后的必然,而随着人才储备和后备力量的跟上,这种情况会慢慢得到缓解。”业内分析师认为,跨国公司可能还将继续处在“人才寒冬”之中。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36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