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正文
 

规范基金业细节决定成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0日 22:17 北京商报

  6年前,《财经》杂志以一篇“基金黑幕”为封面报道的文章,掀开了基金业重重黑幕的一角,从而引发了整个行业的规范风潮。然而,6年时间过去了,基金业在人们眼中依然充满神秘感,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猜测,受锢于公开资料的匮乏,这些猜测仍仅仅停留在猜测阶段。

  没有人否认基金是证券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没有人因为它的一些不规范而放弃
这个重要的投资渠道。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基金行业能像美国电影中那句经典台词说的那样:“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从7月开始,本报以基金兴业“封转开”为由头,陆续报道了行业内诸多的不规范现象。在这一过程中,令记者们感到最遗憾的是,很多本应该为公众知晓的信息被重重封锁,使得我们只能根据零星的资料,去反向推测可能原因。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基金投资组合是每季度公布一次,而事实上仅凭这样的信息是无法全面了解基金的操作风格和策略,人们只能从基金每天或每周的净值变动上了解自己的收益,至于基金经理们是否尽心尽责,是否把握住每一次应该把握的投资机会,人们无从得知。

  于是,市场上便有各种各样的传言和猜测,如基金经理收受庄家好处,为高位套牢的庄家接货;新发行的基金为了宣传需要,以免收手续费的优惠拉拢机构资金,让自己的基金规模显得很庞大。如此种种,让投资者对基金业产生普遍的不信任感,并由此衍生出诸如基金管理公司利用改制漏洞向特定持有人输送利益的猜测。

  这样就造成一个双输的结果。我们常常能听到有基金经理在抱怨:“投资者目光短浅,稍微有点利润便赎回,基金面临越赚钱赎回越多的尴尬局面。”

  事实上,在市场上做过三五年的人也都有这样的感觉,基金净值在1元附近时,管理人确实在尽心尽力赚取利润。而一旦利润达到40%以上后,其盈利能力便急速下降,净值萎缩速度远高于同期市场,这除了用基金接盘解释外,实在找不出其他原因。而每当市场提出这些质疑的时候,基金管理公司总是三缄其口,令投资者愈加感到迷茫。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的基金管理公司是否可以更公开透明一些,比如每个季度除了公布十大重仓股外,同时也把基金在每个交易日的所有操作、投资者申购赎回情况、申购赎回费用等都予以公布。这样,投资者可以通过事后研判,监督基金是否遵守契约中的约定,从而对基金行为产生制约。

  “基金黑幕”并非我国独有,即使以市场监管严厉著称的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曾爆发过丑闻。我们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这才是

证券监管存在的意义。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