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不要把鸡蛋全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1日 11:39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Eugen von Keller(冯凯乐)

  前不久,美国国会中两个强硬的中国批评者,参议员舒默和格雷厄姆,访问了北京,与政府官员磋商了他们认为的不公平的贸易措施、通过人为降低人民币汇率实现的价格倾销以及广泛存在的侵犯版权行为。他们分别会见了高级政府官员、人民银行行长和美国的商界代表。回美后,他们要反思是否要促成新的法案,对来自中国的大部分进口产品征收27.5
%的惩罚关税。

  中国之行结束后,两位盛气凌人的参议员似乎消了些气。格雷厄姆先生甚至说中国问题之复杂令他吃惊,诸如失业之类。两位似乎也相信了中国政府正在做出努力扩大内需,以减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投资、国外投资和出口增长的过分依赖。这些并不是什么突发新闻。我就纳闷,怎么神通广大的舒默先生和格雷厄姆先生要花这么长的时间才对此有所认识?但“学不为晚”,总比永远的无知要好。

  一个星期前,欧盟决定:从4月7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鞋类另外征收4%的反倾销税,从而税率就高达19.4%,为时六个月。越南也难逃此厄运。这项严厉措施的背后,是由于来自中国的鞋类进口一年内飙升了450%,欧盟委员会在传统的鞋类制造国家(比如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强大压力下,而采取此项措施。

  作为一个欧洲的消费者(虽然我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度过),我也不禁对此深表遗憾。我衷心希望来自天伯伦(Timberland)、

阿迪达斯和其他知名品牌和零售商的抗议的声音最终能传到欧盟委员的耳中,从而阻止这些无谓的经济层面上的胡闹。众所周知欧洲的鞋子制造者们不可能在现有的产量和价格上满足市场的需求。我们对去年的一场教训记忆犹新:由于配额的重新启用,对纺织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欧洲的零售商们没有足够的商品以满足顾客们的需求。欧盟贸易专员Mandelson先生不得不转回头与中国重新商讨贸易合约条款。

  发生在美国和欧洲,不同程度地对于汇率和不公平贸易的声讨是完全错误的。即使

人民币升值,比如10%或15%,美国巨大且与日俱增的贸易赤字并不会就此消失。原因很简单:美国经济并不仰赖对中国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汇率变动对其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如果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减少,其他的亚洲低成本制造国自然会填补空缺。这样折腾不仅会伤害美国的消费者(想象一下对Walmart的价格冲击,Walmart每年从中国购买超过1000亿美元的商品),也会伤害到广大美国制造厂商的利益。例如有些厂商为家具制造业提供木材,有些厂商在中国有加工装配生产线,比如天伯伦、耐克和戴尔,不胜枚举。即使是舒默先生和格雷厄姆先生似乎也意识到对中国的27.5%的关税很容易就会伤害到国际贸易,和美国的经理人们——卡特彼勒(caterpillar)的CEO就跳起来说:“我认为没有更快的方法比让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全球经济的引擎互相较劲,使世界经济进入衰退的泥淖了。”

  但我们也不能心存过多的侥幸。美国和欧洲的政客们面临的压力将持续下去,保护主义的浪潮也会在各个地方泛起。如果(我更倾向于相信)美国和全球的经济发展在来年放缓,保护在美国和欧洲某些没有竞争力的工业的现有的工作机会的压力将持续并且增加。

人民币汇率将缓慢地持续上升,每年大概在2%左右。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工资水平将以平均10%的幅度上升,在沿海地区这个比例会更高。我刚从重庆回来,那里的工资和租金正大幅上升,虽然起点比较低。

  综上所述,中国的制造成本将不可避免地增加,但不一定是10%的比例。 因为原材料的价格会下降,人工费用也只是计算公式中的一部分。但这已足够伤害到获利空间,使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下降。虽然这场欢乐的晚宴还未结束,但桌子上的美馔正愈来愈少,后来者可能要饿着肚子离去。

  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首先,正如我一贯所建议的:不要把鸡蛋全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除了美国,对许多产品来说,欧洲和日本也是很大的市场,甚至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印度也不例外。虽然这些国家也各有难处,但愈大的市场,意味着愈小的市场波动和依赖性。

  第二,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在自己的家门口,那就是中国。而恰恰是这个市场更值得关注。我们不必读懂《孙子兵法》就知道,没有在自己的大市场里的坚强的地位,在其他的市场中就难以渡过难关。

  第三,当越南和印度等邻近国家相较于中国的成本优势越来越明显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者如果不愿到这些国家设厂(这也是一个困难的选择),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产品质量、交货的可靠性、生产率和降低单位成本。与一般的看法相反,降低成本和改善质量并不相悖,仍有广大的成长空间。

  第四,在挑选国外顾客时不妨“势利”一些。当你和一些著名的品牌(比如天伯伦和GAP)合作时,你连带得到的保护就越大。因为这些大公司擅长利用他们强大的游说力量,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去化解进口关税方面的压力。

  第五,我很高兴地从新闻中得知,几间中国公司利用与美国政府所用的一样的武器:美国法律和国际律师事务所,成功地击败了欲提高对进口家具的关税的企图。这也许是一个很花钱的办法,但大家分摊费用雇请一流的律师得到满意的结果,又何尝得不偿失呢?这个办法也同样适用于欧洲。

  (作者系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亚洲区总裁,陈中/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