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受业界和媒体关注的“红河商标案”,近日有了结果。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裁定,被告云南红河光明啤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红河”)败诉,停止使用“红河红”啤酒商标,并赔偿原告1000万元。这是3年内云南红河输掉的第二场“商标侵权”官司,而1000万元的赔偿额被业界称为“创造了中国商标侵权赔偿的最高纪录”。
引人关注的,并不在于“创纪录”的赔偿额之高,而在于原被告之间“实力”差距之
大(原告方主诉人林辉是一个自称“只有高中文化”的小业主;而被告云南红河则是“全国轻工500强”之一的知名上市企业),以及云南红河的一输再输(以同一个理由输给了同一个对手)。
韩愈有诗云: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然而本案却真真切切地让人们看到了一棵“大树”被一只“蚍蜉”结结实实“撼”倒在地的场景!面对这“场景”,我们并不觉得那只“蚍蜉”有什么“可笑”,相反,云南红河这棵庞然“大树”一次又一次被“撼”倒的事实却让人们不得不怀疑其自身可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也算是一种“不自量”,那就不仅可悲,甚至也有一点儿可恨兼可笑了。
虽然云南红河早在1994年,就曾向当地工商局提出过注册“红河”(啤酒、饮料类)商标申请,但遭到拒绝。理由是1993年修改后的《商标法》第8条规定,“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申请失败后,云南红河转而注册为“滇泉”。但它在“滇泉”牌啤酒的商标中还是冠上了“红河”二字。正是这一明显带有侥幸心理的“不自量”之举,埋下了日后的祸根。
颇为蹊跷的是,1997年,远在黑龙江的一家保健品公司却成功注册了“红河”商标。2000年,该公司将“红河”商标转让给了山东省济南红河饮料制剂经部老板林辉。2001年10月,林辉第一次起诉云南红河,起诉地点为“侵权行为发生地”济南。济南市中院认定云南红河侵权事实成立,判令其赔偿林辉50万元。同一个商标,在不同地方注册时竟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而且没能抢先注册,还要被诉侵权,云南红河觉得很冤,认为自己受到国家商标审核部门的不公平待遇,拒绝履行判决。
尽管无奈中的云南红河决定转而申请注册“红河红”商标,而商标局对“红河红”进行了初步评审,并于2002年8月28日进行了公告,但在公告期间,林辉认为“红河红”与“红河”相似,向国家商标局提出异议。然而事情拖了两年多,商标局对“红河红”侵权异议的最终裁定一直没有下来,林辉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于2004年3月19日,再次把云南红河推上了被告席。这一次,他把起诉地选在在他看来“知识产权维护意识好”的广东佛山,而索赔额骤升至1000万元。
很显然,林辉每次起诉云南红河都做了极为充分的准备,尽管他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为了给云南红河下套子,挖陷阱,但他的行为顺理成章,合理合法。他胜诉后说的一句话颇耐反思:“我只有高中文化,但为什么两次官司都打赢了?很简单,我是在合理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云南人为什么不从自身寻找原因?”
云南红河的败诉令业界一片唏嘘:一家著名上市公司怎么就被一个小企业一步步逼入了死角呢?有专家认为,云南红河之败是一个必然。一个企业如果抱着侥幸心态忽视知识产权难免遭到惩罚;现在中国企业普遍存在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的弊端,更存在先生产经营再注册商标的不规范运作———云南红河的遭遇足以令业界警醒。
商标必须申请,申请获得批准之后才有使用的权利,这是毋庸置疑的极为硬性的先决条件。而一旦获得了这个权利,也要及时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在这一点上,林辉与云南红河的态度恰恰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可以成为两个极具现实意义和典型意义的维权版本。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我国个别地方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商标法》的理解不同,使得执行起来有很大差别。但这似乎不能成为一个商标两个注册结果的理由。在此意义上,如果依然把林辉比喻为“蚍蜉”,那么尤为值得警醒的是,他在两次“撼”倒云南红河这棵大树时,是否也在客观上给我们并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执法环境这棵更大的树,制造了一些“撼动”效果呢?!
作者:胡立彪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