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常销”车的成功之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 08:22 中国质量报

  沧桑20余载,回顾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其间涌现的车型不胜枚举。大浪淘沙,那些常销不衰的品牌,其成功之道是什么呢?比如皮实的捷达、性价比极具杀伤力的伊兰特、技术上可圈可点的雅阁。通过对近年来主流热销车型从畅销到常销的探询,或许能找出它们笑傲中国车市的“成功秘诀”。

  今年上半年的销售统计数据显示,捷达的销量同比增长4%,是“老三样”中惟一保持
增长的车型。自1991年上市以来,捷达可谓是车市的一颗常青树,无论市场如何变幻莫测,生命力始终旺盛。捷达的热销是从1996年开始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私家车市场开始迅猛发展。已经开始大规模投放出租车市场的捷达得到了出租车司机称赞,它中规中矩的外形,皮实省油的特点,满足了那个时代尝试买私家车的用户的需求。自此,捷达开始畅销,成为很多有车族的第一辆车。

  广本雅阁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一款具有标志意义的车型,第六代雅阁的推出,打破了中高端轿车市场的价格体系。同时,凭借出色的性价比和成熟的品牌优势,创造了需要“排队凭票”和“加价购买”才能买到车的局面。广本雅阁得以畅销的优势,主要来自于成功的技术引进。在1999年广本雅阁上市之前,中国的马路上行驶的多是国外淘汰和过时的车型。直到广汽集团和本田谈判成功,才使广本雅阁作为与全球同步的最

新车型率先进入中国。而成功的技术引进,又使广本雅阁有效地控制了成本,提出了低于同级车4万元的定价,这使中高档市场的价格拉入了20万元的区间,让中国人体会到了近乎与国际接轨的价格。2003年推出的新雅阁,则再度提高了10%的国产化率,将价格再度下调4万元。这在目前还以价格为购买主要因素的中国市场,无疑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我国家用轿车的大发展还造就了中国车市的另一颗常销车新星,那就是北京现代伊兰特。北京现代引进的伊兰特是它的第七代车型,虽然上市不久就遭遇了中国车市的整体下滑,但仍然在2004年以超过10万辆的销量创造了中级轿车单一品牌销售冠军的纪录。2005年的前9个月,伊兰特的总销量已经达到了131216辆。而伊兰特的成功,究其原因,可谓综合了捷达和雅阁的特点,突出的“全球同步”的技术和突出的性价比,帮助伊兰特成就了另一个当代常销车的经典,稳固了其“中国家用轿车之王”的地位。

  北京现代引进的是当时全球同步发售的伊兰特最新第七代车型,是韩国现代推出的迄今为止最畅销的车型,具有很多领先的独特技术,当时全世界销量已经超过了310万辆。在引入时,北京现代更是针对中国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仅仅在发动机和变速器方面,伊兰特就做了9项改进,使其更适合中国路况和行车环境。另外伊兰特所配备的行车电脑、双层电动天窗等齐全的配置,一直以来也成为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因素。

  在性价比上,伊兰特自从上市以来就一直是中国中级车的一面旗帜。在伊兰特上市之前,国内中级车利润虚高不下,大众消费者对于中级车还是有些望而却步。而具备“全球同步”技术的伊兰特以低于同级车两万元的定价,比同级车便宜20%的配件价格,一上市迅速就引起消费者极大的注意。低价格和高品质,让伊兰特在市场上势如破竹,一出手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另外,伊兰特针对多变的市场,不断地刷新自己创造的性价比记录,始终走在市场的潮头浪尖。2004年9月,北京现代全力出击中国车市,其全线车型降价10%,伊兰特也率先把中级家用轿车的价格区间下拉到了11万元。2005年,面对越来越多的新车型的竞争,伊兰特进一步提高了原有车型的性价比优势。在增加了多种配置,更换内饰颜色等情况下,而价格不变。在性价比上与同级车进一步拉开了距离。2005年伊兰特进军

出租车市场,其省油、性能出众等优势接受市场的考验,获得了一致好评和称赞。伊兰特高性价比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与此同时,伊兰特的销量也不断再创新高。

  从上述三款常销车成功的核心要素来看,它们之所以在中国市场能够创造常销不衰的业绩,共同点是亦或品质稳定、性价比高;亦或具备了技术上的领先性;亦或二者兼而有之。当然,要想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保持一贯的常销,汽车厂家还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能和自己赛跑,始终刷新自己的记录,引领车市高性价比和全球技术同步的潮流。

  作者:何 鹏

  (来源:本站原创)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