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穿城而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9日 07:54 中国质量报

  说心里话,当初选择记者这个职业,就是为了能“免费旅游”。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刚解决温饱,还不时兴旅游。到任何地方去,哪怕远在天边,坐的都是火车硬座或长途汽车。从乌鲁木齐回来那次,三天三夜,腿都肿了,下火车还得直奔报社写稿。

  那时,我有个习惯,每到一座城市,必要做一次穿城行走。在市内安顿好住处后,便搭乘公共汽车,一直坐到近郊一站才下,然后一路走、一路看地往回折。有时在小巷前的古
树下休憩,和当地人聊天,学说人家的方言。有时途经小院,我好奇探头朝里张望,瞧瞧别人是怎样生活的。一次,在伊犁近郊的一个小村,和一位维族老哥聊天,他不停地追问我:“北京的街头可以骑马吗?”我答不行。他问为什么?总共问了十遍。那会儿人活得很放松,彼此没什么戒备,起码防盗门还没问世。当夕阳斜下,我正经过某一条巷口,到了该做晚饭的时候,炊烟袅袅升起,饭菜的香味儿飘到街上,母亲在呼唤贪玩的孩子,这幅情景总会让我感动半天。前些年,走过的城市总有数十座了吧,印象最深的是昆明圆通寺前的小街,上海城隍庙附近的石库门、诸暨的小巷、济南的泉柳,乌鲁木齐的二道街,除了上述城市,我还到过许多县城和村镇。无论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还是陈旧民居,断壁颓墙,它们的轮廓极为清晰。这么说吧,如果将这些城镇混在一起,我能轻易分出谁是谁。因为每座城市都有个性,就像人一样,每张“脸”都有所不同,都那么生机勃勃。有的温馨,有的宁静,有的热烈,有的拘谨。而要想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步行。当你穿行其中,可以触摸它的皮肤,感受它的心跳,近距离观察它的种种生动表情,而那些擦肩而过的居民,有的只见过一面,便使你终生难忘。

  这一切全消失了。如今,几乎所有城市都用水泥和

瓷砖堆砌而成,它们拥有一副标准化面孔———中心是一个硕大无朋的广场,周边矗立着喷泉或几尊雕塑。围绕广场的是一圈一圈“摊大饼”式的环城路。在开发的热浪中,传统每天都在与现代搏斗抗争着,到处矗立起仿欧建筑、快餐店,超市、商业街和立交桥。可怜,老态龙钟的旧房子,哪儿打得过血脉喷张的“小伙子”?双方妥协的结果,就是在大片大片现代建筑当中,容许保留下少许破砖烂瓦,让那些堪称“城市灵魂”的古迹得以苟延残喘。不过,我认为那些所谓现代化建设,过不了多少年,也将面临拆迁的厄运。因为它们长相实在难看,大多为“火柴盒”造型,带有明显的简易房痕迹,而且从里到外一模一样。住在这种楼房里,居民的生活内容也形同复印,他们迷恋同一样食品,追求同一品牌的商品,化妆成一致的面孔,听一样的歌曲,说一样的废话,写一样的酸文,彼此没有差距、差异和差别。炊烟消失了,代之以
天然气
和煤气。古树拔掉了,郊外大树正轰轰烈烈地进城。小河被填上了,石板路铲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纵横交错的沥青路。一位建筑学家“刻薄”地形容道:许多县城相当于“微缩”的省会,而大城市不过是“放大”的县城,如此而已。

  是的,发达地区的人都有私心,他们总希望别人一成不变,保持着原生态,以供自己感慨和怀旧。但是,无论游客还是原住民,谁也无法阻止全球化的冲击,谁又能拒绝享受舒适的生活呢?于是,我变得越来越懒。不愿意旅行,尤其是去某些城市和景区。即便被迫出差,大部分时间也会蜷缩在旅馆里看电视。因为根本用不着出门,我心里就清楚地知道这趟旅行的程序———一张图纸盖遍天下的建筑物,整旧如旧的假古董,景点高昂的门票,以及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与其在这些东西上浪费感情,还不如买张DVD风光片反复播放来骗骗自己呢。我内心中藏着一种假设:假如有一位老华侨在海外漂泊烦了,想叶落归根。可当他回到故乡,却发现那些魂牵梦萦的小桥、老树、古巷统统消失,昔日故园已变成和悉尼、纽约一般无二的街景,那么这位老先生还会渴望回来吗?答案是:或许。为什么?因为家乡肯定还有一样东西没有消失———至少,他可以躺在摇椅上,摇着蒲扇,闭上眼睛享受浓浓的乡音。

  作者:林 鸣

  (来源:本站原创)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