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风吹绿京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 08:34 中国质量报 | |||||||||
———湖北京山县质量技监局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纪实 自2005年10月1日起,湖北省京山县质量技监部门对全县200多家粮食加工企业进行全面清理,京山轻机国宝桥米公司等9家企业生产的大米,获准使用“京山桥米”标志。此举标志着湖北省首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京山桥米”正式启用地理专用标志保护措施。
京山县位于湖北省中部,既不临江靠海,也无国道、高速公路过境,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相对闭塞。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内陆县,近年来却以开放的姿态,运用标准组织种植生产,成为全国最早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之一,而且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发展的路子,成长起了一批“行业龙头”和“小巨人”。 京山县内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兼而有之,可以概括为“七山二水一分田”,农、林、牧、渔、工资源十分丰富。京山桥米是京山县历史悠久的特色农产品之一,其颗粒细长,青梗如玉,可口不腻,在明嘉庆年间曾被指定为宫廷贡米,备受市场青睐。多年来,由于缺乏必要的法规制度的保护,一些大米生产企业滥打“桥米”品牌,“京山桥米”一度被大量假冒、仿冒。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京山桥米”实行原产地保护(今年7月,国家将“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更名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京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黄仕清告诉记者,京山是全国最早的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农业经济占全县国民经济的1/3,处于重要地位。如何围绕京山主导产业,把农业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走特色经济之路?京山县做了有益的尝试。 京山县政府的决策者们意识到,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必须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农业产品优质化,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于是,一个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领导小组应运而生,办公室就设在京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由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围绕种子基地、种植基地、加工基地,负责示范区的日常管理工作。 在京山,标准化工作是一件大事。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相互配合,质量技监、农业、工商、粮食、环保、林业、财政、药监等部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为做到层层抓落实,人人有职责,该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领导小组与成员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状,质量技监部门与龙头企业签订了责任书,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了回收合同。2004年,京山县桥米标准化种植面积达5333公顷。 没有农民的参与,标准化就是一句空话。签订回收合同,落实订单面积,使农民切实感受到农业标准化带来的好处;按标准组织生产的农户桥米收购价普遍高于市场收购价,增强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例如,国宝桥米公司与26个村签订了种植桥米合同,今年共回收订单村种植的桥米稻谷2300多万公斤。 为保证农业投入品的合理、安全使用,京山县在继2003年制定发布了《桥米》湖北省地方标准后,又编制了“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和“农药安全使用管理规定”,收集制定标准12个;并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指导农户施肥、施药、防治病虫害,确保桥米形成完整的标准化种植生产管理体系。同时落实技术机构,对农产品进行检测,开展农资质量监督检查。 京山加工桥米的大小企业有数百家之多,按照核定的保护范围,只有在京山境内种植和加工、品种为“鉴真2号”的稻谷,才能称为“京山桥米”。 为了防止掺杂使假,京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加大对生产企业的监管,严禁用油对大米进行抛光。桥米加工实行“三不准”:即不合格的原料不准投入生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准流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厂。示范区由龙头企业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地膜,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加强与农户的紧密联系,在各个关键环节派专家现场技术指导,为农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当在广州等地发现假冒的桥米时,京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打假,为京山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赢得了市场。 今年10月份以来,该局还对全县200多家粮食加工企业进行全面清理,京山轻机国宝桥米公司、京山京和米业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获准使用“京山桥米”地理专用标志。京山出台的保护办法规定,9家获“京山桥米”标志权的企业,在购粮时须记录售粮人姓名、住址,确保原粮正宗;印制新包装须报质监部门备案,由指定厂家印制。其他企业不得随意使用“京山桥米”和“桥米”等字样或近似标志。目前,该县质量技监部门正督促所有粮食加工企业更换标志。 为了保护品牌优势,国宝桥米公司牵头,京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农业局派员参加,聘请农技专家,成立了种子基地建设专班,选择最好的植株,到海南繁殖,提高桥米原材料的品质。 两年来,京山县致力构建企业成长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推动农业向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不仅建设了“效能京山”,还给京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作者:刘伊婷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