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渔村”到“品牌之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 07:50 中国质量报 | |||||||||
一度依靠贴牌生产、低层次发展的海滨小城,如今脱胎换骨,拥有中国名牌数量位居全国县级第一 10月30日,走进福建省晋江市,各种知名品牌的户外广告琳琅满目,已成为这座城市的耀眼名片。据最新统计,到今年10月,晋江市已拥有15枚“中国驰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产品”和两个商务部重点培育出口名牌,拥有品牌数目位居全国县(市)前列。
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灵魂 从贴牌到创牌,晋江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晋江曾是一座小渔村,这里真正意义上的工业生产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看到人们热衷于购买各种各样的舶来品,晋江的农民、渔民们也纷纷办起家庭作坊,从仿造入手生产大批所谓“国产洋货”。供不应求的买方市场,让晋江人赚到了第一桶金。进入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的设备引进和技术改造,使晋江企业的加工能力渐居国内先进水平。 国际知名厂商注意到了晋江企业的加工能力,纷纷以下单订制、贴牌生产的形式,来此合作合资。当时,晋江这种贴牌企业达到500多家。可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产品,贴上别人的商标后便身价倍增,一种不甘心和隐忧也悄悄地在晋江人的心里滋生。 1997年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让已经习惯于坐收源源不断的加工费的晋江老板们,遭遇当头棒喝:国际市场迅速降温,赖以生存的订单急剧缩水,曾经畅销市场的产品,一夜间成了“烫手山芋”。从这时起,“品牌”这两个字,开始真正深刻而有形地走进晋江企业经营者的头脑中。 “一个不能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晋江的民营企业家们这样总结他们前20年的发展教训。 核心技术铺就品牌之路 今年夏天,安踏集团“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正式挂牌。这里的每一套科研设备价值都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技术人员为参观者演示了他们刚刚研制成功的一种特制吸收反弹材料:一枚生鸡蛋从两米的高度自由下落到材料上,鸡蛋不但没有破碎,还被弹回1米的高度,其超强的减震保护和反弹能力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我们拥有专利的‘芯技术’。”安踏品牌管理中心总监胡众辉介绍说。 目前,安踏鞋类产品的耐折耐磨性能、剥离粘着强度,都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去年底,安踏成为旅游鞋国家产品标准的起草修订者之一。 如今,晋江121家上亿元产值的制造业企业,均建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全市企业拥有国家级以上质量体系、产品质量、环境管理认证证书782张。晋江人说:以前我们最爱唱“爱拼才会赢”,现在还要加上一句“创新才会赢、学习才会赢”。 政企互动为创新注入活力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发生“晋江假药案”以后,晋江市委、市政府就将“质量立市”写入了发展战略。1998年晋江市适时提出“品牌立市”战略,并在全省率先为鼓励企业创新创牌设立了高额奖金。2005年,这一奖金额度飙升至2483万元。就在媒体讨论奖金是多是少时,晋江市市长杨益民淡然一笑:“这只不过是我们为企业设置的一个路标而已。我们下功夫最多的并不是制定什么优惠政策,而是做企业急需而又不易做到的事情。” 针对企业创新对人才的渴望,1999年晋江市设立了全国首家县级博士后工作站,并从财政中拨巨资为所有企业博士后科研人员免费提供高档住房和每月4000元的政府津贴。如今这个工作站已吸引30名博士后,涉及多个企业急需的专业领域。如今,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两万多名专业人才,活跃在晋江各个产业之中。 在晋江,每一家品牌企业的背后都涌现了一个零配件分工协作的庞大产业集群。而这些被经济学者比作“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的产业集群,又反过来推动企业加快创新步伐。据统计,晋江市95%的工业总产值,都来自这批产业集群。 作者:蔡小伟 赵 鹏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