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做好小作坊监管的大文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 09:26 中国质量报

  在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话题中,食品小作坊不断成为“印象塌陷”的重灾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一时间,小作坊是死是活成为广大消费者议论的热点和焦点,而如何进一步强化小作坊的监管,成为当前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对米、面、油、酱油、醋等5类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专项调查,结果表明:79.2%的企业系10人以下的小作坊;在对肉制品等10类食品生产企业的调查中,发
现被调查的40400家企业中70%属10人以下的小作坊。今年上半年,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全省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了普查,发现17583家企业中10人以下的小作坊有15526家,占88.3%,而在巴中、凉山、达州等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小作坊所占比例更大,以巴中市为例,全市1403家食品生产企业中,10人以下的小作坊达1338家,占95.37%。

  很显然,对待小作坊不能一棍子打死,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一是四川是农业大省,在8500多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70%以上,这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因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其食品需求大多依赖小作坊。二是据专家从行业特点分析,食品企业的规模并非要求很大,小作坊的存在是对大企业的有益补充,因为大企业不可能以大概全。三是小作坊生产简单、成本低下,经营灵活、变更迅速,方便群众,还能对当地农副产品快速吸纳消化,就地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民间传统工艺也有保留作用。小作坊直接涉及农民增产增收,关系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等,为其存在创造了条件。四是纵观温州的发展历程,今天的大市场正是由昨天的小商品连接而成,今天的大企业也正是由昨天的小作坊裂变而成,比如正泰、乔顿都是由几个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今天的大集团,四川也不例外,比如剑南春、五粮液。五是小作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面对现实,既然小作坊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强化监管,引导小作坊做大做强。在具体工作中,笔者觉得应重点把握以下五个方面。一、营造三个环境

  一是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加大对消费者,特别是农村消费者的质量知识宣传教育。要把食品质量安全知识教育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相结合,同中小学义务教育相结合,同“四五”普法相结合,采取座谈、知识竞赛、知识讲座、设立咨询台、印发宣传资料、流动宣传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大头娃娃”、毒大米、泔水油等典型案例,广泛宣传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老百姓的识假辨别能力,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努力营造“重质量、重品牌、健康向上”的消费环境;二是加大生产(经销)企业厂长(经理)特别是小作坊老板和技术骨干质量法律法规和质量知识培训力度,把TQM、QC小组、QS、名牌、免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具体要求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就是违法犯罪,就会倾家荡产”的理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努力营造“质量振兴人人有责,假冒伪劣人人喊打”的放心购物环境;三是强化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质量、计量、标准化知识的宣贯力度,动员全民参与,构筑食品质量安全防线,努力营造“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诚实信用环境,让假冒伪劣产品无处藏身,让假冒伪劣企业身败名裂,让名优产品脱颖而出。二、建好三支队伍

  根据小作坊主要分布在农村、城乡结合部的特点,按照“重心下移”的要求,充分发挥县级质监部门的作用:

  一是强化县级质监部门小作坊监督员队伍,可采取定区域、定企业、分片包干等方式,要求监督员走村串户,逐一登记造册,进一步摸清本辖区小作坊的数量、产品类别、规模和质量状况,并绘制一张包括食品加工企业、责任人等内容的行业分布图(可将特种设备一并纳入),切实做到心中有数,跟踪监督,动态管理。

  二是在乡、村、社聘请协管队伍。小作坊分布广,流动快,季节性强,仅靠一两个部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动员群众参与,使质监部门成为“千里眼”、“顺风耳”,把老百姓的暗管与相关部门的明查结合起来,双管齐下。

  三是培育技术机构食品专业检验员队伍。为降低业主成本,方便群众生产,加大对技术机构的投入,添置便携式检测设备,随时为小作坊对原辅材料、农残、重金属、出厂产品等提供快速检测等服务。同时,在坚持企业自愿的基础上,对区域特色突出、生产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要鼓励企业共建检验室,增强小作坊自检控制能力。三、推行三种制度

  一是责任制。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小作坊大多分布在农村、乡镇,是乡镇特别是贫困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镇)政府眼皮底下生产加工,乡(镇)政府最了解情况。因此从县到乡镇要建立政府“一把手”负总责的小作坊监管责任制和食品质量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加大发展和监管经费投入,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管理,扭转部门监管“有限的权力制约与无限的事故责任”现状,实行食品质量安全“一票否决”,推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进村入户到社区。建立乡镇、村庄、社区重点负责小作坊的调查、排查、协查和情况报告等四大职能。

  二是帮扶制。小作坊为降低生产成本,大都缺乏过硬的质量管理。对确保能够生产合格产品但暂不具备发证条件的小作坊,对从事与原材料产地密切相连、直接关系农民增产增收、地方特色浓厚,其产品多年来供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必需的小作坊,要加大质量、计量、标准化等基础工作的指导力度。要通过现场观摩,效益对比,典型示范,帮助把好原材料进厂、生产流程控制、产品出厂三道关口,尤其要协助小作坊建好进货检查验收登记制度和产品流向备案制度。

  三是承诺制。食品质量安全企业是主体,小作坊要逐一与当地质监部门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公开承诺不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明确表示对所生产的食品质量负责,承担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进一步增强业主的法律意识。四、严格三项检查

  一是定期巡查。县级质监部门对小作坊的巡查每两个月至少有1次,对其产品的定期检验每年不得少于4次。根据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增加巡查次数,缩短巡查周期,督促小作坊按标生产,规范经营,保证不合格产品不出厂。巡查时,可邀请乡(镇)、村社派员参与,并将结果通报相关单位,实现信息共享。

  二是随机抽查。要根据季节,随时抽查蛋制品、腌腊制品、冷冻饮品、乳制品等质量不稳定、安全风险系数较大的小作坊,对经抽查、复查仍然达不到质量要求的,要坚决取缔,消除安全隐患。

  三是限期追查。一旦发现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假冒伪劣产品,一方面要公开曝光,引导消费,另一方面要报告当地党委、政府,根据小作坊的产品流向登记,限期追回已售出产品,并查明原因,追究责任,严厉打击。五、实现三大转变

  一是由他律变自律。小作坊具有分散性、季节性、流动性,光靠政府部门很难面面俱到,况且仅靠行政、法律等强制手段,也不容易从根本上解决“打痛”、“打死”的问题。要分行业(比如小油坊、小米坊、小面坊、小酒坊等)引导建立专门协会,通过协会建立包括质量、价格、信息、技术等在内的自律性行规行约,约束小作坊的生产加工行为,构建政府、部门、协会、作坊四位一体的管理格局,把“要我生产合格产品”的他律行为变成“我要生产合格产品”的自觉行为。

  二是由作坊变车间。推行“公司+散户”的联营模式,鼓励基础好、证照齐、市场信誉度高的食品龙头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吸纳小作坊,把小作坊变成大企业的半成品车间,这样既能保证小作坊的产品质量,解决了农民、下岗工人的就业,也有利于大企业规模化发展。

  三是由麻雀变凤凰。江油“兰兰糕点城”在10年前,还是夫妻二人为了养家糊口,靠借来的300元现金和一辆自制手推车,在几十平方米住房内作坊式生产销售面包和冰糕的,而今拥有员工150多人,5家连锁店,3000多平方米厂房,年产值600多万元,并且带活了附近由14个下岗工人组建的鸿源长钢养殖场,大量消化了当地小麦,已成为该市糕点行业的龙头,地方财税的大户,成为由小作坊做大做强的典范。因此,要加大小作坊的帮扶、整治力度,在确保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分行业、分区域,加快小作坊自身生产要素的集结,加强四川名牌、中国名牌、中国世界名牌的培育,逐步形成白酒、植物油、面粉、大米等若干个地域优势明显、传统工艺独到、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带,努力构建“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促使麻雀变凤凰。(来源:本站原创)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