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经 > 正文
 

(对话)宏观调控将是常态选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 09:13 新京报

  本期话题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前瞻

  本期嘉宾

  张斌: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

  管清友: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博士生

  张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生(经济聊斋成员)

  张明:虽然我国在今年上半年的GDP增幅为9.5%,但是从价格、消费、投资和进口各方面的指标均表明,中国经济增速已经开始回落。这表明针对经济局部过热或全面过热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功。那么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针对性很强的宏观调控政策还有没有必要继续下去?由于政策具有时滞,在当前经济形势可能处于拐点之际,继续宏观调控政策会不会使得中国经济从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反转?

  张斌:事实上,去年很多宏观调控政策属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政策,即使没有经济过热,很多政策也要执行,只不过是去年碰上了需求过于旺盛而提前使用了。

  未来时期内,这些结构性的调整政策不会,也不应该结束,但是需要在如何提高调控效率,促进中国经济整体的市场化进程上多做工作,应该尽量地把行政手段让位于价格杠杆。至于货币、财政一些严格意义上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手段,需要针对宏观经济形势做出适度调整,尤其是财政政策方面需要积极准备。

  管清友:从近年来政府几次宏观调控的手法来看,中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虽然也不乏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但总的来说,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法。宏观调控并不是针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某一时间段的特定管理方式,而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特别是在开放条件下进行宏观经济的管理,政府的作用无可替代。因此,宏观调控将是一个常态的选择,不是一时一地的应时之策。但政府亦应总结在宏观调控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对某些地方利益出现的尾大不掉的情况,应当下决心消除。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其效果如何,政令统一是必然前提。

  张明: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并不乐观。最为突出的两大问题包括:第一,美日欧国内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并不断加深。美国国内持续的经常项目赤字和财政赤字、日本和欧洲国内结构性改革的滞后可能导致国际性货币的汇率和利率发生大幅度的变动;第二,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当前一直在每桶60美元左右徘徊。中国既是一个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大国,又是一个极其依赖原油进口的国家,因此在中国国内经济回落之际,中国政府必须做好应对国际环境变动所造成的负面冲击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宏观调控措施仍有存在的必要。当然,宏观调控本身并不是经济扩张或收缩的方向,而是相机抉择,逆经济风向而动。而且,宏观调控应该更多地采取市场化的手段。(明日请看“财政政策走向”)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