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质洋奶牛流入黑龙江、河北等地,从深层次暴露出当前我国进口奶牛热浪狂潮中的普遍隐患和监管软肋:具有进口权的中小公司泛滥,缺乏规范,不同管理主体之间也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尤其对奶牛进口后跟踪管理不足。一些专家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亟须予以及时防范,提高奶牛引进的门槛,广大奶农应予高度警惕。
最近两年,全国许多地方频频传来“外国奶牛飘洋过海落户某地”的消息。海关人员
讲,早在2004年我国用于进口奶牛的隔离场业务量就已排队到2005年。记者综合海关、农业部、国家统计局等有关统计,2002年和2003年,全国批准进口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奶牛11.5万多头;2004年一年,进口奶牛则突破13万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的最新调查中,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山东、河北、宁夏和陕西被列为进口奶牛最集中的七大省、自治区。
据悉,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1986~1988年),我国曾掀起一轮进口奶牛热,共进口优质奶牛9000多头(以种公牛为主)。而最新一轮进口奶牛高峰则出现在2001年农业部《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发表之后。农业部启动了“948”引进计划、良种工程项目;对经过国家批准进口的种用畜禽实行免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国家在出入境动物的检验检疫等环节对进口种畜禽企业给予照顾。
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张喜武说,近年我国进口种奶牛数量迅速增加,这有利于缓解供求矛盾,加快我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优质高产奶牛的供养能力,不过,引进过热也出现了降低种牛质量标准的问题。他说:“比如,我们要求进口青年育成牛,年龄在18个月左右。而现在进口奶牛的年龄越来越小,有的还不到一岁,配种也比较早。再加上长途海运,一路上饲养管理又跟不上,造成到岸以后牛的体质下降,很长时间恢复不过来,直接影响它的生长发育,对其产奶性能的发挥也有很大影响。最近几年,进口牛相当一部分产奶量不高。当然,这和国内的饲养管理水平也有一定关系。”
据有关专家分析,这一轮洋奶牛大量涌入国门,竟充斥着部分低质奶牛,暴露了我国目前在种畜进口、尤其是奶牛的进口上存在某些薄弱环节,监管不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中间商哄抬使进口牛价“虚高”。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现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认为,“其实,世界著名的荷斯坦牛最优良品种在欧美,但前些年由于欧美疯牛病暴发,奶牛进口都挤到新、澳两国来了,加上中间商在里头操作,把这两国的牛价抬起来了,一头进价都在1.8万至两万元。引进后又不是作为育种用牛,而是作为生产用牛,一头牛产6胎,产不出多少奶,效益很低,六七年后牛就又淘汰了,购牛户收回成本都很困难。”
其次,引进速度过快成为低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新、澳进口奶牛热的质量隐患受到业内有识之士的冷静质疑。据中国奶业协会掌握,澳大利亚共有奶牛180万头,其中经过荷斯坦牛协会登记注册过的一类优种只有50万头,而我们进口的奶牛基本没有澳大利亚荷斯坦牛协会注册过的,只是二类三类的。专家分析,有些企业为了赚钱,花高价从国外进口奶牛,结果却引进不少劣质奶牛,有些是整群买进来,其中有的牛品质很差,进来后还有个适应性问题。新、澳两国的牛都是散养的,系谱大都不很清楚,一些牛商甚至弄虚作假搞假系谱。这样的牛作为种牛用就很有风险,会把我国整个奶牛的繁育体系搞乱套,带来危险。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对七省、自治区的调查表明,乳房炎、消化系统疾病、蹄病、营养代谢病、产科疾病是影响进口牛产奶的主要疾病,尤其是头胎乳房炎发病率高达10%以上。
第三,监管存在软肋,难把进口质量关。业内人士指出,种畜原来是国家垄断商品和国家一类专供产品,入世后进出口权放开了,好多原来不是这个行业的人转入这个行业,其中一部分中小进口公司凭自己的资质、经验、实力,很难到国外寻找到有质量信誉保证的大供牛商,于是就把进牛质量标准降低,搞短期行为,有的国内中间商甚至跟海外供牛商串通搞假系谱。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的调查认为,我国奶牛进口实行省市初审、农业部批准、进口公司代理、质检总局检疫的程序,主要问题是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尤其对奶牛进口后跟踪管理不足。
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将强化执行多项措施,从三个方面依法规范和加强包括种奶牛在内的种畜禽进口管理。一是严格种奶牛进口审批管理,要求申请单位必须提供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提供《诚信代理承诺书》、《申请单位承诺书》和《种畜禽买卖合同》。二是实行专家把关制度,委托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对引进奶牛质量标准进行技术审查,审查不合格的,不予批准。三是加强引进奶牛的监管,引进种奶牛应当用于良种培育和改良,避免盲目低水平重复引进,坚决依法打击利用进口商品畜禽充当种畜禽高价倒卖的行为;对进口奶牛实行质量跟踪评价制度,并向社会公布评估报告。
作者:范春生 周清印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