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跨国公司品牌危机的背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6日 02:37 中国质量报

  据海外媒体报道,今年以来,跨国公司的产品缺陷问题在中国闹得沸沸扬扬。一时间,质疑、拷问、指责之声四起,向来在中国被视为商业楷模、高质量化身的跨国公司一下子似乎成了问题成堆、态度傲慢、惟利是图的“商业败类”。

  然而在拷问的喧嚣声中,很多真正的问题被忽略和掩盖了。回头静观不难发现,无论是跨国公司的规范管理,质量控制流程,还是它们的产品质量本身,仍是许多中国企业无法
达到的。与跨国公司相关的众多问题,与其说是源于跨国公司自身,不如说源于正在转型的中国市场的不健全和不成熟———无规、伪规及潜规盛行。而伪规和潜规归根到底等于无规,不仅如此,市场中还存在过分相信、偏爱,甚至是盲目崇拜跨国公司的倾向。

  专家警告说,商业就是商业,跨国公司就是公司,既不必崇拜,也不能歧视。只有摒弃那些无谓的崇拜和歧视,才能建立健康的市场机制。

  品牌危机:跨国公司怎么了

  可以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来形容跨国公司今年以来遭遇的多次品牌危机。亨氏、肯德基、强生婴儿、雀巢等国际名牌接连出事,直到不久前,深圳的哈根达斯也爆出加工厂卫生状况堪忧的丑闻。且不论媒体抓名牌炒作新闻及网络延时效应带来的“连绵不绝”之感,回归产品质量本身,跨国公司真的就那么差吗?

  前不久曾卷入危机的某跨国公司的品牌经理指出,产品质量的确是公司一直关注的重点,“甚至将其视为生命”。该公司的产品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此次出事源于某一供应商的失误,这也提醒公司要加强对任何一环的管理控制。该品牌经理同时表示,从市场的反应来看,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进步,这是个好现象。但对于消费者刚开始集中关注的产品质量问题,政府和媒体则应该更加科学和冷静地引导。例如,应该根据事件的性质区分等级,从而采取相应的规范处罚及相应强度的曝光,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和一味炒作。

  商务部的高级研究员马宇分析指出,跨国公司今年集中遭遇品牌危机,一方面,表明中国越来越关注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长期不放心、不满的释放。马宇多年关注外商投资领域,接触过许多跨国公司和中国大企业。“但这并不说明,跨国公司的产品质量比中国企业的差”。

  他相信:“跨国公司绝不会故意降低产品质量标准,他们不会拿信誉开玩笑。”他进一步解释说,这并不是说跨国公司在这些事件中没有问题,例如,他们对中国市场的反应没能正确估计;而且,“大公司病”可能更加突出地体现在这些公司身上。面对紧急问题时,跨国公司的反应速度较慢,从地方到中国区总部再到全球总部,经过律师等专业人士的判断后,才最终反馈回中国。这就容易让人产生“傲慢”的感觉。这些都需要改进。

  “但怕的是,只有肯德基、麦当劳这些公司的产品质量才会受到关注,炒倒了这些公司,但国家没有进步。”马宇说,“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当前哪个是最可怕的问题”。

  无规伪规:违规的元凶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消费者保护措施不力,是跨国公司产品质量频频出事的元凶。早前的中美史克PPA事件、东芝笔记本电脑事件直至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等,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中国尚缺乏严格、有效的质量检测标准和监管能力,“消费者就算告,也要告得倒才行”。他痛心地说:“严格地讲,有些事情不是跨国公司‘违规’,而是我们‘无规’,甚至有的时候只是‘伪规’。”

  这种想法,笔者也在马宇那里得到证实。他在去年的研究中,发现一家方便面厂遭遇到“奇怪的困难”。该厂为某跨国公司代工销往欧洲的碗面,在卫生要求上,欧洲对某种菌类的要求是每单位万个,而中国相关部门的要求则是每单位百个。这一标准几乎无法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达到,而必须对生产好的方便面做射加杀菌处理。这样一来,方便面的口感可能受到影响,而且射加也带来潜在的辐射危险,反而不利于人体健康。同时,按照相关法规,出口产品的质量符合合同或出口国标准即可,但该厂仍然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检查,责令其按照国家标准生产。

  另一种“伪规”则体现在“潜规则”上。格里(化名)是某著名国际电子公司的产品负责人。回想起当初进入中国市场时的不贿赂等原则,格里的底气已远没当年那么足。单是去年,他们就请不少大客户赴海外旅游多日。尽管如此,该公司去年还是有很多订单被另一著名国际品牌夺走。他相信,这“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

  洋企崇拜:扭曲法律催生歧视

  马宇反复强调,“商业就是商业”,我们不用给跨国公司上课,也不要赋予这些事件其他的内涵。他认为,跨国公司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营商经验使其比任何专家都更加专业。“市场会教训犯错的企业”,企业的产品质量不好、市场态度不好、不尽社会责任,这些最终都会体现在消费者的选择上,表现为企业最终的生死存亡。

  对于跨国公司质疑声的背后,有专家指出,跨国公司在中国出现问题正是源于中国长期以来对其的崇拜。吸引外资,尤其是跨国公司长期以来成为考核地方官员业绩的指标,为跨国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商环境,“挂牌保护”、“限制检查”已不是新闻。跨国公司被赋予除商业以外的诸多意义,包括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带动其他投资、建立区域中心等。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曾指出,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以及外资管理工作等方面出现值得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引资恶性竞争,不计成本招商,优惠政策过滥和开发区过多过滥,占用土地过多。有的地区引进的外资项目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本来资本应当根据生产要素市场情况在不同地区进行配置,但各地方政府恶性引资竞争,扭曲了市场的作用,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扭曲了跨国公司的心态。”南开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所长程宝库说,“法律的实施过程中也得不到统一,各地方政府出于各自利益,制定出各种土政策,片面保护本地企业。造成企业行为越发不规范,违法者得不到追究。这种情况下,外资企业很可能会选择‘入乡随俗’,跟着变坏,因为这样很容易获得利益。”

  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尽管大多数著名跨国公司能按照合同认真地转让技术,但相关的中国企业并没有通过引进、消化、创新把这些技术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例如,怀着“市场换技术”初衷的中国汽车工业迄今没有走上自主开发的道路;而韩国坚持自主开发道路,用了同样的时间就把韩国品牌的汽车推向了世界。此外,某些行业出现跨国公司利用市场优势地位限制竞争的苗头。王志乐指出,中国需要考虑如何依靠市场经济的规则,抑制跨国公司垄断的趋势。

  关于跨国公司,还存在一个不合理的现象。当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资企业成为招商引资的首选,并获得税收等优惠政策时,这种“超国民待遇”映衬下的中国企业反而显得遭遇“非国民待遇”。“市场准入给民企造成行业壁垒。外资能允许进入的行业,而民营企业却不能。”一位民营企业老板无奈地说。

  作者:新 信

  (来源:本站原创)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