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产品秀 > 正文
 

他的手表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停止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 07:31 深圳商报

  他的手表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停止了——读《伤心碧》

  李君维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曾长期缺席

  作为一位小说家,东方这个笔名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显然是非常陌生的,而提起他的本名李君维,知道的读者就更是寥寥无几。虽然李先生堪称文坛耆宿,但因为他在现代
文学史上的长期缺席,他的文学成就与他所遭受过的待遇却极不相称,以至时当二十一世纪之初,当李先生的作品重新进入读者的视野时,人们一方面对他的文字刮目相看,另一方面则对作家本人充满了好奇之心——在我们面前,李先生,或者说东方,作为一位文坛失踪者的形像也开始逐渐清晰起来。《伤心碧》是我所读到的第一部李先生的小说集,其中既包括《绅士淑女图》等作者写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的代表作,也收录了《伤心碧》等数篇写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最新作品,基本囊括了作者已经发现的所有集外中短篇小说。初读李先生的作品,很难想像这些精雕细镂的文字竟然出自一位男性作家之手,小说中的故事既细腻、又琐碎,耳濡目染之间,将旧上海中上层家庭的日常生活和男女情爱,描摹得体贴入微、毫发毕见。作者显然非常熟悉自己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对俗世生活中家长里短的琐事纠葛也看得相当分明,那些曾经与他朝夕相处过的男男女女,那些上流社会的衣香鬓影,时尚女子的骄横与霸道,家庭主妇的势利与精明,以及没落的旧家,失意的弃妇等等,在他的笔下写来显得格外得心应手、生动传神,而他的文字虽然不乏欧化色彩,却又分明有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蕴涵其中,读来“一如一幅色彩厚的油画,裱装在中国的宣纸上,阔阔地腾出了一片白——艳丽下有了冲淡的底子”。李先生步入文坛的时间适逢乱世,但他早期的小说却很少显现出当时的时代背景,他虽然偶尔也会现身说法,但在多数场合他却更像是一位旁观者,以客观叙述来展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对人物与社会并不轻易作出臧否与评价。他后期的小说则常常截取一个小小的人生片段,以之表现浮世的悲欢和忧喜,虽然其中并没有多少故事,但在语气之中却隐藏着一种流水落花般的失落和无奈,蕴涵着作者对于人生无常的伤感与悲悯。

  他与张爱玲有诸多相似之处

  李君维步入文坛的当年,就有论者敏锐地指出了他与张爱玲之间的承袭关系,的确,无论是看小说所表现的内容,还是看文字之间冷漠与尖刻的语气,前者与后者比较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特别是李君维的小说《牡丹花与蒲公英》,即使一看题目,也能够让人马上联想到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比喻,所谓“一个男子在一生中至少碰到两个女子,一枝牡丹花与一簇蒲公英。牡丹花雍容华贵,花中翘楚,供在明瓷蓝花瓶里,回眸微笑,顾盼生姿,但是没有人敢掐它下来。于是,她在花瓶里老了死了。地里长满了蒲公英,她不太美,她不被人注意,可是今年开了,明年她还要开,一直生存下去,结实地生活下去。”像这样的句子若是放在张爱玲的小说集中,也果然会达到一种乱真的效果。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原是一个新旧杂陈的东方都市,虽然表面看来不乏“彩色的旋涡、闪烁的霓虹、诱惑的广告、熠熠的明星、沁人的脂粉、嘈杂的市声”,但骨子里却仍然不脱传统文化阴湿与腐败的气息。所以,不管是张爱玲,还是李君维,他们笔下的人物多是西化与传统的矛盾统一体,小说的故事也总是笼罩在一种大厦将倾的悲剧性气氛之中。虽然李君维晚年的小说对世态人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但在风花雪月的背后,其灰暗的底色却是一以贯之,他的理想与事业、情感与追求,均留在那个繁华而又荒凉的年代——作为一位出色的小说家,李君维定格在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上海,诚如作家本人所言,他的手表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停止了。

  陈子善先生曾经在一篇名为《不要忘了东方》的文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近年来人们一直津津乐道张爱玲,张爱玲当然值得而且也应该不断的言说,但像君维先生这样风格独具的‘张派’作家也应该重新审视、重新评价。”其实,只要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总会有浮出水面的那一天,人为的抹杀只能起一时之效,却决不会永远遮蔽住读者的眼睛,这或者正是历史的公正之处吧。

  作者:慧远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