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产品秀 > 正文
 

读王樽电影随笔集《谁在黑暗中呻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 06:06 深圳商报

  无独有偶,安东尼奥尼也不看好电影的前途,他说再过几年不当导演时,会参与电子影像的制作工作,以便自己永远站在新发展的前线。种种迹象证明电影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全面梳理人在生存状态下的深层次描述,《谁在黑暗中呻吟》中的选题与这样的观点不谋而合。

  一次温暖而悦目的文化旅程

  ——读王樽电影随笔集《谁在黑暗中呻吟》

  ◎来不及了

  王樽在电影随笔集《谁在黑暗中呻吟》中说:“我想到伟大的惠特曼,想到他那些歌唱世俗欢乐、歌唱肉体情欲的诗歌,与耶稣的崇高境界相比,我更愿意在惠特曼的放浪和无羁中无忧地纵情。”这个人说的事与电影没有多大关系,呈现的是人的内心对世界的世俗感受。王樽自2004年夏天出版《与电影一起私奔》之后,一直试图用文字来诠释电影里的虚构时空,此种努力在那个我们一提起就要死要活的法国新浪潮年代便已经风起云涌了。

  《四百下》是什么意思?

  王樽出生于1960年,那个年代新浪潮真的好风光。1959年《四百下》的导演特吕弗获戛纳最佳导演奖,1961年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获戛纳最佳影片奖,1961年的最佳影片奖颁给了杜拉斯的《长别离》;1961年威尼斯金狮奖得主是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第二年则是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柏林电影节1960年最佳导演奖的折桂者是《筋疲力尽》的戈达尔,下一年金熊奖是安东尼奥尼的《夜》。随便拿一部出来,无不如雷贯耳。

  以1932年出生的特吕弗为例。他从小就逃学,进过感化院,工厂打过工,他从1951年起为《电影手册》写稿,恶毒攻击当时的一切法国电影,被影坛称为人见人怕的“恐怖小孩”。特吕弗一生崇拜希区柯克和让·雷诺阿两位大导,他甚至采取行动,想尽办法接近他们的千金女儿,企图娶回家中作自己的太太,最后,他挑选著名制片人摩根斯坦的女儿玛德琳为妻,他动用妻子的嫁妆拍摄了处女作《淘气鬼》,同时成立了马车电影公司,制作了自己全部的25部电影作品。由于特吕弗口无遮拦,诅咒所有的电影是垃圾,就算老岳父的电影也不放过,得罪了全法国的电影人,连戛纳电影节组委会都将他拒之门外。老岳父怜悯他,说服法国文化部资助一部分资金,自己赞助了一部分,特吕弗和一伙兄弟凑了一些钱,拍摄了《四百下》。全片忠实贯彻落实巴赞的写实电影理论,有相当数量的长镜头向这位将自己从感化院担保出来又出面解决他逃服兵役问题的电影巨人致敬。而影片结尾安托万跑向大海回眸定格的画面被后来人定评为新浪潮电影美学的点睛之笔。我记得是2000年世纪之交的某个深夜,王樽打电话过来问《四百下》是什么意思?我一时失语,回答第二天告诉他。结果,我连夜翻箱倒柜,寻找那张D9版的《四百下》,因为那里面有一个影评家论《四百下》的评述。当最终找到的时候,已经过去了48小时。我特意挑选王樽打电话的凌晨时分回复他,一拨过去他竟然还在看碟。我说《四百下》是巴黎俚语,意为胡作非为和到处乱跑的意思。王樽说,我料到特吕弗取这个名肯定会有一个出处,果不其然,不愧是从《电影手册》中走出来的人啊!

  再说说《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罗伯·格里耶在1953年凭《橡皮》一书确立了自己在新小说运动中的地位,可是阿仑·雷乃在20世纪的50年代也拍摄了《凡高》、《高更》、《广岛之恋》和《夜与雾》等名震世界影坛的电影了。当1961年格里耶与雷乃在香榭里舍大街路边咖啡排档坐下来的时候,百年电影史上命中注定要诞生一部名垂青史的大片,尽管没有几个人看得懂它。雷乃邀请格里耶把《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一新小说搬上银幕,通过电影来宣扬新小说的宣言,即客观世界才是惟一的真实。围绕这一玄乎的哲学似的命题,小说家和电影家讨论到天黑也没找出个合理的方案,分手的时候,他们都快绝望了,可就在即将起身告别时,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样的途径,那就是格里耶写你的叙述符号,雷乃则拍自己的电影文本。后来观众们在黑暗中浏览空旷无人的城堡花园,女主角走来走去不言一语,旁白里传来这样空灵的灵魂对话——

  “我常常地忧虑。”“这我知道。怎样都行,不管多久,为什么你什么都想不出呢?”“这是谎言,我累了。让我休息一会儿。”……“不。我不等了。”“如果爱我,就快消失吧。”“在这之前,我等你等了一年。”“来不及了。”

  看不懂没关系,这是格里耶的旁白,这是新小说对电影的全面颠覆。那么,雷乃展示出来的亦不是居于次要位置的影像,他建立起谜一样的宫殿,使人在现实与梦幻之间找到走出迷宫的通道。换句话说,格里耶的旁白和雷乃的影像既是独立的又是关联的。格里耶对此解释道:“没有任何要明白的东西,不是去年,也不是在马里昂巴德……应该自己被影片迷住。”

  观众在电影院里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很不耐烦,票房惨淡,格里耶很不服气,索性自己投资拍摄了《不朽的女人》和影片镜头数量高达4000多个的《欧洲特快车》,结果全线飘红,院线火爆,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惨不忍睹形成强烈对比,真是有趣。

  写了这么多,我是想证明王樽的《谁在黑暗中呻吟》的叙述方向是正确的。

  旅行路上遇到如诗如画的风景

  王樽反复用父亲、风尘、气息、仪式、颜色、食物、楼梯、梦境、灵肉等一系列篇章来阐释电影中的一切视觉意象,它们经常碰撞王樽生命历程里的一些人一些事,甚至解析游离于电影之外的梦境,他说:“我相信很多梦,相信对经典梦境的解读有助于认识自身的生存状态,相信前面的梦曲折地反映了我内心的惶惑和惶恐,我甚至相信,梦中那个肆无忌惮的流浪汉,就是很多人眼中真实的我。当然,现实和梦境永远有着难以调和的距离。人在梦中可以鸟瞰甚至蔑视自己,而在生活中,却永远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面对。”观众在黑暗中观赏电影,大多期待一个好故事,身临其境的人进入到奇幻灵异的电影里,如同梦游一般,可一旦回过神来,客观面对生活的自己不免黯然神伤,这便是王樽所说的现实和梦境的距离,他在《谁在黑暗中呻吟》一书中用许多的篇幅来解读我们自身的生存状态,电影中的那些故事在他的著述里不是最重要的。通过王樽游刃有余的叙述,我们明白仅靠电影故事是无法满足人的精神抚慰的。这种见解在特吕弗的《电影手册》和格里耶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一片中的文字旁白中得到有力的佐证,1960年凭借《筋疲力尽》拿下柏林最佳导演奖的戈达尔在1965年的《电影手册》上宣布:“我以乐观的心情期待电影末日的降临!”无独有偶,安东尼奥尼也不看好电影的前途,他说再过几年不当导演时,会参与电子影像的制作工作,以便自己永远站在新发展的前线。种种迹象证明电影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全面梳理人在生存状态下的深层次描述,《谁在黑暗中呻吟》中的选题与这样的观点不谋而合。

  阅读《谁在黑暗中呻吟》里的那些文字,寻找通向电影世界的捷径,好像旅行的路上遇上了如诗如画的风景,俨然他乡遇故知一样兴高采烈。毕竟在一本267页的书籍里,我们观赏到128部电影,遇到36位赫赫有名的大导,同时还弄清了58件文学艺术作品的来龙去脉,如此丰富而极具魅力的阅读真可以称得上是一次温暖而又赏心悦目的文化旅程,正如王樽所说:“也许,我在梦里穿越的广场,就是从对他人的意想到自己心灵故乡的一条路,是从现实到虚幻,从电影到人生的一个过渡。”

  《谁在黑暗中呻吟》王樽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作者:◎来不及了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