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国家安全
本期嘉宾
汪寿阳: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王拴红:格林集团董事长
李艺: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博士
目前,中国在石油、金属、大豆等基础商品上都是全球名列前茅的大买家,并因此形成了影响全球商品价格的“中国因素”。但是,我们并没有在大宗商品采购中获得定价话语权。相反,“中国因素”还常常成为“中国劣势”,让我们在国际市场上频频出现高价买单现象,给国民经济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相应地,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国家安全也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
汪寿阳:我们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却在价格竞争中缺乏话语权。我认为追根溯源,是因为几大国际贸易商基本上控制了中国大豆的主要进口来源地,美国和南美的贸易权,很大程度上使我们掌握的需求主动优势变成了有求于人的被动劣势,导致中美双方大豆贸易的非对称博弈;此外,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一直是全球大豆定价中心,美国人通过CBOT可以在定价过程中取得主动权。
王拴红:确实如此。定价权的实质其实是规则制定权,在现代竞争中,谁掌握了规则制定权,谁就拥有竞争优势。举个简单例子,在CBOT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大豆期货合约标的物是美国大豆,其他国家像巴西、阿根廷和中国大豆都不能用于交割。在这些背景下,出现“南美种大豆、中国用大豆、美国卖大豆并决定价格”的扭曲局面也不足为奇。
汪寿阳:还有,缺乏权威数据也导致我们非常被动。
一方面,美国农业部和大豆协会免费发布的信息一直是全球大豆市场的权威和主要参考数据,另一方面我们自己没有权威和全面的中国数据,大部分国内企业只能选择“美国数据”作为决策依据,这样很容易被美国人牵着鼻子走。特别是国际贸易商、基金拥有比我们更详实的信息,这种供求信息不对称加大了进口决策的风险。
王拴红:没有中国数据的主要原因,我想是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统计口径和发布渠道;此外,由于多数信息服务都是收费的,也加大了数据获取难度。
汪寿阳:目前我国大豆市场参与主体主要是通过邦基、达孚、嘉吉等几个大型国际代理粮商进行采购,跨国公司通过中国购买的升贴水情况,可以掌握中国进口商机。
同时他们在CBOT都拥有跑道,美国基金能通过他们迅速掌握大豆进口商的底牌。
等于说我们自己给美国粮商和基金利用“中国因素”提供了可乘之机。
李艺:还有一个问题是大豆进口贸易缺乏统一的协调引导体系,企业进口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这也为价格大幅波动提供了“理由”。
王拴红:大豆产业盲目扩张也使我们在国际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大豆加工业存在的核心问题是由于高额压榨利润导致行业盲目扩张,发展过度。而过度发展必然导致进口需求过度,进而造成原料吃紧,价格上扬,更会被国际炒家利用。
汪寿阳:在国际贸易方面,需要努力的地方也很多。比如,改进大豆贸易体制和采购方式、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搭建全球产供销渠道、和南美开展直接贸易、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建立战略安全储备等都是获取贸易主动权的有效途径,但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不过毫无疑问的是,为此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明日请看铜市反向套利危害中国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