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保险新闻 > 正文
 

“保障回归年”何时到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 12:23 新闻晚报

  编辑部故事

  保险理财成咨询热点

  《保险周刊》每周一出版,周二的咨询电话总是特别多,本周就集中在对上期《月薪万元家庭如何理财》一文上。一些读者除了关心理财师的建议,还非常羡慕顾先生的妻子在
1998年买的寿险———年缴3000元,55岁开始领取返还金5000元,每年以250元递增。

  读者董女士还特意致电本报,询问顾先生是在哪个保险公司购买到如此“划算”的保险,经过编辑的Email牵线,顾先生告知此保险属于高利率时期的险种,现在早已停售了。

  虽然有点遗憾没有帮到董女士的忙,但本周的保险理财咨询热也让我们编辑陷入思考:为何每次策划保险理财方向的专题,读者的反应就特别热烈?为何无论是代理人兜售还是银行网点代销,都喜欢打出高回报的口号?保险最根本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人们对于疾病的重视让公众的视线从保险分红转移到保险保障的功能上来,因此,2003年被业内人士期待为“保障回归年”,但这种关注也仅仅是昙花一现,随着非典疫情的全面缓解,保障回归的提法不了了之,各大保险公司又开始了新一轮分红型保险产品的价格战……

  焦点回眸 “保险回报热”起伏不定

  1999年开始———

  为了规避利差损失带来的经营风险,国内各保险公司纷纷推出新型寿险产品,它们是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险。各保险公司为了推广这些产品可谓不遗余力,一时间沪上刮起购买高回报保险的热潮。

  但好景不长,以2000年开始在国内出现的分红险为例,虽然它一度满足了低利率时代人们对投资理财的要求———从上市开始,附加分红功能的分红健康险即成为市场上的热门险种、各寿险公司的主力产品,2002年分红健康险占据了人身险49.8%的市场份额。

  可是几年下来客户们发现,这几年从分红险得到的红利回报实在不能算丰厚。

  2002年———

  随着证券市场得疲软,投连险、万能险在2002年遭到保险客户的大面积退保,由于2002年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率仅为3.14%,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分红险,处在了十字路口的尴尬境地。

  由于管理难度大等因素,分红健康险的价格要普遍高于传统的保障型健康险。去年底以来,由于营销员开展业务时的误导行为以及保险投资收益率下降等原因,一度大行其道的投资型保险产品备受指责。反思2002年的“投连险风波”到如今的“分红险危机”,有专家开始呼吁,寿险产品必须由过于强调投资功能向保障功能的理性回归。

  2003年5月———

  非典疫情成为人人关注的焦点,保险市场上健康险产品的竞争渐渐集中于保障功能,健康险向纯保障型回归,业内人士期待2003年可称为“保障回归年”。但随着非典疫情的迅速缓解,健康险产品又逐渐淡出大众的视线。

  2003年5月,中国保监会发布《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人身保险新型产品,具体地讲就是分红保险、投连险、万能保险等不保证保险利益的人身保险产品。精算规定明确了:“分红保险可以采取终身寿险、两全保险或年金保险的形式。保险公司不得将其他产品形式设计为分红保险。”

  2003年7月1日起———

  分红型健康险停售。同时,以投连险为例,在新的《精算规定》下,保险公司将要对这类产品的设计、费用收取、投资账户评估、单位定价、责任准备金等诸多方面进行修改。

  比如规定只能收取7项费用,而在费用规模和比例方面也作了限制,这样一来,有些产品就不符合《规定》,对其的修改已是重新设计,也就是说,这些产品实际上是停售了。

  2004年10月底以来———

  央行加息之后,由于传统的储蓄返本型保险的利率回报早已固定,成为保险公司和市场消费者的“弃儿”。而万能保险、投资连结保险借助自己的投资性能,声称“能有效抵抗利率波动风险”,并在市场上掀起一股销售和购买的热潮。广州、上海等地频频传来万能险保费收入剧增的消息,高回报保险产品再受关注。

  焦点剖析 “买保险重回报不重保障,正如没吃饱就讲营养结构”

  在分红险销售过程中,市场已普遍出现误导的偏差,在宣传口径上,分红保险的投资功能往往被片面放大,而保障功能被忽略,这些都是引发主导寿险市场的分红险面临信用危机的主要原因。

  作为寿险市场的“劲旅”,分红保险以其兼具保险保障和投资理财功能一直热销。

  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的统计,2004年1—2月份,中国人寿、太保和平安三家寿险公司的分红保费收入分别为去年同期的82.27%、84.48%和66.38%。

  但与此不相匹配的是,国民的保险覆盖率比起发达国家来相距甚远。郝演苏说:“这就像还没有吃饱就讲究营养结构,最后的结果是内地民众的保障程度被夸大,因为有很多资金没有被用来保障。我把这些资金称作‘保险业务收入’,而不是‘保费收入’。”片面强调投资效应乃至夸大收益率,最终将给整个市场带来“信心危机”,这样最终受损的还是保险消费者本身。

  成因:分红诱饵埋下风险伏笔

  分红保险的主要功能依然是保险,而红利的分配只是其附属功能。可惜分红险热潮中,保险公司及其代销机构更多着力于宣传高收益的方面———

  有的保险公司为追求保费规模,宣传材料上会过分渲染分红收益,保险公司甚至会在保单上写上分红率的大致范围,比如高分红是6%,中分红5%,低分红4%,使人误以为分红底线就是4%;一些保险业务员为找特色寻求卖点,干脆把保险作为纯粹的投资产品推销;即使在银行柜台销售保险时,银行员工也会告知分红保险比银行存款划算,因为银行可以从中提成2.5%至3%,比从存贷款利差中赚得多;结果埋下了市场风险伏笔,让市民的目光只盯着回报率。

  解决:政策重视保障功能

  当投连险、万能险才面世2年多,分红健康险推出才1年多时,就面临着不得不停售的尴尬局面,这些保险公司的形象也受到了一定的损害。对此,监管部门有自己的理由———

  一、健康保险风险大,管理复杂,加上分红的因素之后管理难度更大,不利于公司风险控制;二、健康保险主要的功能是保障,价值增值的功能不强,消费者购买健康保险应当着眼于其保障功能。三、停办分红健康保险,开发非分红健康保险有利于促进健康保险回归保障的本意。

  关于分红健康险退市原因,保监会人身险部负责人曾表示,健康险产品强调的主要是一种保障功能,本身并没有什么保单价值积累的功能。而分红产品的初衷是比较注重保单价值积累,主要的红利来自于保单价值积累过程中产生的利差。

  健康险产品引入分红概念,加大了这类产品的管理难度,能分配的红利有限,不利于健康保险的规范发展。

  期待:“保障回归年”早日到来

  银行利息不高,各家寿险公司纷纷调整险种结构以应对。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与过去以投资功能为主的旧险种相比,目前市场上的新险种更注重保障性,增添了许多非常有益于投保人的选择功能,如“减额交清”、“保单借款”、“可转换权益”和“保额增加权益”等。在不增加保费的情况下,提供给投资人更多的选择、变更权益的机会。

  其实,保险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保险这种契约关系,使参加保险的人在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死亡、丧失劳动能力或年老退休后,由保险人给付保险金,借以维持其正常的经济生活。注重保险的投资功能必然偏重于人寿险的投资,而忽略人身意外和健康险的投资,是人寿险市场不成熟的表现。一般来讲,人寿险的保费相对较高,低收入家庭承担不起,他们有了灾难保险却帮不上忙,不利于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相信随着科学理财观念的加强,“保障回归年”终会到来,人们会走出寿险投资的误区,投资适合自己的寿险险种,使生活真正无后顾之忧。作者:文崔烨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